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从传统的“听课评课”到“观课议课”新文化.doc

2019从传统的“听课评课”到“观课议课”新文化.doc

从传统的“听课评课”到“观课议课”新文化
一、传统的“听课评课”及其弊端
传统的听课评课,“听”是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有声语言往
来;“评”是对课的好坏下结论、作判断。

“评”有“被评”和下结论的对象。

评课活动主要将“表现”、“展示”作为
献课取向,执教者重在展示教学长处。

评课是把教师看成等
待帮助的客体,它蕴藏了我们习焉不察的文化假定。

传统的听课评课,目标指向为献课者。

有时,献课教师在听
课评课中得不到尊重。

更有甚者,在大型教研活动中,听课
评课参与面广,耗时多,效益不高,浪费了时间和金钱,还
包括宝贵的热情和积极性。

因此,看听课评课活动是否有效,主要看是否对教学实践产
生影响以及影响程度。

教师是否用于实践,并不取决于评课
者说了什么,而取决于他们认同了什么,接受了什么。

这样,用他们接受的方式,围绕他们更容易认同的内容和话题,讨论一堂课就成了解决问题的关键。

二、“观课议课”新文化及其实质
从“听课评课”到“观课议课”,不只是换了一个词语,一
种说法,实际上“词的变化就是文化和灵魂的变化”。

( 列奥 · 施皮泽语 )
所谓“观”,强调用人的多种感官以及一定的观察工具,收
集课堂信息,特别是透过眼睛的观察,师生的语言和行动、
课堂的情境与故事、师生的状态与精神都会成为感受的对
象。

它更追求用心灵感受课堂、体味课堂。

所谓“议”,是围绕观课所获得的信息提出问题、发表意见,是一个展开对话、促进反思的过程。

“议”要改变教师在评
课中的“被评”地位,以“改进、发展”为献课取向,鼓励
教师主动暴露问题以获得帮助、改进,求得发展,强调集中
话题,深入对话,目的是把教师培养成具有批判精神的思想
者和行动者。

可见,“观课议课”是参与者相互提供教学信息,共同收集
和感悟课堂信息,围绕共同话题进行对话和反思的活动,目
的是改进课堂教学、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观课议课的目的,
是帮助教师认识教育观念、教学设计、教的行为、学的行为、学的效果之间的具体联系,拓展更多的可能性空间。

促进教师对日常教学行为进行反思,从而发展自己。

三、“观课议课”的具体方法
( 一) 以学论教
观课议课时,应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和情感状态作为焦点,以
学的方法讨论教的方式,以学的状态讨论教的状态,以学的
质量讨教的水平,通过学生的学来讨论教师的教。

以学论教
要求把观课中心放在学生上,,重心放在学习状态上,提倡
和追求有效教学,关注教师的教学机智、课堂中的种种生成。

这就要求观课者要坐在学生中间,以获得学生学习的大量信
息,要深入学习活动,了解学生学习的真切感受和体验。

这样,在议课时才会围绕学生的学习活动和状态提出更有利于教师改进和发展的对话话题,真正达到改进教学、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

( 二) 正视问题
正视问题,要求教师具有自我批评和反思的精神。

因此,献课者和观课者共同对话交流的平台便是问题。

我们要充分尊重教师所存在的问题,议课时更要与人为善,坦诚相待。

( 三) 平等对话
观课是捕捉话题,议课是进行对话。

对话者必须充分意识到自身的独特性,不轻易放弃自己的观点。

与此同时,必须强调对他人的尊重、同情、倾听、理解。

应把平等的对话关系纳入观课议课。

总之,从传统的“听课评课”到新时代的“观课议课”,是一次质的飞跃,它为我们教育人的教研教改,打开了一个敞亮的窗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