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6语文版语文必修一第5课中国现代诗二首二练习题

2016语文版语文必修一第5课中国现代诗二首二练习题

语文必修Ⅰ语文版第6课《中国现代诗二首(二)》全方位精练(书稿卷)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彷徨()寂寥()羡艳() 惆怅()颓圮() 彳亍()答案:páng liáo xiàn chàng pǐchì chù2.辨析下列字形并组词。

答案:惆怅/稠密/绸缪怅惘/为虎作伥/帐篷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

(2)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3)小时候他常常羡艳/墓草做蝈蝈的家园。

答案:(1)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2)(声音)悲哀而婉转。

(3)十分羡慕。

4.用“//”划分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

(1)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2)小时候他常常羡艳/墓草做蝈蝈的家园;/如今他死了三小时,/夜明表还不曾休止。

答案:(1)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2)小时候//他//常常//羡艳/墓草//做蝈蝈的//家园;/如今//他//死了//三小时,/夜明表//还//不曾//休止。

5.语言表达中有一种称为“通感”(也称“移觉”)的修辞手法,利用人们日常生活中各种感觉往往可以彼此交错相通的心理经验,把本属于甲感觉范围的印象描写成乙感觉范围的印象。

请你找出《雨巷》中运用了通感修辞手法的句子。

答案:她静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

6.熟读诗歌,试回答下面问题。

(1)《雨巷》中抒情主人公“我”有着怎样的境遇?(2)《寂寞》中“小孩子”是一个什么形象?答案:(1)独自、冷漠、凄清、惆怅、迷茫。

(2)“小孩子”是被“寂寞”贯穿一生的小人物的形象,是一个“寂寞”的载体。

课堂巩固(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7~9题。

雨巷戴望舒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静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地,我身旁飘过这女郎;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7.这首诗的第二节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8.这首诗首尾两节只有两个字不一样,请找出来,并具体分析admin采用这种写法的原因及艺术效果。

9.《雨巷》在艺术上有什么特色?答案:7.(1)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2)句式连贯,音节和谐,增强了诗歌的音乐美,充分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和理想难以实现的惆怅。

8.这两节诗仅第四行所用的两个字不一样。

首节是“逢着”,表明“我”所希冀和追求的目标尚未出现。

这目标就是“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在中间五节诗描写了“我”与“姑娘”相逢又离失的经历之后,结尾一节换用“飘过”,表明往事已经过去,但这种经历仍然时时被我回味,在我的记忆中重现。

从结构上看,首尾两节前后照应,趋于完整;在内容上加深主题,使诗歌耐人寻味,余韵悠长。

9.(1)“雨巷”这个富有象征意味的诗境,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

(2)舒缓流动的抒情节奏,富有音乐美。

全诗共七节,每节六行,总体布局较为匀称。

诗中运用复沓、叠句、重唱等艺术手法,形成回环往复的旋律和婉转悦耳的乐感。

诗由“雨巷”定韵,通过“悠长”“姑娘”“芬芳”“彷徨”等词组,形成听觉柔和的ang韵,间隔重复,一韵到底,使全诗的主调统一而和谐。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0~11题。

寂寞卞之琳乡下小孩子怕寂寞,枕头边养一只蝈蝈;长大了在城里操劳,他买了一个夜明表。

小时候他常常羡艳墓草做蝈蝈的家园;如今他死了三小时,夜明表还不曾休止。

10.分析“蝈蝈”和“夜明表”这两个意象在表达主题方面的作用。

11.诗歌《寂寞》是如何表现“寂寞”这一主题的?答案:10.“蝈蝈”和“夜明表”分别衬托了他无边无际的寂寞,也成为主人公活着时寂寞的见证和承担之物,不时地向人诉说着生也寂寞死也寂寞的生命形态。

11.诗歌从孩童写起,暗示着“寂寞”的与生俱来。

长大后,与夜明表时时为伴,依然是寂寞。

最后是孤零零地去了。

结构上,跳跃性非常大,将时空高度概括组织到一起,乡下与城里、童年与成年、古老与现代、生与死,概括了主人公一生的命运,在宏大的背景下,一个小人物倍显寂寞。

一、基础积累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惆怅(chóu)稠密(chóu) 啁啾(chóu) 绸缪(chóu)B.颓圮(pǐ) 祭祀(sì) 枸杞(qí) 汜水(sì)C.彷徨(huáng) 仓皇(huáng) 寂寥(liǎo) 魅力(mèi)D.藩篱(lí) 淋漓(lí) 醨酒(lí) 熏陶(xūn)答案:D解析:A项,“啁”应读“zhōu”;B项,“杞”应读“qǐ”;C项,“寥”应读“liáo”。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怅惘辞藻徜徉伺机而动B.翔实凄婉祥和举止安祥C.忧愁拾零宛转拾人牙慧D.清爽羡艳朦胧轻歌曼舞答案:B解析:“举止安祥”应为“举止安详”。

3.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上的词语最合适的一项是()记得有两句诗说:“玫瑰花瓣上______的露珠,是天使的眼泪吗?”想象得真美。

______还记得阿拉伯诗人所编的故事:“天使的眼泪,落入正在张壳赏月的牡蛎体内,变成一粒珍珠。

”其实是牡蛎为了努力排除体内的沙子,分泌液体,将沙子裹起来,______形成一粒圆润的珍珠。

可见,生命在奋斗过程中,是多么艰苦!这一粒珍珠,又______不是牡蛎的泪珠呢?A.颤动可是因而未尝B.颤抖然而因而何尝C.颤抖然而反而何尝D.颤动可是反而未尝答案:C解析:“颤抖”,抖动;“颤动”,急促而连续的振动,跟语境不合。

“然而”,转折连词,连接词、短语、句子和句群;“可是”,转折连词,前面常有“虽然”之类表示让步的连词呼应。

“反而”,表示跟上文意思相反或超出预料,在句中起转折作用;“因而”,表示因果关系。

“何尝”,用反问语气婉转地表示从来没有或并不是;“未尝”,用在否定词前表示未必。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A.面对民俗展览会上展出的秦淮扎灯、桃花坞年画、惠山泥人、扬州漆器等民间艺术中的瑰宝,很多观众交口称赞。

B.社会上出现的制假贩假现象,并不是一些不法商人的孤立的行为,它往往与社会各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C.印度第一大城市孟买26日发生连环恐怖袭击事件,造成80多人死亡和200人受伤,现场尸体横陈,惨不忍睹。

D.“神舟”七号成功征服太空,中国航天员更是历史性漫步太空,中国航天事业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真叫人另眼相看。

答案:D解析:“另眼相看”是指用另一种眼光看待,多指看待某个人(或某种人)不同于一般。

此处应用“刮目相看”。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在使用天然气的过程中,如果一旦出现漏气的现象,就应当立即截断气源,并迅速地打开门窗,通风透气。

B. 许多城市都编制了新一轮的城市规划,其中包括:降低市中心建筑的密度,减少市中心交通压力和人口压力,保护好城市的历史文化。

C.三鹿集团在市政府的帮助下兑现承诺,已于1月8日启动对经销商的第二期还款计划,总筹款约5亿元。

D.在美国国会1月8日召开参众两院联席会议上,在清点选举人票后正式宣布奥巴马当选美国第44任总统。

答案:C解析:A项“如果”与“一旦”语义重复;B项动词“减少”和宾语“压力”搭配不当;D 项缺少主语,去掉“在……上”。

二、阅读鉴赏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6~8题。

我用残损的手掌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春天,堤上繁花如锦障,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1942年7月(在牢狱中书写)6.“灰烬”“血和泥”等意象的含义是什么?7.这首诗前后两部分的感情色彩有什么不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8.本诗表达了admin怎样的情感?运用了怎样的手法?答案:6.参考答案:暗示祖国正笼罩在深重的苦难中。

解析:解答本题要注意联系本诗写于1942年及题目“我用残损的手掌”,admin在想象中运用比喻手法,写出侵略者对祖国大地的侵略。

7.参考答案:从感情色彩上说,前半部分是消极的、冷色调的,后半部分是积极的、暖色调的。

前后两部分形成明显的对比,使admin的感情倾向更加鲜明,表现出他对解放区的深情向往,对祖国光明未来的热切盼望。

解析:前半部分,是admin想象着用手掌触摸地图上的沦陷区,这里只有“灰烬”“血和泥”,一片凄凉景象。

如长白山雪峰的“冷”,黄河的“水夹泥沙”,江南水田里生长的“蓬蒿”,岭南憔悴的“荔枝花”,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等,是多种感觉器官对国土现状的感受,也是对沦陷区人民苦难生活的暗示,是诗人在囹圄中向祖国母亲的抒怀。

后半部分,admin抚摸到了解放区那“辽远的一角”,情绪陡然一变。

因为那里“温暖”“明朗”“蓬勃生春”,用“爱”“希望”“太阳”“春”等词语,前后两部分一对比,诗人的情感倾向更加突出。

8.参考答案:(1)前半部分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后半部分对象征着“永恒的中国”的土地,发出了深情的赞美。

(2)本诗运用幻觉这种虚拟手法,将情感寄寓在具体的形象上,主要是通过形象的构成来实现的。

解析:诗人在狱中,想象祖国的土地好像就在眼前,不仅可以真切地看到它的形状、颜色,而且可以感触到它的冷暖,嗅到它的芬芳。

“堤上繁花如锦障”“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以及“长白山的雪峰”等描绘透露了诗人对祖国的眷恋、热爱之情,以及对祖国所遭受的沉重灾难所产生的哀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