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配送中心功能区布局规划和通道设计本章主要对五金配送中心的功能区布局和主要通道进行规划,针对五金行业的特点,进行具体的设计。
在综合考虑规划设计原则的基础上,应用SLP法、时空消耗法进行功能区规划,既而应用交通量预测和内部通行能力的计算,得出通道的布局规划。
配送中心功能区布局规划本节就配送中心功能区布局的原则、综合相互关系分析及量化、功能区模型比例规划三方面进行设计,最后构建平面图。
4.1.1 配送中心功能区布局规划概述1. 配送中心功能区布局规划的目标与原则(1)快速响应(准时履约)快速响应决定了配送中心能否及时满足顾客需求的能力,体现了配送系统的信息现代化水平。
快速响应能力的提高可充分提高配送中心基本建设投资的效益、减少货物的过度储存,及时了解不同商品的销售,实时调整库存策略,更快的向市场供应适销的产品,准时履约的提高可以满足客户准时化生产的要求,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
因此,要规划出最合理的物流路线,从而最大限度地压缩物流时间,降低物流费用,实现快速响应。
(2)较高的产品质量要求五金属耐用品,对于耐用品顾客购买的动机一般是产品的质量,且五金配送中心的客户对产品加工精度要求较高,不能将不合格品发给客户。
五金产品品种多而广。
在规划五金配送中心的时候,要考虑加工、搬运对于产品质量的影响。
因此,对五金配送中心的平面布置设计,要达到如下目标:(1)符合生产工艺的需要。
尽量使生产对象流动顺畅,避免工序间的往返或路径交叉,消除无谓停滞,使生产时间最短;(2)料搬运费用最少。
物料搬运路线短捷,便于生产物料的输入和产品、废料的输出;(3)保持生产与安排的柔性。
使之适应产品需求的变化、工艺和设备的更新及生产能力扩大的需要,做到对需求的快速响应;(4)适应组织结构的合理化和管理的方便。
使有密切关系或性质相近的工位布局在一个区域内或靠近布置,甚至合并在一起;(5)最有效地利用空间。
使场地利用达到适当的建筑占用系数,使建筑物内部设备占用空间和单位制成品的占用空间小;(6)职工提供方便、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使之合乎生理、心理的要求,为提高生产效率和保证职工身心健康创造条件。
2. 设计流程五金配送中心平面布置设计就是根据五金配送中心的战略定位和经营目标,在已确认的空间场所内,按配送中心的作业流程,力争将人员、设备和物料所需要的空间做最适当的分配和最有效的组合,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借鉴系统布置方法的思想,确定五金配送中心平面布置设计程序,如图4-1所示。
图4-1 配送中心功能区布局设计思路其中关键步骤如下:(1)基础资料分析。
对五金配送中心的特点进行详细分析,明确平面布置设计的目标。
(2)配送中心功能模型规划。
根据五金配送中心特征以及作业流程,确定配送中心各功能区及各功能区的功能。
(3)五金配送各功能区布局。
分析各功能区之间的物流关系、流程关系、管理关系、安全关系、作业相关程度等影响功能区布局的因素,通过定性定量方法确定功能区之间的关联度。
(4)配送中心各功能区规模比例规划。
根据改进的时空消耗法的原理,引用五金配送中心的案例,按各功能区的比例应用到本文配送中心的设计中,得出功能区的空间需求面积比例。
(5)确定区域布局平面图。
4.1.2 综合相互关系分析及量化实体功能模块主要包括进(补)货实体模块,储存实体模块,流通加工实体模块,拣选实体模块,组配实体模块,送货实体模块和退(换)货实体模块。
根据相关作业流程和试题模块分析,将配送中心划分为以下几个功能区:接货区、仓储区、流通加工区、组配区、发货区、退货区、办公管理区、停车场、通道绿化。
其中通道绿化的面积比较确定,下面主要就其他八个功能区进行分析规划。
为了简便起见,暂且将组配区与发货区合并为组配区。
根据现代配送中心的布局结构,应用SLP方法建立布局模型。
依据配送中心的运行框架及各区域的详细功能分析进行打分。
功能区布局因素分为物流因素和非物流因素。
其中,物流活动相关性分析,即根据作业流程,按照物流量和流动频率采用5级打分法。
一般相关程度高的区域在布置时应尽量紧临或接近,而相关程度低的区域则不宜接近。
在规划过程中应由规划设计者根据使用单位或企业经营者的意见,进行综合的分析和判断。
采用关联图分别进行分析,做出关系图。
据统计,五金配送中心中,假设100%的货物进入接货区,则有30%进入仓储区,60%进入组配区,10%直接进入流通加工区,最终经由发货区100%输出。
按照此比例,绘制关系图如图4-2所示。
图4-2 区域间受物流因素影响的相关性等级示意图除了物流作业区域外,物流配送中心内还有一些管理或辅助性的功能区域。
这些区域尽管本身没有物流活动,但却与作业区域有密切的业务关系,故还需要对所有区域进行业务活动相关性分析,确定各区域之间的密切程度。
各作业区域间的活动相关关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程序性的关系:因物料流、信息流而建立的关系; (2)组织与管理上的关系:部门组织上形成的关系; (3)功能上的关系:区域间因功能需要而形成的关系; (4)环境上的关系:因操作环境、安全考虑上需保持的关系。
根据相关要素,可以对任两个区域的相关性进行评价。
评定相关程度的参考因素主要包括人员往返接触的程度、文件往返频度、组织与管理关系、使用共享设备与否、使用相同空间区域与否、物料搬运次数、配合业务流程的顺序、是否进行类似性质的活动、作业安全上的考虑、工作环境改善、提升工作效率及人员作业区域的分布等内容。
做出非物流关系关联图,如图4-3所示。
接货区(1)仓储区(2)流通加工区(3) 组配区(4)退货区(5)办公区(6)停车场(7)UUUUUEOEIEUOUOAUU UUUU图4-3 区域间受非物流因素影响的相关性等级示意图利用相关关系表进行综合密切度计算,物流关系与非物流关系比例一般为3:1到1:3之间,根据五金配送中心的特点,这里取:,综合关联度计算如表4-1所示。
表4-1 综合关联计算表得到功能区综合关系图,如图4-4所示。
接货区(1)仓储区(2)流通加工区(3) 组配区(4)退货区(5)办公区(6)停车场(7)OUUUUAIEIEUOUEAUU AUUE图4-4 综合关联图 4.1.3 功能区规模比例规划1. 物流用地分类按照五金配送中心的一般配置情况,其各部门的面积有一定的比值关系。
成都市规划设计院参考国外物流建设的用地参数指标,并结合我国国情以及物流需求,制定并颁布了《成都市物流用地使用强度标准(试行)》,这个标准的制定,一方面是为了防止土地的违规使用,保证物流项目及其城市基础设施属性,防止优惠政策的土地的实用性质被非实业者所篡改;其次是指导物流项目建设,保证物流作业在空间使用上的充足。
标准中提到物流配送中心、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等物流设施建设中,物流用地与商业用地的比例是7:3,且商业用地最多,占总用地的30%。
物流用地分类及功能如表4-2所示。
表4-2 物流用地分类及功能表接货区仓储区组配区退货区办公区停车场32314流通加工区2. 时空消耗法时空消耗是交通个体在一定时间内占有的空间或一定空间上使用的时间。
它最早由Fruin&Benz提出,并用于研究行人的通行特性。
行人在人行横道上所占用的道路空间资源可以用行人所占用的面积来衡量,在人行横道上发生的交通行为所占用的时间资源可以用行人信号灯的绿灯时间来衡量。
根据行人所占据的空间和时间资源来定义行人的时空消耗,进而求得道路上行人的通行特性。
货物流通过程中,货物的运行状态和行人的走行状态在本质上是具有相似性的,因此在确定物流区域规模时,可以运用时空消耗法的原理和模型。
众所周知,货物在物流配送中心内进行换装或存储的时候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资源,物流配送中心就需要提供这些时间和空间。
时空消耗理论就是基十时空消耗供需平衡的基础上建立的。
通过一定的方法可以把货物需要的时空资源计算出来,这也是物流中心所要提供的时空资源。
如果物流中心提供的时空资源多于需求,那么造成浪费;如果提供的少十需求的时空资源,那么就会造成不足。
最好的状态就是使两者恰好平衡。
对于物流中心来说,时间资源是固定的,1年365天。
而在规模确定时变动的影响因素就是它所提供的空间资源,这样就可以确定物流中心的规模。
根据时空消耗理论所建立的数学模型结构如图4-5所示:图4-5 时空消耗法模型结构图根据结构图建立最初的物流中心规模确定的数学模型如公式所示:1365ni i i ii iV T Q F A S α==∑其中:A ——物流中心的理想规模(2m );α——物流中心中仓库面积与其他设施占地面积的比重;n ——货物的种类数;i V ——第L 类货物单位重量平均所占的体积(m 3/t ); i T ——第i 类货物的平均周转时间(即货物的在库时间,天);i Q ——第i 类货物的周转量(t ); i F ——第i 类货物的时间不均匀系数;i S ——每平方米仓库所能够存储第i 类货物的体积(m 3/2m )。
对于时空消耗理论来说,物流发展水平对物流中心的规模影响较大。
因为物流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货物的周转期、单位货物所占用的面积等因素,而这些因素是物流中心规模的决定因素。
对十时空消耗法的数学模型及其应用,有些地方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细化工作。
如货物的周转期、时间不均匀系数等等都应该在进行准确和细致的调查和统计以后,再对各因素的数据进行确定,因为这些参数都直接影响着物流中心规模的精确性。
此时空消耗理论的数学模型是基十特征年里物流中心的物流量来确定物流中心的总体规模。
对十内部功能区来说,模型中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处,如货物在各个功能区的存储时间不是一个定值,而且各不相同,区域内物流量未必与物流中心的物流量是一致的,因此货物在各功能区的有效面积是不同的。
上述的因素都对功能区的规模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因此,该物流中心规模确定模型需要有所改进,以适用十物流中心的功能区规模确定。
3. 改进的时空消耗法上节所阐述的计算物流中心用地规模的时空消耗法是基于物流中心的物流量而建立起来的数学模型。
这种方法有一个前提条件:物流供给能力和物流中心的建设规模呈现较为简单的比例关系,即物流需求有多大,就需要有多大面积的物流中心来满足这样的需求量,这个过程忽略了物流供给能力同样取决十物流中心的作业效率。
这是一种线性思维的方式。
而且物流中心的物流量是根据货物的储存期与一年的比值来平均物流中心的进货批量,再利用时间不均匀系数做调解而确定,这样计算会忽略物流中心的最大物流量,进而使物流中心的部分设施及人员闲置,造成物流成本的浪费。
因此,本文在计算物流中心内部功能区规模的过程中,将原有的时空消耗法做了改进,综合多方面因素来考虑功能区规模确定问题。
应用改进的时空消耗法确定物流中心功能区规模的理论原理是在物流中心内部,把各个功能区看成是一个个服务台,货物为服务对象,货物在各个功能区之间移动,进行各项物流作业,完成物流作业流程的进行,当功能区之间的物流量过大,会造成某一功能区内的货物出现排队现象,这时需要有足够的空间暂存货物,并经历等待服务的时间段,而功能区的空间资源还可以满足此时间段内到达功能区货物的空间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