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无效劳动合同法律适用探析

无效劳动合同法律适用探析

无效劳动合同法律适用探析

[摘要]劳动力具有一旦支付即无法恢复原状的特点,导致劳动合同无效后的处理和民事合同无效的处理不同,有其特殊性,要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仍需支付劳动者劳动报酬和承担其他劳动法上的义务。因种种原因,无效的劳动合同为数不少,如何正确适用法律来调整这种关系,值得探究。

[关键词]无效劳动合同;法律适用;法律责任

在平等民事主体之间可以自由地签订合同,这被概括为契约自由原则,这一原则为工商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在能自由约定双方或者多方的权利义务的情况下,激发了人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因为他们能预期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受到法律保护的。然而,契约自由不是绝对的,它也要受到社会政策、公共利益和公序良俗等原则的制约,因而在某些情况之下,平等主体之间订立的合同会被认为无效或者可撤销。劳动法是社会法,相当一部分规定属于强制性法律规定,它对劳动合同的部分内容和形式已经做了强制性规定,比起普通的民事合同来说,对契约自由做了更多的限制。首先,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之间签订劳动合同应当体现平等自愿的关系,体现他们的真实意思表示;其次,其内容必须符合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再就是合同的形式必须是书面形式。现实中社会生活千变万化,劳动关系也错综复杂,总有一些签订的劳动合同因为种种原因导致无效,但无效的劳动合同并不表示签订合同双方不发生任何法律关系,因劳动合同无效而导致的双方权利义务关系仍需法律进行规定和调整,对此,需进一步对此研究,以因应社会现实需要。

一、无效劳动合同

《劳动合同法》第十八条规定:“下列劳动合同无效:(一)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劳动合同;(二)采取欺诈、威胁等手段订立的劳动合同。”《劳动合同法》第二十六条规定:“下列劳动合同无效或者部分无效:(一)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的;(二)用人单位免除自己的法定责任、排除劳动者权利的;(三)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

从以上法律规定来看,无效或者部分劳动合同主要分为三类:一是意思表示不真实导致的劳动合同无效。即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二是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导致劳动合同无效。其中又可分为(1)主体不合格导致无效;(2)内容不合法导致无效;(3)形式不合法导致无效。形式不合法是指劳动合同未采用法定的书面形式。三是显失公平而导致的无效。即用人单位免除自己的法定责任、排除劳动者权利。从广义的理解来说,可以认为这一条可以归入到违背法律法规强制性规定。法律强制规定用人单位的义务,用人单位是无法通过协议来免除的,比如说与矿工签订的生死条约。

二、无效劳动合同的法律规制

因为劳动力具有一旦付出即无法恢复原状的特殊性,导致劳动合同无效的处理和民事合同无效处理不同。而且,劳动者通常来说处在弱者地位,劳动法对于劳动者进行倾斜保护。在法律规制无效劳动合同时,也应体现对劳动者倾斜保护的特点,对无效劳动合同应当区分是由劳动者的过错还是用人单位的过错导致合同无效,在此基础上而进行不同的法律规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