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解析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解析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一.单选题1. 好多诗词当中都可以找到历史的影子。

有一首描绘契丹人生活的诗道:“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

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得到的历史知识有()①契丹族是一个游牧民族②契丹人居住在营帐里③契丹人过的是定居生活④契丹人靠打猎为生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②③④D. ①③④【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

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

”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契丹族是一个游牧民族,过的是流动生活,不是定居生活,③说法不正确,应该排除,所以答案选B。

2. 京剧《澶渊之盟》是一出历史故事剧,其中歌词“将舟船暂驻中流,寡人要一观黄河夜景”中的“寡人”是指历史上的哪位皇帝 ( )A. 寇准B. 宋真宗C. 宋高宗D. 明太祖【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北宋与辽的关系。

北宋真宗时,辽军大举攻宋,一直打到澶州城下,威胁东京。

宋真宗在宰相寇准力劝下亲征。

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

辽宋议和,辽朝撤兵,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

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和平局面。

故选B。

考点: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3. “(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苏辙:《栾城集》)。

出现该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 民族融合加强B. 宋、辽边境开设榷场C. 宋辽订立澶渊之盟D. 岳家军的抵抗【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004年(宋真宗景德元年),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宋辽形势图南下,深入宋境。

宋真宗想迁都南逃,因宰相寇准的劝阻,才勉强至澶州督战。

宋军士气大振,大挫辽军锐气。

于是,双方议和。

最终议定:辽宋约为兄弟之国;双方维持旧疆,以白沟河为国界,双方各守边界;宋方每年向辽提供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称为岁币。

史称“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是宋朝“守内虚外”政策的必然产物,宋朝的妥协使辽国得到很多好处。

但是,“澶渊之盟”后宋辽边境出现了平稳的局面。

所以答案选C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下册•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4. 下图是中国某一时代的形势图。

从图片内容判断,该图的主题最可能为()A. 春秋的尊王攘夷B. 秦朝郡县制的推广C. 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存D. 元朝民族融合【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图是北宋与辽、西夏并立形势示意图,图中甲乙是以兄弟相称,丙向乙称臣,丙从属于乙,由此可知,甲是辽,乙是北宋,丙是西夏,因为北宋与辽之间发生了澶州之战,后来签订澶渊之盟,以兄弟相称,北宋与西夏之间也曾经发生战争,后来议和,西向北宋称臣,北宋给西夏岁币,而西夏由于国力较弱,成为辽的附属国。

所以答案选C。

5. 下列不属于宋、辽之间,宋、夏之间,宋、金之间“议和”的共同点是()A. 结束了双方大规模的战争状态B. 导致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C. 宋王朝都要交纳岁币D. 客观上有利于双方和平相处【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辽宋夏金元时期是我国民族政权并立时期,期间宋和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不断,最后都以议和结束,如澶渊之盟,宋金议和等,这些议和包括了大规模的的战争结束,形成了对峙局面,不顾宋王朝每年都要缴纳税币,因此ACD 三项是共同点,B 项错误,并没有导致南北对峙的形成,而是双方维持了持久的和平,所以答案选B。

6. 下图中的契丹文字、西夏文字与汉字很相似,有许多汉字的笔画,是仿照汉字创造的。

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A. 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B. 礼乐文明的确立C. 汉唐盛世文化的出现D. 农牧文化的交融【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中国古代,北宋、辽、西夏曾出现过并立的时期,辽和西夏的统治者在同中原的密切交往中,逐渐受到先进中原文化的影响。

如西夏就模仿汉字结构,创造西夏文字,所以选D。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的文字信息“西夏文字与汉字很相似,有许多汉字的笔画,是仿照汉字创造的”,由此分析少数民族和汉族之间文化相互融合。

7. 下列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为( )①北宋建立②澶渊之盟③阿保机建立契丹国④元昊称大夏国皇帝A. ①②③④B. ③④①②C. ③②①④D. ③①②④【答案】D考点: 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8. 历史学习要善于抓住特征和主题。

如果你要完成一篇关于“辽、宋、西夏、金时期”的历史小论文,你可以确定的最合适的论文主题是()A. 地方军阀割据的时代B. 诸侯交替掌握政权的时代C. 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D. 封建国家统一的时代【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辽宋夏金历史的准确识记。

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当时的中国属于政权并立时期,十世纪初,契丹族首领阿保机建立辽政权,960年赵匡胤及建立北宋,12世纪初女真首领阿骨打建立金政权,1127年赵构建立南宋政权,辽宋夏金并立。

故选C。

考点: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契丹的兴起和陈桥兵变,金和南宋的对峙9. 图示法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种方法。

下面对辽、西夏与北宋并立局面示意正确的是()A. B. C. D.【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民族政权并立时代的知识,辽朝,又称契丹国,是中国历史上由契丹人建立的的一个封建王朝,在北宋的东北;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大夏国皇帝,都城在兴庆。

夏在宋的西北,史称西夏,故选B。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10. 下图中的货币分别为契丹货币和西夏货币,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契丹和西夏()A. 都在同一区域建立的政权B. 都是由同一民族建立的政权C. 都与中原文化联系密切D. 都受到少数民族的影响【答案】C【解析】从图片中的契丹货币和西夏货币上的汉字可知,契丹和西夏都与中原文化联系密切。

A项契丹建立的政权是辽,西夏是由党项族建立的政权,所以C项符合题意,故选C。

11. 宋、西夏、辽是多民族纷争和融合的时代。

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显示了各民族风俗的丰富多彩,并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这一时期最显著的政治特点是( )A. 地方军阀割据B. 南北政权对峙C. 民族政权并立D. 战乱不息【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信息“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显示了各民族风俗的丰富多彩,并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由此判断我国古代辽、宋、夏、金时期最显著的阶段特征就是民族政权并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辽与北宋澶渊之盟后,出现辽、北宋、西夏三个主要政权并立的局面,后来,辽和北宋先后被东北女真族建立的金政权灭亡,金与南宋议和,出现了金、南宋和西夏并立的局面;因此只有选项C符合题意,故选C。

12. “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成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差人搬送至雄州交割。

”下列史实哪一项与此盟约无关()A. 辽军攻宋发生澶州之战B. 北宋应允给辽岁币C. 以后辽宋之间保持和平局面D. 宋辽以淮水到大散关为界【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004年,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宋真宗想迁都南逃,因宰相寇准的劝阻,才勉强至澶州督战。

宋军坚守辽军背后的城镇,又在澶州城下射杀辽将萧挞览。

辽害怕腹背受敌,提出和议。

宋真宗畏敌,历来主张议和,与1005年1月与辽订立和约,规定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

因澶州在宋朝亦称澶渊郡,故史称“澶渊之盟”;ABC三项是澶渊之盟的内容,D项是宋辽绍兴和议的内容,不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D。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学生对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由充分的认识,掌握辽和背诵的关系,以及政权并立的时期,同时也需要掌握澶渊之盟的签订时间,影响,利用排除法来解答本题。

13. “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

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

”描绘的是我们北方哪个少数民族的生活( )A. 西夏B. 契丹C. 党项D. 女真族【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信息,可以判断这是契丹人居住在辽河上游,过着游牧和渔猎生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首诗句中,行营到处即为家是说契丹人四海为家,过着游牧的生活,一卓穹庐数乘车是指契丹人居住在营帐里,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是说契丹人依靠打猎为生;因此只有选项B符合题意,故选B。

14. 1038年少数民族首领元昊建立的政权在右图A、B、C、D中的哪一处()A. AB. BC. CD. D【答案】C【解析】依据地图信息,可以判断图中A是北宋、B是辽(契丹)、C是西夏、D是吐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038年少数民族首领元昊建立的政权是西夏;因此只有选项C符合题意,故选C。

15. “统契丹,建政权,都上京,为太祖”这段文字所描述的是契丹历史上的哪一位君主()A. B.C. D.【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可知,阿保机在10世纪初统一契丹各部,916年建立契丹政权,定都上京,阿保机就是辽太祖,C项符合题意;A是吐蕃赞普;B项是西夏王;D阿骨打建立金。

ABD 不合题意,此题选C。

二、材料解析题16. 阅读辽、北宋、西夏并立形势图,完成下列问题。

(1)填写出下列字母代表的政权名称:A:_____ ; B:_____;C:_____。

(2)填写出下列字母代表的都城名称:a.______;b. ______ ;c._________。

(3)如上图所示,你认为北宋是否完成了全国的统一? 说出你的理由。

【答案】(1)A:辽 B:北宋 C:西夏。

(2)a.上京 b.开封 c.兴庆。

(3)没有。

因为北宋只是统一了中原和南方的广大地区,与北宋并立的还有辽、西夏等其他少数民族政权。

(2)依据所学可知,辽定都上京;北宋定都开封;西夏定都兴庆;a.上京 b.开封 c.兴庆。

(3)第一问依据所学可知,北宋没有完成了全国的统一;第二问依据所学可知,因为北宋只是统一了中原和南方的广大地区,与北宋并立的还有辽、西夏等其他少数民族政权。

17. 材料一(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

——苏辙《栾城集》材料二辽统治者迁移大批汉族人口北上,促进了经济交流和民族融合,长年生活在辽境的汉族人在当地安居乐业,而“忘南顾之心”。

请回答:(1)材料一中的“朝廷”指什么政权?“蕃”在这里主要是指哪一少数民族?(2)哪一历史“文献”直接导致“(辽)与朝廷和好年深”?简述该“文献”的内容。

(3)依据所学内容回答:为什么常年生活在辽境的汉族人“忘南顾之心”?【答案】(1)北宋;契丹族。

(2)“澶渊之盟”,规定:双方撤军,各守疆界;北宋每年送辽银、绢等钱物,即“岁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