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题专题复习计算题作为中考的备考题型,除了出现在综合计算题外,往往还会出现在填空题、选择题、实验探究题等题型之中。
考点涉及声学、光学、热学、电学与力学,下面对中考计算题八年级物理部分各考点及计算公式进行简单的分析,望对同学们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考点一:密度表达式:例1(2010年福建省泉州市中考题):一只空瓶装满水时的总质量是400g,装满酒精时的总质量是350g,则该空瓶的容积是()A.400㎝3B.350㎝3C.250㎝3D.200㎝3解析:一只空瓶装满水时的总质量是400g,证明m瓶+m水=m瓶+ρ水V= m瓶+1 g/cm3 V =400g;装满酒精时的总质量是350g,证明m瓶+m酒=m瓶+ρ酒V= m瓶+0.8g/cm3 V =350g。
解方程组得V=250㎝3。
参考答案:C例2(2011年辽宁省葫芦市中考题):小明郊游时捡到一块外形不规则的石头。
为了测定它的密度,小明称出石头和一个盛满水的容器的质量分别为0.56㎏、2㎏,然后将石头轻轻放入容器中,又测出了容器的总质量为2.36㎏。
(石头吸水不计,g取10N/㎏)求:(1)石头的体积;(2)石头的密度;(3)若石头吸水,所测石头的密度是偏大还是偏小,为什么?参考答案:(1)石头排开水的质量:m排=0.56㎏+2㎏-2.36㎏=0.2㎏,石头的体积:V石=V排==0.2×10-3m3(2)石头的密度:ρ石==2.8×103kg/m3(3)偏大。
因为石头吸水后,导致排出水的体积小于石头的体积.根据公式ρ石=知,石头的密度是偏大的。
考点二:速度公式:例3(2011年辽宁省葫芦市中考题):如图2-1是某运动员训练时的s-t关系图象。
由图象可知:(1)运动员在AB段处于(选填“运动”或“静止”)状态。
(2)OA段运动的速度(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BC段运动的速度。
(3)整个运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km/h。
解析:(1)AB段路程s不变,所以运动员处于静止状态;(2)OA段和BC段运动时间都是6min,但OA段通过的路程是2.0 km,BC段通过的路程是1.0 km,所以OA段运动的速度大于BC段运动的速度。
(3)==12km/h。
参考答案:(1)静止(2)大于(3)12例4(2011年江苏省常州市中考题):2011年2月14日,美国“星尘号”探测器逐渐飞近坦普尔1号慧星,探测器间歇性地向慧星发射(电磁波/超声波/次声波)信号,当发出信号s后就能接收到经慧星反射回的信号时,即可断定两者间距为180km(V电磁波=3×108m/s,V声=340m/s)。
此时探测器上的照相机自动拍摄得到如图2-2所示的慧星图片,若像距为15㎝,则镜头的焦距为略(大于/小于)15cm。
解析:真空不能传声,所以探测器间歇性地向慧星发射的是电磁波;根据公式v==1.2×10-3s算出信号经慧星反射回所需的时间;照相机原理是当物距u>2f时,像距f<v<2f。
参考答案:电磁波 1.2×10-3大于例5(2011年福建省龙岩市中考题):发生交通事故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遇到意外情况时车不能立即停止。
发现情况时,司机从视觉感知到踩制动器刹车的这段时间叫反应时间;在反应时间内汽车保持原速前进的一段距离叫反应距离。
某司机没有饮酒时的反应时间为0.3s,喝了一瓶啤酒半个小时后在尚能驾车的情况下反应时间变为0.7s。
(1)刹车过程中轮胎发热升温,能增加,这是由引起的。
(2)若他驾车以20m/s的速度行驶,没有饮酒时的反应距离是多少?喝了一瓶啤酒半个小时后的反应距离比没有饮酒时的反应距离多多少?解析及参考答案:(1)内做功(2)没有饮酒时的反应距离:s1=vt1=20m/s×0.3s=6m;喝了一瓶啤酒半个小时后的反应距离:s2=vt2=20m/s×0.7s=14m;多的反应距离:△s=s2-s1=14m-6m=8m。
考点三:重力大小G=例6(2011年广西玉林市、防城港市中考题):一个桥头立着如图3-1所示的限重标志牌。
这座桥面受到的压力超过N时,就可能发生危险。
当汽车行驶在桥面上时,它所受重力的方向是(取g=10N/kg)解析:G==20×103kg×10N/kg=2×105N。
参考答案:2×105竖直向下考点四:二力平衡: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合力为零例7(2010年浙江省义乌市中考题):如图4-1,用100牛的力把一个重为10牛的物体压在竖直墙壁上,物体处于静止状态。
当压力减为50牛时,物体沿竖直墙壁匀速下滑,则物体下滑时受到的摩擦力大小是()A.5牛B.10牛C.40牛D.50牛解析:物体沿竖直墙壁匀速下滑,说明在竖直方向上合力为零。
竖直方向上有重力10牛竖直向下,故摩擦力也应该是10牛,方向竖直向上。
参考答案:B例8(2011年湖南省益阳市中考题):如图4-2所示,跳伞运动员和伞在空中匀速直线下降,已知人和伞的总重为750N,则人和伞受到的阻力大小为N,方向是解析:跳伞运动员和伞在空中匀速直线下降,说明跳伞运动员和伞所受到的合为为零。
参考答案:750竖直向上考点五:杠杆平衡条件:例9(2011年山东省东营市中考题):如图5-1所示,独轮车车身及车上物品总重力G 为300N,作用线如图,O点为车轴。
将车把抬起时,作用在车把竖直向上的力至少为N。
独轮车属于(选填“省力”、“费力”)杠杆。
解析: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得F===90N参考答案:90省力例10(2011年黑龙江省大庆市中考题):如图5-2所示,长度为2L的轻质细杆可在竖直面内绕竖直墙壁上的固定转轴O无摩擦地转动。
AB为一段长度为1.5L的不可伸长的轻绳,绳AB能承受的最大拉力为F,现将绳的两端AB分别与墙壁及杆相连,使杆始终保持水平,则杆的末端C处可悬挂的最大重力为。
解析:当∠ABO=450时,绳AB承受的拉力的力臂最大,即==0.75L。
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公式F=G·OC得G==F。
参考答案:3F/8考点六:滑轮组公式:F=(G动+G物)/n,其中n为承重绳子的段数例11(2011年广西北海市中考题):如图6-1所示,利用四种机械分别提起同一个重物,不计机械自重和摩擦,最省力的是()解析:定滑轮不省力,F1=G;不计机械自重和摩擦,F2=1/2G;F3=1/3G;第四个图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公式G×2=F4×3得F4=2/3G。
参考答案:C例12(2011年云南省昆明市中考题):图6-2中,三个物体的重力均为100N,a图中在力F1的作用下,杠杆处于平衡状态,不计杠杆的重及摩擦,则F1=N;在b图中,不计绳和动滑轮的重及摩擦,则F2=N;在c图中,大小活塞的面积之比是10:1,不计摩擦,则F3=N。
解析:a图中由F1×8=100N×2得F1=25N;b图中,F2=×100N=50N;c图中,根据得F3==10N。
参考答案:255010考点七:压强公式:例13(2011年安徽省中考题):研究表明,太阳光对被照射的物体也具有力的作用,利用这一现象制成的太阳帆的面积为1×104m2,正对太阳时受到光的压强为9×10-4pa,则太阳帆受到光的压力为N。
解析:根据公式得F=Ps=9×10-4pa×1×104m2=9N。
参考答案:9例14(2011年河北省中考题):一块写有校训的花岗岩石料质量为31.8t、密度为2.65×103kg/m3,立在用砖砌成的长4m、宽2m、高0.5m的水平基座上(如图7-1所示),石料与基座的接触面积为2.12m2。
已知砖的密度为2.05×103kg/m3,基座砖缝中水泥砂浆的密度与砖的密度相同。
(g取10N/kg)求:(1)花岗岩石料的体积;(2)石料对基座的压强;(3)石料对基座与基座对地面的压强之比。
解析及参考答案:(1)花岗岩石料的体积:V石==12m3;(2)石料对基座的压力:F石=G石=m石g=31.8×103kg×10N/kg=31.8×104N;石料对基座的压强:p石==1.5×105pa(3)基座受到的重力:G基=m基g=ρ砖Vg=2.05×103kg/m3×(4m×2m×0.5m)×10N/kg=8.2×104N;基座对地面的压力:F= G石+ G基=31.8×104N+8.2×104N=4×105N;基座对地面的压强:p==0.5×105pa。
石料对基座与基座对地面的压强之比:p石:p=1.5×105pa:0.5×105pa=3:1。
考点八:液体的压强公式:例15(2011年天津市中考题):如图8-1,质地均匀粗细相同的实心圆柱体A、B放在水平地面上。
已知它们的密度之比ρA:ρB=1:2,对地面的压强之比P A:P B=1:3,则()A.它们的高度之比h A:h B=2:3B.它们的高度之比h A:h B=3:4C.它们的质量之比m A:m B=2:3D.它们的质量之比m A:m B=1:3解析:质地均匀粗细相同的实心圆柱体的压强可运用公式分析。
设ρA=1,ρB=2,P A=1,P B=3;所以;;故h A:h B==2:3。
圆柱体A、B粗细相同说明底面积相同:=1:3参考答案:AD例16(2011年广西梧州市中考题):如图8-2所示,边长分别为0.2m和0.4m的均匀正方体A、B放置在水平地面上,物体A的质量为16kg,物体B的质量为32kg,g取10N/kg。
求:(1)物体A的重力;(2)物体A的密度;(3)在保持物体A、B原有放置方式的情况下,把A物体从其沿水平方向切去质量为△m的部分,然后将切去部分叠放在B物体上,使A物体剩余部分和B物体对水平地面的压强相等,计算所截取质量△m;若把B物体从其右侧沿竖直方向切去质量为△m的部分,然后将切去部分叠放在A物体上,此时B物体剩余部分和A物体对水平地面的压强是否相等?请说明理由。
解析及参考答案:(1)物体A的重力:G A=m A g=16kg×10N/kg=160N;(2)物体A的密度:=2×103kg/m3;(3)把A物体从其沿水平方向切去质量为△m的部分,然后将切去部分叠放在B物体上,使A物体剩余部分和B物体对水平地面的压强相等。
即P A=P B。
所以,即,解之得△m=6.4kg。
原来物体A对地面的压强:P A==4000Pa;原来物体B对地面的压强:P B==2000P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