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气柜事故案例

气柜事故案例

煤气储柜事故案例案例一、唐钢5万m3转炉煤气柜爆炸事故关键词:置换不彻底2003年9月15日17时20分,省某钢铁企业50000m3煤气发生爆炸,造成5人当场死亡,1人抢救无效死亡,3人受伤的重大生产安全事故,直接经济损失50多万元。

1、事故概况2003年9月14日14时30分左右,该公司机动厂煤气站职工在例行检查时,发现煤气柜顶部距离中心放空管lm处有1条3m多长的裂缝,沿径向分布,煤气泄漏严重,立即进行了报告。

公司接到报告后,非常重视,研究确定了以胶粘方法进行检修补漏的方案。

当晚11时50分,煤气站做完了检修前的准备工作,将煤气柜中节I、n和钟罩部分高度降至零位;给煤气柜煤气入口管道加了盲板;封了进出口水封;打开了旁路,使煤气不再进入煤气柜,直接供给用户;打开了煤气柜顶部的放空阀门;连接了蒸汽管道,打开了蒸汽阀门,通人蒸汽进行吹扫。

9月15日9时多,公司有关领导及职能部门、机动厂的领导再次到现场进行了查看,又发现了几处小漏点。

之后,由机动厂负责补漏检修工作。

机动厂安全科负责同志用袖珍式CO监测仪检测了小漏点处的CO含量,公司安全环保部的技术人员在放空口处取样用防爆筒做了爆发试验,均未发现超标现象。

检修人员即用角向磨光机对泄漏点表面做打磨清理,另1人用强力胶加玻璃纤维布在清理后的金属表面进行粘接。

这样修补了三个漏点后,已是n时多,上午工作结束。

下午上班后,大约14时30分,机动厂检修车间副主任安排6个人分成3组,按照上午的方法进行打磨粘接修补,检修工作进展正常。

17时左右,分厂领导带领2名车间领导上到柜顶进行检查。

17时20分,爆炸事故发生。

爆炸将煤气柜钟罩顶板近1/3部分炸翻,造成6人落人气柜5m多深的水中,3个被冲击波和气浪冲到气柜顶部周边致伤。

6名落水人员中5人溺水死亡,1人受伤。

另3人中,1人因烧伤医治无效死亡,2人受伤。

案例二:三万煤气柜爆炸事故关键词:气柜气囊不合格煤气进入气柜燃爆事故事故当天煤气柜值班人员8点接班后检查设备和仪表信号,一切正常。

当时柜高19m,柜容30000m3,煤气柜后的3号加压机运行时出口压力5.8kPa,向用户送出量1.6×104ma/h。

8时30分对煤气柜出口取样化验,O2体积分数为l%、CO体积分数为40%、CO2体积分数为23.8%,气柜煤气成分在合格围。

煤气柜值班人员接班后通知炼钢厂要求回收煤气,但柜高、柜容显示始终呈下降趋势,9时25分柜容下降至1.0×104m3报警,接着柜高5m的下限报警,为防止活塞着床,值班人员调整煤气加压机出口压力,由5.8kPa降至2.4kPa,煤气送出量减至6000m3/h,并通过公司总调要求炼钢厂抓紧回收煤气,柜容最低达到5000m3。

9时33分值班人员看见柜高显示呈上升趋势,确认炼钢厂开始回收煤气。

9时40分当柜容升到8000m3,值班人员感觉到地在震动,接着听到轰的一声巨响,煤气柜爆炸事故发生了。

与此同时柜高显示23m多,柜容在3.0×104m3以上,瞬间又降至10m多,柜容在1.8×104m3左右。

值班人员跑到操作室外,发现煤气柜顶一股烟尘冲向天空,气柜配重块有的掉下。

2事故处理事故发生后,值班人员迅速通知炼钢厂停止回收煤气,紧急停止煤压机运行,关闭气柜进出口阀门,封柜前u形水封,切断气柜与煤气系统的联系。

并通知相关领导和主管部门,做好事故应急处理,对气柜周围环境进行煤气检测和警戒。

事故后连续3次取样化验柜煤气成分O2体积分数为零,CO体积分数分别为22.8%、23%、23%,C02体积分数分别为29%、29.6%、29.8%。

气柜爆炸后对设备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直接经济损失约70多万元。

经检查、气囊胶帘未有大的破损,转炉煤气无大量外泄,未造成人员中毒和柜外燃爆事故,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3事故原因根据现场勘查和事故前后柜高、柜容记录数据以及煤气进出口煤气成分分析结果,可以证明此事故为转炉煤气燃爆事故,燃炸点发生在气柜气囊。

(1)发生事故时,现场值班人员反映,听到柜沉闷轰响,柜高由5m(柜容8000m3)突然上升到23m多(柜容3×103m3。

以上),然后又降至l0m多,事故是在转炉煤气回收过程中,柜容由5000m3。

上升至8000m3。

时发生的。

事故后检查发现,在气柜壁高23m处有严重自下而上的刮痕,深度为lmm,刮掉的油漆还垂直悬挂在上面,相对应活塞部位也残存有漆皮,说明爆炸时气柜活塞是由下往上运动,爆炸发生在气囊。

(2)事故发生后,曾连续3次取气柜煤气样化验,CO体积分数为23%左右,氧含量未检出,事故前气柜出口O2体积分数为l%,CO体积分数为40%,说明气囊发生了2CO+O2=2CO2:的化学反应,O2被消耗掉,CO体积分数下降.属化学件爆性。

(3)柜检查发现,对着煤气柜进出口附近的气囊有过火现象,胶帘大面积鼓包和烧损,有的胶皮烧掉露出尼龙线,离开此围烧损情况减缓,损坏的煤气进口管上波纹节也有过火现象,这些都说明气囊发生了爆炸。

(4)气柜的损坏,是由于气囊发生燃爆,气柜活塞高速上升,活塞至柜顶空间,空气急剧压缩,造成柜顶在薄弱部位的物理性爆炸,同时活塞的不均衡向上运动,造成52条地脚螺栓中有47条滑扣脱落,4个螺杆拔起,1个螺杆折断,柜底与基础分离裂缝约100mm。

(5)气囊爆炸的原因①气柜回收运行的介质是转炉煤气,转炉煤气的主要成分是CO,是有毒的可燃气体,CO体积分数为60%~70%的转炉煤气爆炸极限18.22%~83.22%,爆炸围宽下限偏低,危险性大。

②氧化剂系气柜转炉煤气回收过程中产生的,由于炼钢厂在回收煤气过程中没有O2,CO在线连续自动监测分析,致使O2含量超标达到爆炸围的不合格转炉煤气进入气柜。

③激发能源是煤气管道的焊条头、焊渣、焊瘤等异物的摩擦碰撞和煤气中低燃点的硫、磷、化学性强的FeO的存在。

通过对气柜更换下的煤气管道和除尘风机出口等处取样分析,确认转炉煤气灰尘中含有硫、磷和FeO。

在空气中能自燃的磷往往成为点火源。

硫易燃,化学活性强的氧化亚铁还能降低点燃能量。

根据有的钢厂介绍,转炉煤气灰尘见空气后能冒烟自燃,并发出刺鼻的SO2气味。

根据气囊过火现象分析,胶帘被高温灼烧,鼓包脱皮的严重部位对着气柜煤气进口围,可以判断燃爆的激发能源诱发点在气柜煤气进口附近。

案例三:一起煤气柜爆炸事故分析关键词:氧含量超标2002年3月7日21时30分左右,某化工集团股份兴利华公司煤气柜发生爆炸,将煤气柜钟罩顶盖全部掀起,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35万元,所幸无人伤亡。

一、事故经过2002年3月7日凌晨5时,夜班停3# 造气炉进行处理,5时30分,炉气化验合格后开始送气。

7时50分,早班接班后停3# 造气炉。

9时25分,调度通知合成工段加大用气量,造成造气工段需加大造气量,故开3#炉,11时10分又停3#炉换开1#炉,11时45分停2#炉改开3#炉,14时45分又停3#炉,改开1#炉。

15时20分,调度通知开3# 炉,3台造气炉同时运行至交班。

整个早班没有对3#炉进行清炉处理。

中班接班时,早班主操向某对中班主操交班说:对不起,因为不知道下午会加大供气量,你们把1#炉处理一下,1# 炉的氧气喷嘴有问题。

16时30分左右,中班开始处理1#炉。

17时,3# 炉气出口温度276ºC。

当时化验工较忙,没有对炉气的氧含量进行分析,当班操作工误认为是炉结焦引起的,未进行处理。

18 时,3# 炉炉气温度下降至178ºC的正常操作温度,20时,下降至145ºC,21时,下降至126ºC。

在此期间,主操作工某、副操作工施某均以为是炉结焦下塌,炉工作已正常,没有做分析处理。

21时30分左右,煤气柜发生爆炸。

事故发生后,车间副主任某迅速带领当班2名操作工关闭了氧气供应、脱硫进出、气柜进出等阀门,阻止了事故的进一步扩大。

二、事故原因1.3# 造气炉从凌晨5时30分化验分析合格开始供气到事故发生,期间开开停停长达16 个小时没有进行一次清炉,白班和中班操作工都没有对3# 炉炉气进行化验分析。

白班没有准确地掌握好生产情况,交班不清,为事故的发生埋下了隐患;中班在运行中发现炉气温度异常时,因学艺不精,缺乏操作经验,疏忽大意,误认为是正常情况,致使3# 炉焦炭耗尽,氧气从3# 造气炉直接进入煤气柜,导致煤气柜的氧含量超标引起爆炸,是造成此次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

2.调查中发现,兴利华公司一氧化碳造气工艺操作规程不完善,对造气炉炉气温度工艺指标众说不一,不能提供一份完整的工艺文件;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一味放在合成工段开车上,疏忽了对造气工段的安全管理;自始至终没有对造气炉化验分析规程的执行情况进行严格检查监督,是造成本次事故发生的间接原因。

本次事故如果严格执行规程,每半小时对炉气进行一次化验分析,就能避免事故的发生。

3.当班调度、车间值班人员责任心差,上班不看生产记录,不研究生产运行状况,没有及时发现和排除安全隐患;在安排造气岗位化验工对合成循环进气的氧含量进行分析时,忽视了对造气岗位化验分析工作的监督,也是造成本次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

4.公司安全生产管理不够严格,管理水平低。

造气工艺操作规程指导生产缺乏针对性,可操作性不强,没有认真研究;调度只是在调配水、电、汽和人员,缺乏综合协调能力,调动造气岗位的分析工时,忽视其本岗位的化验分析工作,顾此失彼;现场管理干部工作作风漂浮,不能准确掌握生产情况,值班检查流于形式;在开车前长达3个月的停产期间,不认真组织学习,装装样子走过场,多次安排安全员整理相关行业的事故案例供职工学习,至今没有得到落实。

从管理角度上看,此次事故的发生存在着一定的必然性,因此,公司各级管理干部对本次事故负有不可推卸的管理责任。

三、事故防措施一是在造气工段召开现场安全会,要求兴利华公司全体员工每人写一份对本次事故的书面认识和打算,提高对遵守各项操作规程重要性的认识;二是就本次发现的工艺文件存在的问题立即进行修订,并在全厂举一反三,对所有工艺文件进行一次大清理,做到人手一份,确保各项工艺操作规程得到有效地执行;三是对兴利华公司的全体员工进行重新上岗培训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并加强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四是生产设备整改结束后,必须经有关主管部门对各项装置进行验收,取得有关证书或书面验收报告后方可正式开车投产;五是健全管理制度,加强巡回检查和生产现场管理,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六是进一步健全安全管理体系,充实安全管理力量,落实安全责任,强化安全管理手段和措施;七是从外单位引进有经验的老师傅,指导造气、空分、合成的操作;八是对兴利华公司存在危险的岗位、设备、关键点逐一进行统计、事故后果假想、拿出预防措施,并将措施对广大职工讲清楚,做到人人心中有数,人人懂得具体操作方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