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白萝卜高产栽培技术

白萝卜高产栽培技术

石屏县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教材培训产业:白萝卜培训教师:陈云(哨冲镇农科站农艺师)0 一一年四月十日2010年新型农民科技培训教案白萝卜生产技术一、教学目的:要求学员通过学习,了解无公害蔬菜生产概念、萝卜的形态特征、品种类型、生长发育对环境条件的要求,以及萝卜种子繁育的基本程序。

掌握萝卜种植的一般技术,并能诊断且防治常见的病虫害。

二、教学重点1、萝卜的栽培管理2、萝卜病虫害的防治三、教学难点1、萝卜的植物学特征2、萝卜生长的环境条件3、萝卜栽培管理4、萝卜病虫害防治四、教学方法1、课堂讲解2、现场指导培训五、学时安排:3次15天90个学时六、教学内容(附后)白萝卜生产萝卜属十字花科两年生草本植物,根菜类蔬菜,块根膨大,并以膨大的块根作为主要收获物。

原始种起源于欧亚温暖海岸的野生萝卜。

全省各地均有种植,多数地区以秋播为主,是秋冬季上市的主要蔬菜之一。

气候适宜的地区如昆明及滇中一带,四季均可种植。

萝卜加工成丝、条后,含可容性糖 3.6 —4.5 %,粗纤维7—8.5 %,硫及无机盐类。

因此,食用萝卜可促进新陈代谢和增进消化淀粉的作用;同时,萝卜中的硫化物能提供人体对疾病、癌症的预防和免疫力,故而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之说。

我县种植萝卜历史悠久,经验丰富,特别是北部山区,其独特的自然气候条件,生存的白萝卜产量高,品质好,已成为国际、国内市场的热销产品。

萝卜由于生长快,周期短,生产成本低,经济效益可观,是出口创汇的理想品种,种植萝卜是农民增收的一条好路子。

2006 年至2009 年哨冲镇白萝卜每年种植面积2.5 万亩左右,覆盖8 个村委会,产值达3000 多万元。

白萝卜已成为我镇继烤烟之后的一项重要支柱产业。

一、植物学特征一、植物学特征萝卜主根入土深、侧根分布浅,肉质根由根头、根颈、真根部组成,肉质根的大小、型状、色泽差异很大,是区别品种的标志之一。

形状有长圆形、短圆形、圆形、扁圆形、圆锥形;皮色有白皮、红皮、绿皮、紫皮之分;入土部分有深有浅,有全红、也有入土部分为白色,出土部分为绿色或红色。

叶为根出叶,绿色,叶柄及叶脉有的为红色或紫色,叶面有茸毛、中型有板叶(全缘叶)和花叶(裂刻叶)两种。

花为复总状花序,花白色或淡红色,虫媒花(异花授粉)。

果实为长角果,千粒重7-11 克,种子发芽力可保持5 年,但生产上最好用1-2 年的新鲜种子。

二、生长发育萝卜的生长发育过程可分为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两个时期。

1 、营养生长期萝卜的营养生长期是从播种后种子萌动、出苗到形成肥大的肉质根的整个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由于生长特点的变化,以分为发芽期、幼苗期和肉质根生长期。

(1)、发芽期:从种子萌动到第一片真叶显露为发芽期。

此期5-7 天。

(2 )、幼苗期:从第一片真叶显露到“破肚”为幼苗期。

此期有7-9 片真叶展开,需15-20 天,这个时期萝卜幼小的吸收根不断生长,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真叶也展开进行光合作用,使幼苗从依靠种子内营养物质生长逐步转向自己制造光合产物的“自养生长”阶段。

这个时期根和叶同时生长,但叶片生长占优势,根系主要是纵向生长,并开始横向加粗生长。

破肚是指幼苗期植株下胚轴开始横向生长时,新生组织不断增加,产生一种向外膨胀的压力,但是表皮、皮层的细胞未能相应地生长和膨大,造成外层表皮破裂。

"破肚"标志着萝卜肉质根开始加粗生长和幼苗期的终了。

这个时期对肥水的需要量逐渐增加。

在播种前已施足底肥的,此时无须追肥。

如果水肥过量,就会促使叶片徒长。

并且要避免幼苗过度拥挤,要及时间苗,中耕,定苗,培土,并注意防病灭蚜。

(3 )、肉质根生长期肉质根生长期可分为前期及盛期。

肉质根生长前期又称莲座期或叶部生长盛期,是从“破肚” 到” “露肩”的阶段。

萝卜在“破肚”之后,随着叶片的增长,肉质根不断膨大,根肩渐粗于顶部,称为“露肩” 。

此期是叶丛旺盛生长盛生长盛期,肉质根迅速膨大,根头部长粗,这时已能看出品种类型的特征。

这个时期应增施水肥,以便形成较大的莲座叶,但也不能多施,以免地上部徒长。

肉质根生长盛期是指“露肩”到时收获,此期为肉质根迅速生长的时期也称为产品器官形成的时期,植株生长的主要特点是地上部的叶片生长速度缓慢,大量营养物质向肉质根内运输,肉质根的生长加快。

随后,老叶片不断枯黄,而肉质根则继续增长,到生长末期,叶片重量只有肉质根重量的1/5-1/2 。

此期肉质根的生长量为肉质根总体积的80% 。

这时土壤中要有大量的水肥供应,氮、磷、钾等的需要量为总量的80% 以上,吸收量为钾最多,其次为氮、磷最少。

2、生殖生长期萝卜的生殖生长是指萝卜从营养生长转入开花结果直至种子成熟采收。

生殖生长又分为返青期、抽薹期、开花期和结荚期。

二、白萝卜生长所需要的环境条件1 .温度白萝卜属于半耐寒性蔬菜,喜温和凉爽、温差较大的气候。

2 至3 摄氏度时种子就可发芽,发芽适宜温度为20 至25 摄氏度。

幼苗期可耐25 摄氏度左右高温和短时间零下2 至3 摄氏度的低温,叶片生长适宜温度15 至20 摄氏度,肉质根膨大最适地温为18 至20 摄氏度。

2 .水分白萝卜虽然根系较深,但叶片较大,故不耐旱。

土壤湿度以最大持水量的百分之65 至80 ,空气湿度百分之80 至90 时为宜。

水分过多,土壤中空气不足,影响肉质根的吸收和膨大,表皮也粗糙。

水分供应不均也容易造成肉质根开裂。

3.土壤及养分以富含腐殖质,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疏松通气的沙质土壤为最好。

土壤的酸碱度(pH )值5.3 至7.0 为宜。

在白萝卜的整个生长期中,对元素的吸收量以钾最多,磷次之。

4 .光照白萝卜要求充足的光照,光合作用强,物质积累多,肉质根膨大快,产量高。

光照不足,碳水化合物积累少,肉质根膨大慢,产量低,品质差。

三、栽培技术所谓无公害蔬菜是指蔬菜中的有害物质(农药残留,重金属,亚硝酸盐等)的含量,控制在国家规定的允许范围内,人们食用后对人体健康不造成危害的蔬菜。

生产无公害白萝卜,首先要有一个绿色的生产环境,即土壤、水质和大气三项主要指标要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其次要改变传统的施肥、用药技术,严格按照绿色无公害产品生产操作技术规程进行农事活动。

其栽培技术如下:一、选用良种选择抗病性强、口感好、品质优,适宜市场需求的优良品种栽种。

如:日本引进的杂交种耐病松态,剑青松态,韩国引进的白玉春等品种。

二、选地萝卜属深根性作物,种植地块应选择大气环境质量好,土壤肥沃、疏松,耕作层深厚(27 —35 厘米)的沙壤、壤土和红壤,最好选前茬为玉米、瓜类或豆类,无农药残留的地块最好。

三、精细整地、施足基肥前作收获后,及时清除残株杂草,深翻晒垡,并结合深耕(25—30 )厘米,施足基肥,亩施腐熟优质有机肥3000 —4000 公斤、三元复合肥30 公斤,或过磷酸钙30—50 公斤,草木灰50 公斤。

有机肥必须充分腐熟才能施用。

整地质量要求做到墒平、土碎、沟直,沟沟相通,以利于达到苗全、苗齐、苗壮,能排能灌。

墒面大小根据品种、土质、地势和气候而定,一般墒宽 1.8—2 米。

大型萝卜和低洼的田地要求高垄栽培,防止雨涝水淹。

其方法为:土地耙平后,按50 厘米垄距起垄,垄高15—20 厘米,垄背15—18 厘米,顶要平,土要碎。

四、适时播种萝卜春、夏、秋、冬一年四季均可播种栽培,我县以夏、冬两季为主,夏季5—7 月,冬季8—10 月上旬,旱地以8 月中旬至9 月下旬播种最佳,田以9 月下旬至10 月底播种最佳。

播种密度每亩3500 —5000 塘,播种塘距采用30 X35厘米或35 X40厘米,每塘播2 粒,亩播种量0.1 —0.2 公斤,播后覆土1—1.5 厘米。

播种前要求进行种子处理,用50% 的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或75% 的百菌清可湿性粉剂拌种,用药量为种子量的0.4% 。

五、间苗定苗萝卜幼苗出土后生长快,要及时间苗。

要掌握早间苗,适时定苗的原则,播种后10 —15 天(第一、二片真叶显露时)间苗,4 —5 片真叶时定苗,每塘选留符合品种特征特性,较粗壮的健康幼苗1 株。

六、浇水萝卜即怕旱又怕湿,在炎热干燥环境下,萝卜瘦小、纤维多、易空心,水分过多易徒长,易发病,肉质根易开裂,影响萝卜的质量,因此要视墒情适时适量供给水分,雨水多要及时排水,采收前半个月停止灌水。

七、施肥萝卜的施肥原则是“以基肥为主,追肥为辅”,追肥禁止使用硝态氮肥,可用氨态氮肥,一般幼苗期亩施尿素5—10 公斤,“露肩”约播种后30 天,萝卜进入肉质根膨大期,亩施三元复合肥20 公斤。

八、中耕培土萝卜生长要求土壤中空气含量高,必须适时中耕,保持土壤疏松,通透性好,定苗前结合中耕进行除草,适当蹲苗;定苗后结合中耕进行培土,形成高垄。

以后不再中耕,但要及时拔除杂草。

九、病虫防治病虫害的防治应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提倡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优先采用生物农药和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严格禁止使用高毒、剧毒、高残留农药。

(1 )、病害:萝卜病害主要有黑腐病、花叶病毒病、白锈病、炭疽病、黑斑病、霜霉病、白斑病、黑根病、萝卜糠心等。

黑腐病:为细菌性病害,叶片发病,产生黄色斑,呈“ V ”字形向内发展,叶脉变黑,呈网纹状,逐渐整叶变黄干枯。

病斑沿叶脉和维管束向短缩茎和根部发展,最后使全株叶片变黄枯死。

萝卜肉质根受浸染后,透过日光可看到暗灰色病变,横切萝卜可看到维管束呈放射线状、黑褐色,重者呈干缩空洞,维管束溢出菌脓,这一点与缺硼引起的生理性变黑不同。

通过合理适度灌水.适宜蹲苗,及时防虫,雨后排水等栽培管理措施.对控制发病十分重要,发病初期及时防治。

种子处理:用种子重量O.4 %的DT 可湿粉拌种,或用种子重量0.2 %的50 %福美双可湿粉拌种;土壤处理。

播前穴施50 %福美双可湿粉或40 %五氯硝基苯粉剂毒土每亩用药750 克对水10 千克,再与细土100 千克混合而成。

药剂防治于肉质根大拇指粗时和肉质根“露肩”始期,分别淋喷结合施用45 %三唑酮福美双可湿粉或77 %可杀得悬浮剂800〜1 000倍液,或50 %代森铵水剂800 倍液各1 次。

病毒病:叶片叶脉初现明脉,或呈浓绿与淡绿相间斑驳,浓绿部分突起呈疱状,皱缩,重病株矮化。

现明脉,或呈浓绿与淡绿相间斑驳,浓绿部分突起呈疱状,皱缩,重病株矮化。

全叶呈花叶症状,畸形。

植株生长极差,严重萎蔫。

根不膨大,有时甚至消失。

叶片症状有花叶型、皱缩型,以叶中脉为中心两侧小叶片上卷型,花叶症状伴有叶、茎坏死斑点及条斑型,小叶上生有舌状突起型等。

根部通常不显症,有的品种根表面凹凸状粗糙且硬化,严重影响品质。

亩用7.5% 的毒瘤净50 毫升或1.5% 的植病灵毒100 毫升+植物生长调节剂+叶面肥,兑水50 公斤喷雾防治;白锈病:由真菌引起,发病初期叶片两面出现边缘不明显的淡黄色斑点,后病斑出现白色稍隆起的小疱,大小约1 至5 毫米,成熟后表皮破裂,散出白色粉状物,病斑多时,病叶枯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