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全国百强县
从发展水平、发展活力、发展潜力三个方面对县域的社会经济综合发展进行测算。
2005年百强县具有以下突出特点:
一、百强基本稳定,十强排位有变
2005年,百强县分布在全国的16个省份中,整体格局变化不大。
其中,浙江30个,与上年数量持平;山东22个,比上年增加了2个;江苏17个,比上年减少了1个;广东8个,比上年减少了2个;河北7个,比上年增加了3个;福建4个,比上年减少了1个。
以上6个省份包揽了百强县的88席。
其余13个县分布在北京、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上海、河南、湖南、四川、新疆等10个省份中。
其中,湖南实现零的突破。
12个新进入百强县行列的是河北的丰南区、任丘市、遵化市、迁西县,山东的新泰市、平度市、肥城市,辽宁的大石桥市,吉林的延吉市,浙江的嵊州市,河南的新郑市,湖南的长沙县。
十强县排位有新的变化:分别是江苏的昆山市、广东的顺德区、江苏的张家港市、江苏的江阴市、广东的南海区、江苏的常熟市、浙江的萧山区、江苏的武进区、江苏的太仓市、江苏的吴江市、浙江的绍兴县。
从十强的分布来看,江苏仍然以7席的成绩独占鳌头,广东和浙江各占两席。
二、综合经济实力持续增强
根据统计结果显示,百强县的综合经济实力连年增强,占整个县域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高。
2005年百强县的人口只占全部县域的7.7%,行政区域面积占1.3%,实现的地区生产总值占全部县域的1/4强,创造的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占1/3强,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占到近1/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到22.7%,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占到26.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个数占到36%,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占46.7%。
出口总额占2/3。
三、经济增长快、水平高
2005年百强县的人均GDP3.4万元,比上年增长了17.4%;人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719元,比上年增长了30.8%;县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个数545个,比上年增长了19.4%,产值比上年增长33.5%。
2005年百强县非农产业比重达到92.8%,比上年增加0.7个百分点;农村劳动力中从事农林牧渔业的人数占33.9%,比上年下降了2.3个百分点。
百强县的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阶段。
四、城乡居民生活水平高
百强县的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495元,比上年增长8.9%;城镇在岗职工人均工资19840元,比上年增长14.7%;人均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8336元,比上年增长11.2%;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749元,比上年增长19.5%。
每百户居民汽车拥有量13.9辆,比上年增长了23.6%。
百强县中通自来水村的比例达到87%,通有线电视村的比例超过90%,通电话的村比例为100%。
百强县经济的发展,提升了人们的消费水平和消费能力,进一步促进了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的提高。
五、经济发展活力旺,发展潜力大
2005年,百强县人均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达1万元,比上年增长30.3%;人均出口1629美元,比上年增长16.6%。
财政支出中人均科教事业费支出达到450元,比上年增长17.8%;每万人中的专业技术人员419人,比上年增长14%;每万人平均专利申请数7.6件,比上年增长73.6%。
百强县不仅发展活力旺盛,而且还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后劲。
2005年全国百强县(市)前十名与后十名
综合位次县名综合指数发展水平发展活力发展潜力
1 昆山市124.821 143.001 99.598 67.398
2 顺德区120.427 134.720 93.677 77.221
3 张家港市116.446 135.218 89.379 59.237
4 江阴市115.85
5 133.701 88.859 61.505
5 南海区114.820 128.847 89.600 72.058
6 常熟市110.889 126.468 95.968 57.674
7 萧山区100.726 112.619 91.563 57.338
8 武进区96.297 104.885 90.769 62.760
9太仓市96.0724 104.862 97.834 57.940
9吴江市96.0721 104.472 99.502 58.459
10 绍兴县94.735 103.655 91.390 58.901
91 密云县61.623 60.032 84.542 55.773
92 临安市61.194 60.336 81.481 53.239
93 延吉市61.160 55.766 94.153 70.303
94 长沙县60.752 58.738 78.261 60.090
95 迁西县60.640 63.464 58.709 49.854
96 嵊州市60.566 59.491 85.403 51.251
97 大石桥市60.249 58.650 85.390 53.279
98 高淳县60.027 60.603 61.472 56.265
99 双流县59.460 60.408 69.102 49.076
100 新郑市59.458 60.025 63.655 54.017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2005年安徽十强县
2005年,全省综合指数居前十名的县(市)分别是当涂县、宁国市、无为县、凤台县、芜湖县、广德县、肥西县、肥东县、天长市、南陵县,动态治数据前十名的分别是无为县、长丰县、广德县、芜湖县、当涂县、朗溪县、凤台县、肥东县、枞阳县、肥西县。
据统计,十强县共实现GDP590.3亿元,同比增长16%,占全省县域GDP总量的23.9%;地方财政收入53亿元,增长35.4%,占全省县域财政总收入的36.8%;人均GDP8156元,是全省县域人均GDP的1.6倍,但仅相当于全国百强县平均水平的24%;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5617元,比全省县域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多3143元,但仅相当于全国百强县平均水平的78.7%;农民人均纯收入3411元,比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多869元,但仅相当于全国百强县平均水平的52.5%。
另外,十强县一产比重比全省县域平均低8.7个百分点,二产比重高10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高达35.2%,比全省县域平均高9.6个百分点。
尽管全省县域经济发展步伐加快,但与全国百强县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2005年,全国百强县最后一名是河南省新郑市,安徽综合指数和动态治数居第一的当涂、无为两县与新郑市的差距表现在:
当涂、无为县和新郑市2005年主要经济指标对比
单位新郑市当涂县占新郑比重
(%)无为县占新郑比重
(%)
GDP 亿元155 58.18 37.5 85.78 55.3 人均GDP 元24603 9009.61 36.6 6149.98 25.0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亿元56.3 12.40 22.0 22.77 40.4 地方财政收入亿元 5.55 2.8 50.5 2.52 45.4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65.45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52.64 14.62 27.8 27.61 52.5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8795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4834 4958.68 102.6 2700.54 55.9
注:当涂、无为县经济指标数据来源《2006安徽统计年鉴》,新郑市经济指标数据来源《2005年新郑市政府工作报告》。
(整理:潘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