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兽医基础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松北校区)

中兽医基础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松北校区)

绪论单元测试1.《中兽医学》基本特点是()A:天人合一B:认知过程C:辨证论治D:整体观念答案:CD2.动物不能离开自然界而生存,自然环境的变化不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动物体的生理功能。

()A:错B:对答案:A3.中兽医认识疾病,首先着眼于整体,重视整体与局部之间的关系。

()A:错B:对答案:B4.中兽医学在长期的医疗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并发展了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指导思想,以()为特点的理论体系和以四诊、辨证、方药及针灸为主要手段的诊疗方法。

A:阴阳五行学说B:辨证论治C:脏腑经络D:整体观念答案:BD5.中兽医学主要内容包括基础理论、诊法、中药、方剂、针灸和病证防治等部分。

()A:错B:对答案:B第一章测试1.阴阳消长的基本形式包括阴消阳长和阳消阴长。

()A:错B:对答案:B2.五行中的“五”,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

()A:对B:错答案:A3.相乘的实质反克、相侮的实质是相克太过。

()A:对B:错答案:B4.五行中的相生与相克均属于正常现象。

()A:错B:对答案:B5.对于阴阳偏胜偏衰的症状,可采取“补不足,泻有余”之法,使之平衡。

()A:对B:错答案:A6.事物的阴阳属性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A:对B:错答案:A7.事物阴阳两个方面的相互转化是()。

A:有条件的B:绝对的C:单方面的D:量变的答案:A8.具有清洁、收敛、肃降等作用的事物属()。

A:木B:土C:火D:金答案:D9.具有生化.承载.受纳作用的事物属()。

A:木B:火C:土D:水答案:C10.五行学说中,木的特性是:()。

A:曲直B:从革C:炎上D:稼穑答案:A第二章测试1.五脏之间存在着相互资助与制约的关系,六腑之间存在着承接合作的关系,脏腑之间存在着()的关系,五脏与肢体官窍之间存在着()的关系。

()A:归属开窍B:相克相生C:表里相合D:里应外合答案:AC2.五脏是以藏为主,六腑是以通为用。

()A:错B:对答案:B3.中兽医中,心的生理功能有()。

A:开窍于舌B:主汗C:主血脉D:藏神E:主疏泄答案:ABCD4.肺主宣发和肃降作用实际上是指肺气的运动具有向上、向外宣发和向下、向内肃降的双向作用。

()A:错B:对答案:B5.脾主运化的功能,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运化(), 二是运化()。

()A:气B:精血C:水谷精微D:水湿答案:CD6.肝主疏泄总的含义是说肝能()。

A:调畅气机B:运行气血C:调节神志活动D:协助消化答案:C7.主运化水谷的脏腑是()。

A:肺B:肾C:脾D:心E:肝答案:C8.主宰水液代谢全过程是()。

A:肺B:脾C:肝D:心E:肾答案:E9.主筋的脏腑是()。

A:心B:肝C:脾D:肾答案:B10.肾精充足,则牙齿坚固,不易脱落。

()A:错B:对答案:B第三章测试1.“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意思是,人事由天地之气相合而产生的。

()A:对B:错答案:A2.气的生成与肾、脾胃、肺等脏腑有密切的关系,因此,肾、脾胃和肺等脏腑的生理功能发生异常,均能影响动物体的气化,从而导致气虚等病理变化。

()A:对B:错答案:A3.一般情况下,五脏藏精气,宜降;六腑传化物,宜升。

()A:错B:对答案:A4.气是动物机体热能的来源,动物机体的正常体温需要阳气的温煦作用来维持。

()A:错B:对答案:B5.()是动物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是维持动物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物质。

A:营气B:元气C:卫气D:宗气E:中气答案:B6.临床上宗气为病,虚多实少,故以补为主。

()A:对B:错答案:A7.中兽医认为血的生理功能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即()。

A:营养和滋养全身B:载气C:循环D:神志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答案:ABD8.津液的生理功能主要有()。

A:参与血液的生成B:运输血液C:滋润和濡养作用D:促进神志活动作用答案:AC9.津液的输布主要依靠脾、肺、肾、肝和三焦等脏腑的综合作用来完成。

()A:对B:错答案:A10.血的液体部分渗于脉外则成为津液,故有“津血同源”之说。

()A:对B:错答案:A11.气和津液之间的关系有()。

A:气能行津B:气能摄津C:津以载气D:气能生津答案:ABCD第四章测试1.奠定经络学说理论体系基础的古典医籍是()A:《阴阳十一脉灸经》B:《黄帝内经》C:《难经}D:《十四经发挥》E:《伤寒杂病论》答案:B2.首创“奇经八脉。

一词的古典医籍是()A:《伤寒杂病论》B:《黄帝内经》C:《针灸甲乙经》D:《阴阳十一脉灸经》E:《难经》答案:E3.经络系统中,与脏腑有直接络属关系的是()A:十二经别B:别络C:十二经筋D:十二正经E:奇经八脉答案:D4.经络系统中,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是()A:奇经八脉B:浮络C:别络D:十二正经E:十二经别答案:D5.上肢内侧后缘的经脉是()A:肺经B:心经C:肝经D:脾经E:心包经答案:B6.在内踝尖上八寸以上,循行于内侧前缘的经脉是()A:肝经B:心包经C:脾经E:胃经答案:C7.《灵枢·逆顺肥瘦》说:“足之三阳,()”A:从内走外B:从脏走手C:从手走头D:从足走腹E:从头走足答案:E8.足、手阴经交接于()A:手B:胸C:头D:足E:腹答案:B9.在头面部,手太阳经主要行于()A:面颊部B:头顶C:额部D:侧头部E:头后答案:A10.分布于皮肤表面的络脉称为()A:别络B:孙络C:其它选项均不是D:浮络E:细络答案:D第五章测试1.根据疾病所呈现的症状特征,就可以推断其发生的原因,称为“随症求因”。

()A:对B:错答案:A2.六淫致病,具有下列特点有()。

A:季节性B:转化性D:兼挟性答案:ABCD3.“伤于()者,下先受之”。

A:寒B:燥C:湿D:风E:暑答案:C4.风邪的性质和致病和致病特点之一是:()。

A:为百病之长B:易于生风C:其性干涩D:凝滞答案:A5.根据湿邪的致病特点,下列正确的是()。

A:湿性主动,动摇不定B:湿为阳邪C:湿性轻扬开泄,升发向上D:湿性凝滞,易至疼痛E:湿性善行数变答案:D6.内伤性致病因素与因饲养管理没有关系。

()A:错B:对答案:A7.夏暑季节,多雨潮湿,热蒸湿动,动物在感受暑邪的同时还常兼感湿邪,故有“暑多挟湿”之说。

()A:错B:对答案:B8.寒邪是导致机体多种疼痛的原因之一。

()A:对B:错答案:A9.故《素问·太阴阳明论》有“伤于湿者,()先受之”之说。

A:上B:下C:四肢答案:B10.饮多由肺、肾阳虚所致,常见于胸腹四肢。

()A:错B:对答案:A11.脾在津液运化和输布过程中起主要作用,而痰又常出自于肺,故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之说。

()A:对B:错答案:A12.疾病就是正气与邪气相互斗争,发生邪正消长、阴阳失调和升降失常的结果。

()A:对B:错答案:A第六章测试1.察口色时,舌边偏红,多表示肝胆有热。

()A:错B:对答案:A2.察口色中看苔质主要从舌苔的()等进行检查。

A:润燥B:腐腻C:有无D:厚薄答案:ABCD3.若咀嚼缓慢小心,声音很低,多为牙松齿动,疼痛。

()A:错B:对答案:B4.切脉时常用三种指力,即()。

A:沉取B:中取C:重取D:浮取答案:ABD5.正常脉象随机体内外因素的变化,而有相应的生理性变化,其影响因素有()。

B:年龄C:体格D:种类E:四季气候答案:ABCDE6.按脉时,浮取即得,脉幅粗大有力,来盛去衰,其脉象为()。

A:洪脉B:浮脉C:弦脉D:数脉答案:A7.按脉时,应反复运用浮、中、沉三种指力以感觉脉象。

()A:错B:对答案:B8.苔质疏松且厚,容易刮去,称为腻苔。

()A:错B:对答案:A9.白苔主虚证。

()A:错B:对答案:A10.呼吸时,吸气短而呼气长者,说明元气尚存,预后良好。

()A:错B:对答案:B第七章测试1.()以发热、恶寒并见、舌苔薄、脉浮等症状为主,因肺主一身之表,故常伴有咳嗽、流涕等症状。

A:里证B:表证C:实证D:虚症答案:B2.里证的形成,归纳起来原因有()。

A:外邪直接侵犯脏腑B:脏腑功能失调C:六淫外邪侵害体表D:表邪不解,内传入里答案:ABD3.寒热错杂指在同一患畜身上,既有寒证,又有热证,寒证和热证同时存在的情况。

()A:对B:错答案:A4.实证主要取决于邪盛方面,而虚证主要取决于正气虚方面。

()A:错B:对答案:B5.()的症候:精神不振,毛焦体瘦,四肢无力,自汗盗汗,心悸气短,舌质淡,舌光无苔,脉象细弱等。

A:虚症B:表证C:实证D:里证答案:A6.()多因六淫或疫疠之邪,入里化热,煎熬津液成痰,痰浊壅盛,扰乱心神,以致躁狂错乱,呈现一系列意识障碍的症状。

A:心火上炎B:心热内盛C:痰火扰心D:痰迷心窍答案:C7.()多由高热伤阴,津液亏耗所致,见于热性病的后期。

A:胃热B:胃阴虚C:胃寒D:胃阳虚答案:B8.()多由肺热咳喘,病程迁延,久咳伤气,由实转虚;或其他脏器的病变影响及肺,使肺气逐渐虚弱而成。

A:肺阴虚B:风寒束肺C:痰饮阻肺D:肺气虚答案:D9.()症状见于素体虚弱,或久病失调,损伤肾阳,不能温化水液,致水邪泛滥而上逆,或外溢肌肤所致。

见于慢性肾炎、心衰、胸腹下水肿、阴囊水肿等病程中。

A:肾虚水泛B:肾气不固C:肾不纳气D:肾阳虚答案:A10.肾阳虚主症:瘦弱倦怠,腰胯萎软,公畜举阳滑精,精少不育,母畜不孕,低烧不退或午后发热,盗汗,粪球干小,视力减退,口干,色红,少苔,脉细数。

()A:对B:错答案:B11.卫分病症主要症候: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少汗,或有咳嗽,口微渴,舌苔薄白,舌边尖红,脉浮数等。

()A:错B:对答案:B第八章测试1.“扶正即可以祛邪,祛邪即可以安正”说明二者密切相关,相互为用,相辅相成。

()A:对B:错答案:A2.扶正适用于以邪气盛为主而正气也未衰的实证,具体有发汗、攻下、清解、消导等方法。

()A:错B:对答案:A3.()适用于正虚邪不盛,或正虚邪盛而以正虚为主的病证。

A:先扶正后祛邪B:先祛邪后扶正C:祛邪兼扶正D:扶正兼祛邪答案:A4.()主要适用于里热极盛,格阴于外,证见四肢厥冷的真热假寒证。

A:塞因塞用B:寒因寒用C:热因热用D:通因通用答案:B5.久泄、久痢、脱肛、阴道脱和子宫脱等病证,凡属气虚下陷者,均可用补中益气的相同方法治疗,属于异病同治。

()A:错B:对答案:B6.同为感冒,由于有风寒和风热的不同病因和病机,治疗就有辛温解表和辛凉解表之分,属于同病异治。

()A:对B:错答案:A7.三因制宜,包括()。

A:因气候制宜B:因畜制宜C:因地制宜D:因时制宜答案:BCD8.补法又叫补虚法或补益法,分为()。

A:补气B:养血C:助阳D:滋阴答案:ABCD9.消法着重解除粪便燥结,目的在于猛攻逐下,作用较强,适应于急性病证。

()A:错B:对答案:A10.下法则具有消积运化的功能,目的在于渐消缓散,作用缓和,适应于慢性病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