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养成教育——‚感恩活动‛可行性研究报告2006年月,根据市、县、镇三级教育部门的要求,结合《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进一步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润城小学在扎实搞好养成教育的过程中,与时俱进,联系实际,把‚感恩活动‛定为了这一阶段的工作重点。
一、活动的现实背景1、感恩教育的传承性。
回看润城完小成长的道路,围绕教学抓养成,抓好养成促教学,是二十年来几代润小人规范办学、提升质量、逐步摸索并总结出的办学理念。
八十年代初期,我校在七十年代修建的窑洞式房屋办学,时任校长许光龙同志清醒地认识到,改变学校的精神面貌、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应从规范教学行为,抓好师生行为习惯入手。
学校先后出台了教师文明礼仪,小学生文明礼貌用语,学生学习、上下学、节约粮食、爱护公物、遵守纪律等规章制度,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学校的‚饭碗净协会‛和‚给桌椅穿鞋子‛活动,受到了省德育报社和山西省广播电视台的一致好评;在全国少年儿童读书活动中,我校曾荣获‚万人创造杯‛的特殊荣誉。
这些成果已成为我们奋发的起点和基础,有领导的英明决策,有教师的团结拼搏,有学生的积极努力,‚感恩教育‛也会继续在我校扎根结果的。
2、感恩教育的迫切性。
在确立‚感恩活动‛课题之前,我校做了积极的准备,充分证明了这一活动的可行性。
学校首先印发了200份的社会调查表,分别在干部、工人、农民等不同层次的家庭进行了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约有95%的家长认为对孩子进行感恩意识的教育完全有必要,90%的认为感恩意识对于子女来说非常重要。
而调查又显示,90%的孩子不知道向家长或其他长辈的付出表示感谢;80%的学生不会向老师们的辛勤付出表示感谢;90%的学生不会向社会上为他们提供服务的人表示感谢。
在印发的学生调查表中,约有63%的学生不知道父母的生日,近43%的学生不知道父母的年龄。
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父母给子女过生日却高达93%。
在对小学生进行了主题为‚什么事使我最感动‛的问卷调查中,54%的学生认为自己‚是一个不容易被感动的人‛或‚不知道什么是感动‛,在‚你曾经做过哪件事令父母最感动‛一题中,不少学生交了‚白卷‛。
关于‚先进人物‛的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只有28%的同学被革命先辈或先进人物事迹感动,如‚老师在班上讲雷锋的故事,同学会……‛一题中,不少学生都选择了‚雷锋故事很老土、过时‛。
小学生应该是最容易感动的群体,小学生应该是天真可爱诚实,可是现在的小学生为什么都变得那么冷漠自私。
究其原因,存在着各种因素的影响。
(1)感恩教育的缺失与中国大多数父母教育孩子时太爱包办及毫无原则的溺爱有关,它‚造就‛了一批以自我为中心且独立意识很差的孩子。
很多小学生现在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是家庭的宠儿。
父母的家庭教育观念的不正确不科学导致了小孩的自私与放纵。
感恩教育的实施显得更加迫切。
(2)社会不良风气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现在,许多孩子对于父母的辛劳一无所知,反而受到社会上追求奢华、虚荣的不良风气的影响。
许多孩子认为,让自己过上舒适的生活是父母的责任,是天经地义的。
因而当父母无法满足其舒适生活的要求时,他们就开始抱怨。
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有的孩子甚至做出伤害亲人的事情,在电视杂志上也屡见不鲜,这是让我们感到悲哀的。
另外受功利出发的思想的影响,许多孩子变得自私,而且在同学交往上把金钱放在第一位。
综上数据与生活现象来看,现在的孩子没能体会家长养育的艰辛,对家长缺乏感恩之心;没能体会老师教育的良苦用心,对老师缺乏感激之情。
长此发展下去,既不利于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不利于民族精神和光荣传统的发扬,也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这一切道德的缺失值得引起我们的反思:如何帮助学生感受到父母、他人、社会、国家对他们付出的爱?如何教会学生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报答国家的培养?如何通过教育营造一个和谐社会?懂得感恩才会产生报恩的愿望和心理。
从对待家庭来说,他就会自觉地去孝敬、赡养父母,挑起维系家庭的担子;从对待社会来说,他就会去扶贫济困,关爱别人,有意识地回报社会;从对待自然来说,他就会改变单纯的索取的态度,而会主动地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节约自然资源,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从对待国家来说,他就会具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意识,以报效祖国为己任。
所以说,把感恩教育作为小学生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完全必要的,是迫在眉睫,势在必行的。
二、活动研究的条件分析1、润城小学是一所占地12000平方米的乡镇所在地中心小学,现有学生800余名,21个教学班,教职工50名,省级学科带头人2名,省级优秀班主任1名,市级学科带头人5人,县级学科带头人5人。
教师中高级教师10人,95%以上的教师为专科学历,教师合格率为100%。
近年来学校已积累了能胜任教育科学研究的一定的师资力量。
有这样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一定会为‚感恩教育‛注入无穷的活力。
2、2001年以来,学校先后投资百万余元,建起了功能齐全的现代化科室。
如今的润城小学班班配有电视机、DVD、年级组配有多媒体,建起了远程教育网络和校园中心局域网。
一流的设施设备,一定会为‚感恩教育‛搭建一个宽大的展现舞台。
3、本课题的研究有养成教育这一平台,利于开展感恩活动。
近年来学校开展的养成教育阶段性成果也可以作为本课题研究的起点和基础。
4、学校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科研机制,可以为本课题的顺利展开提供保障三、活动研究的现实意义1、在传统的学生交往能力培养强调合作的基础上引入‚感恩心‛的培植,不仅重在培养孩子的合作能力交往水平,更多的在于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心态,完善小学生的个性品质。
自我中心是现在小学生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现象,它阻碍了小学生的正常交往。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孩子的心态度决定人生,谋略成就辉煌。
的确,感恩是积极向上的思考和谦卑的态度。
它是自发性的行为,当一个人懂得感恩时,便会将它化作一种充满爱意的行动,实践于生活中。
一颗感恩的心,就是一个和平的种子,因为感恩不是简单的报恩,它更是一种责任、自立、自尊和追求一种阳光人生的精神境界!从成长的角度来看,心理学家们普遍认同这样一个规律:心有改变,态度就跟着改变;态度改变,习惯就跟着改变;习惯改变,性格就跟着改变;性格改变,人生就跟着改变。
因此,以学生由内而外的‚内省‛为突破口,将感恩思想中内省的自我发展要求,在学生内心中激发出来,在与人交往中找回学生内心人性的东西,真正促进学生的主体性的发展。
2、与时俱进,符合现代社会对人的要求。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突飞猛进,交往被视为一种生存的能力,被纳入未来人才的必备素质之一。
小学生正处于心理与行为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迫切需要更多的交往,渴望与外部世界发生更多的联系.从心理学角度讲,人本身就有渴求交往的需要。
然而,当前有调查发现;小学生交往心理缺失大量出现,产生的根源在于现在的学生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由于他们在家庭中的地位具有特殊性,往往都是家庭中的‚小皇帝‛、‚小太阳‛,在家庭中受到父母的过度保护,没有与兄弟姐妹共同生活的经验,不善予体会共同享受的欢乐,缺乏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
作为未来人才的培育者,教会学生学会交往责无旁贷!‚马家爵事件‛折射出的当前中国学生心理教育问题已经不容忽视。
未成年人是培养、形成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在这个个性张扬的年代,此课题让学生在与人交往中,发现别人的优点,加强自律,学会对帮助过自己的人心存感激,对于培育学生的健康心态,促使他们摆正人我关系将起到积极作用。
对塑造儿童正确完善的人格,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和谐发展,达到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做现代社会文明人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3、传承了我国优秀传统美德,改变当今社会冷漠现状。
中国的感恩教育源远流长,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
自古以来就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古训。
是的,学会感恩、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让学生明白,对家庭成员、对社会,应常怀一种感恩之心,尽自己的最大可能帮助别人,懂得‚感恩‛,不仅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一切良好非智力因素的精神底色,是做人的起码的支点,更是我国优秀的传统美德,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都应该不断继承和发扬光大。
四、活动研究的理论依据。
(1)、马克思主义哲学。
正如马克思所说。
‚每个人为另一个人服务,目的是为自己服务;每一个人都把另一个人当作自己的手段互相利用。
‛这两种情况在两个人的意识中是这样出现的:l、每个人只有作为另一个人的手段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2、每个人只有作为自我目的才能成为另一个人的存在;3,每个人是手段同时又是目的,而且只有成为手段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只有把自己当作自我目的才能成为手段‛。
(2)、中国传统道德观念。
中国的感恩教育源远流长,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
自古以来就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古训。
在我国传统伦理思想中,对道德理想人格有两个最重要的价值期望。
一是自强不息。
二是厚德载物。
所谓厚德载物就是胸怀要象大地一样广厚,承载和养育万物。
一个人有了厚德载物的宽广胸怀,就不会漠视他人和社会的存在,只顾一己之私利;这样在与人交往中就会平等待人,角色互换。
(3)、儿童教育理论。
儿童教育研究表明:人是通过交往活动来发展自身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突飞猛进,交往被视为一种生存的能力,被纳入未来人才的必备素质之一。
小学生正处于心理与行为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迫切需要更多的交往,渴望与外部世界发生更多的联系。
从心理学角度讲,人本身就有渴求交往的需要。
有哲人说过:‚世界上最大的悲剧和不幸就是一个人大言不惭地说‘没人给过我任何东西’。
‛儿童教育专家郭建国教授说:‚感恩之心是一种美好的感情,没有一颗感恩的心,孩子永远不能真正懂得孝敬父母、理解帮助他的人,更不会主动地帮助别人。
‛天津青少年活动中心的刘锡昆主任也说:‚让孩子知道感谢爱自己、帮助自己的人,是德育教育中重要的一个内容。
‛五、活动研究的内容及预期目标(一)研究的内容通过各种感恩活动,培养学生拥有一颗感恩的心,以自己的行动回报各方。
主要为:1、回报父母养育之恩开展为父母多做事,对父母多说知心话,为父母过生日,给父母送礼物,为父母揉揉腰、捶捶背、洗洗脚,帮父母做饭洗衣等,体会和感激父母的艰辛和不易,培养学生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情。
2、感激老师的教诲之恩开展学生向老师献真情活动,自选‚八个一‛(写一封信,谈一次心,做一张贺卡,献一束鲜花,提一个建议,表一个决心,送一句话,写一首诗歌等)来表达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3、感激学校培育之恩开展‚我爱美丽的校园‛作文比赛活动和‚我为学校添光彩‛活动。
让学生树立‚今天我以校为荣,明天校以我为骄傲‛的思想来奋发学习,立志成才,回报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