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的是“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包括5个方面: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2006年5月国务院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畴具体分为10类:①民间文学;②民间音乐;③民间舞蹈;④传统戏剧;⑤曲艺;⑥杂技与竞技;⑦民间美术;⑨传统手工技艺;⑨传统医药;⑩民俗。

民间文学中,苗族古歌与长诗最具文化价值与民族特色:西部苗族的芦笙舞和飞歌在表演艺术中最具代表性;传统苗族服饰、习俗与节日中积淀了非常深厚的历史与文化蕴涵。

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入选的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如下:
民间文学:①贵州省台江县、黄平县的苗族古歌;②贵州省施秉县的刻道。

民间音乐:湖南省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的靖州苗族歌鐾。

民间舞蹈:①芦笙舞(贵州省丹寨县、贵定县、纳雍县的锦鸡舞、鼓龙鼓虎一长衫龙、滚山珠);②贵州省台江县的反排苗族木鼓舞;③湖南省湘西士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湘西苗族鼓舞。

民问美术:贵州省雷山县、贵阳市、剑河县的雷山苗绣、花溪苗绣、剑河苗绣。

传统手工技艺:①贵州省丹寨县的苗族蜡染技艺;②贵州省雷山县的苗寨吊脚楼营造技艺:③贵州省雷山县、云南省大关县的苗族芦笙制作技艺;④贵州省雷山县、湖南省凤凰县的苗族银饰锻制技艺。

民俗:①贵州省雷山县的苗族鼓藏节;②贵州省台江县的苗族姊妹节;③广西壮族自治区融水苗族自治县的苗族系列坡会群;④云南省保山市的昌宁苗族服饰。

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
一、历史性
从许多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都能够找到厚重的历史印记。

古歌与传说:在苗族古歌中,<迁徙歌》、《跋山涉水歌》、《焚巾曲》、《指路歌》、《开路歌》等题材,集中反映了茁族各支系的迁徙历史。

如湘西苗语方言区的苗族古歌《部族变迁·迁徙》,讲述了原来居住在东方水乡的苗族先民,被迫迁徙到武陵山腹地山区的过程。

二、综合性
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另一个显著特色为综合性强。

如茁族古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最具代表性的民闻文学,两同时传唱古歌的声乐曲调又属于表演艺术的民间音乐类。

又如芦笙,首先它是苗族的传统乐器,其制作工艺属于非物质文化中的手工技艺类,芦笙曲调属于民间音乐类,芦笙舞又是最具苗族特色的舞蹈,其舞蹈过程中还带有许多杂技动作如滚山珠、走竹竿、肩上乘人、踩鸡蛋等等,此外,许多苗族地区都有形式与内容并不完全相同的规模宏大的芦笙节。

三、濒危性
芦笙舞至今仍深受各地苗族群众的喜爱,但“阿作”芦笙舞及类似舞蹈带有高难度的杂技动作,本身不易传承,再加上规模较大,文化内涵又极其深厚,这是导致濒危的重要原因。

除此之外,民族语言也开始出现危机,一些人不愿意再讲自己的母语。

而语言是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当载体消失以后,文化也会随之消失,纵有用汉语记录下来的文字资料,如苗族古歌,也很难再看到其原始风貌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