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诗文阅读1

古代诗文阅读1

绝密★启用前古代诗文阅读1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处州照水堂记(宋)苏舜钦①括苍郡署冠山之椒,林壑蔽翳,故当暑有蒸郁之烦,至者或神明不开则事务隳废,咸平初,杨文公起凝霜阁,下览平旷,得遥岑远林之赏,当时固已为嘉处□。

景祐中,孙公元规以言事南迁,移守此郡,考政之始,众务毕举,乃历访雄胜之地,以图燕休,又得西北隅绝巘之巅,刬去丛秽,化出异境,溪山之势,奔放坌来,始规地命名,诏徙他郡。

②后更三守,泯然不寻。

李君然明之来,刷剔隐滞,纲条一心,吏民晓然,逾年甚便,然后思有所以自适,且将以风迹留遗乎后人,景与意并,正获乎元规之地,遂构广厦,且以照水题之。

摩豁虚明,坐视千里,虽甚盛暑,洒然如秋,有长溪者,源自闽来,趋过槛下,前向南明山,盖王方平之旧隐也,苍峰古刹,阴晴隐见。

又于东南创月轩,稍却为燕阁,阁之右又为风亭,亭前启轩曰夕霏,是皆出于照水,而乃有斯胜也。

华榱髹楯,下上相焕,易去榛莽,与政俱新,盖基于元规,成于然明,使元规之久,则然明乐成其成矣。

然明之去速,则来者其谓斯何!二君默契,遂亡异趣,是政之所起,故自有乎后先。

③一日然明书来,求予文其事,予慨然东望,神爽坐驰,恨不能剧饮酣歌,俯仰周览于其上;又不能具道其营建之勤,山水之胜,徒胸中耿耿,终日有所思,然明或能图以为贶,使予对而销忧,尚可更发咏歌,以足其未至者矣。

1.分析第①段画线句的作用。

2.下列虚词中,应填入文中第②段方框处的一项是()A.耶B.哉C.乎D.矣3.概括第②段“而乃有斯胜也”中“胜”的内涵。

4.下列对第③段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照水堂由三人修建完成,作者都做了详细记录。

B.每次修缮照水堂都从不同的方面进行了改造。

C.照水堂周围的山水之胜作者无法一一加以描述。

D.文本的写作缘由是为了满足没有达到之人的愿望。

5.孙元规和李然明“二君”的“默契”体现在哪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绿荫斋古桂记(清)戴名世①距虎丘三里而近,有朱氏园林,盖昔朱某翁先生之所创也。

园昔为田为圃,先生买而为园。

园之大二百亩,凡费金钱数万。

其间竹木水石、亭榭楼阁,重叠映带,极一时之盛。

先生垂没而园分授诸子。

于是其季子某间其东隔之绿荫斋,以读书其间,而时时召集门友赋诗饮酒,自是朱氏之园惟绿荫斋为最著。

②斋之东有古桂一株,盖百余年物,其枝四面分披而下,其中可坐数十人。

每花开,召客宴集其下,绿叶倒垂,繁英密布,如幄之张,加藩之设,风劲花落,拂襟萦袖。

行酒者伛而入,绕树根而周,客无不欢极情叹而去。

③天标尝导余游遍园中,台榭多倾圮矣,水或涸而石或颓矣,竹木存者十不及一二矣,苔生于牖,草环于亭,非复曩日之盛。

而园中故有七松草。

七松者,有松七株,盖宋、元时物。

数里外望之,挺然离立云表。

自先生没而七松地属某氏,某氏斧以为薪,存者仅一株,差小,以隔于朱氏之垣得免焉。

呜呼!物理之盛衰,何常之有?良材异质辱于匹夫之手者多矣!吾悼七松,所以幸古桂之遇也。

6.概括第①段中“自是朱氏之园惟绿荫斋为最著”中的“是”指的是什么?7.第②段的画线句对景物的描写很有特色,试对其进行赏析。

8.本文题名为,为何要在第①段写“朱氏园林”?9.下列对“以隔于朱氏之垣得免焉”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A.因为被隔在朱家的院子内才免于被砍为柴。

B.把它与朱家的围墙相隔得以免于被砍为柴。

C.因它被阻隔在朱家围墙的外面才得以幸免。

D.把它阻隔在朱家围墙的外面从而得以幸免。

10.阅读全文,概括文本的主旨。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李士谦,字子约,赵郡平棘人也。

髫龀丧父,事母以孝闻。

年十二,魏广平王赞辟开府参军事。

后丁母忧,居丧骨立。

赵郡王睿举德行,称疾不就。

和士开亦重其名,将讽朝廷,擢为国子祭酒。

士谦知而固辞,得免。

李氏宗党豪盛,每至春秋二社,必高会极欢,无不沉醉喧乱。

尝集士谦所,盛馔盈前,而先为设黍,谓群从曰:“孔子称黍为五谷之长,荀卿亦云食先黍稷,古人所尚,容可违乎?”少长肃然,退而相谓曰:“既见君子,方觉吾徒之不德也。

”士谦家富于财,躬处节俭,每以振施为务。

州里有丧事不办者,士谦辄奔走赴之,随乏供济。

有兄弟分财不均至相阋讼士谦闻而出财补其少者令与多者相埒兄弟愧惧更相推让卒为善士。

有牛犯其田者,士谦牵置凉处饲之,过于本主。

望见盗刈其禾黍者,默而避之。

其家僮尝执盗粟者,士谦慰谕之曰:“穷困所致,义无相责。

”遽令放之。

其后出粟数千石,以贷乡人,值年谷不登,债家无以偿,皆来致谢。

士谦曰:“吾家余粟,本图振赡,岂求利哉!”于是悉召债家,为设酒食,对之燔契,曰:“债了矣,幸勿为念也。

”各令罢去。

明年大熟,债家争来偿谦,谦拒之,一无所受。

他年又大饥,多有死者,士谦罄竭家资,为之糜粥,赖以全活者将万计。

至春,又出粮种,分给贫乏。

赵郡农民德之,抚其子孙曰:“此乃李参军遗惠也。

”或谓士谦曰:“子多阴德。

”士谦曰:“所谓阴德者何?犹耳鸣,己独闻之,人无知者。

今吾所作,吾子皆知,何阴德之有!”开皇八年,终于家,时年六十六。

赵郡士女闻之,莫不流涕曰:“我曹不死,而令李参军死乎!”会葬者万余人。

乡人条其行状,诣尚书省请先生之谥,事寝不行,遂相与树碑于墓。

(节选自《隋书·李士谦传》,有删改)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有兄弟分财不均/至相阋/讼士谦/闻而出财补/其少者/令与多者相埒/兄弟愧/惧更相推/让卒为善士B.有兄弟分财不均至/相阋讼/士谦闻而出财补/其少者/令与多者相埒/兄弟愧/惧更相推/让卒为善士C.有兄弟分财不均/至相阋讼/士谦闻而出财/补其少者/令与多者相埒/兄弟愧惧/更相推让/卒为善士D.有兄弟分财不均至/相阋讼士谦/闻而出财/补其少者/令与多者相埒/兄弟愧惧/更相推让/卒为善士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辟:是“招用、征召”的意思,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举荐,任以官职。

B.丁母忧:是指李士谦的母亲有病,李士谦悉心照顾她,等到母亲去世后,他消瘦得只剩下骨架。

C.春秋二社:是古代乡村社会的盛大节日,其标志性时间分别为二月和八月的上戊日,标志性习俗是祭社稷和歌舞宴饮。

D.谥:即“谥号”,指古代君主、诸侯、大臣、后妃等死后,朝廷根据其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给予一个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

如清太祖努尔哈赤谥号为“武皇帝”。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士谦幼年丧父,因侍奉母亲孝顺而闻名。

后来和士开也看重他的名望,要劝说朝廷把他提拔为国子祭酒,士谦知道后,竭力推辞。

B.在一次社日聚会时,李士谦面对丰盛的食物,却先摆出了黍米饭,前来聚会的亲朋从士谦身上看到了君子的德行,自愧不如。

C.李士谦虽家境殷实,但厉行节俭,在乡里常常致力于救济施舍,且与人为善。

有一次他把闯进他家田里去的别家的牛牵到阴凉处喂养后便还给主人。

D.李士谦为人处世多积德,他有着高尚的道德风范,赢得人们的爱戴,他去世时,赵郡的人们痛哭流泪,参加葬礼的有一万多人。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其后出粟数千石,以贷乡人,值年谷不登,债家无以偿,皆来致谢。

②赵郡农民德之,抚其子孙曰:“此乃李参军遗惠也。

”或谓士谦曰:“子多阴德。

”答案解析1.【答案】交代了照水堂附近的风景、天气还有修建的原因之一,与下文写“虽甚盛暑,洒然如秋”形成对照。

【解析】“括苍郡署冠山之椒,林壑蔽翳,故当暑有蒸郁之烦,至者或神明不开则事务隳废”一句在文章的开头,介绍了照水堂所处的地理位置“林壑蔽翳”和修建的原因“当暑有蒸郁之烦”。

与后文修成之后能“洒然如秋”形成对比。

失分点提醒:分析句子的作用要用正确的思路,考虑问题包括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

本题学生往往忽略对句子的结构方面的思考从而失分。

2.【答案】D【解析】“当时固已为嘉处”之后的虚词应该是表感叹的句末语气词,选项提供的这四个虚词中,“矣”是最合适的。

失分点提醒:虚词的意义离不开句子,所以要先理解句意。

另外还应具备足够的知识储备,明白虚词常用的语言环境。

本题中“哉”和“矣”都表示句末感叹,“哉”用于反问语气,“矣”用于陈述语气,所以要仔细区分。

3.【答案】山水\建筑\人文(意到即可)【解析】“而乃有斯胜也”中的“胜”是胜景、美景的意思。

这里的胜景,指的是上文提到的“又于东南创月轩,稍却为燕阁,阁之右又为风亭,亭前启轩曰夕霏,是皆出于照水”,这些都是人工建造的美景,属于人文景观。

失分点提醒:本题失分在概括不全要点。

依据文本信息,学生可以回答出山水之美,建筑之美。

却往往忽略创月轩、燕阁、风亭、夕霏这些属于人文景观。

4.【答案】C【解析】由第③段“又不能具道其营建之勤,山水之胜,徒胸中耿耿”可知,最准确的表述是作者不能对照水堂周围的景观一一陈述。

失分点提醒:本题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难度相对降低。

学生失分在对BC两项的选择上。

B项是一个干扰项,学生如果对文本内容理解不准,就容易因为文本中的大量介绍而误选。

5.【答案】①“二君”都对照水堂进行了扩建,都在当地政务取得一定成果之时,为众人宴游休憩寻得合适的场所。

李然明对于照水堂的修缮,也是建立在“刷剔隐滞,纲条一新,吏民晓然”之时,也为当地留下了可供百姓和后人同乐的胜地。

②他们每次对照水堂的修葺都没有离开对政事与民生的关注。

【解析】孙元规“考政之始,众务毕举,乃历访雄胜之地,以图燕休”;李然明“刷剔隐滞,纲条一心,吏民晓然,逾年甚便,然后思有所以自适,且将以风迹留遗乎后人,景与意并,正获乎元规之地”;此二君“华榱髹楯,下上相焕,易去榛莽,与政俱新,盖基于元规,成于然明,使元规之久,则然明乐成其成矣”。

可见二君的“默契”在于对照水堂的修建行为和修建目的。

失分点提醒:本题的失分点是回答问题浅显,学生都是在文本中找到相关句子抄写作为答案,缺少自己对文本的理解。

其次是他们回答不出对政事民生的关注这一层面。

6.【答案】朱家的小儿子得到绿荫斋,在这里读书交友。

【解析】“自是朱氏之园惟绿荫斋为最著”中“自是”的意思是“从那时候开始”。

联系前文,推知“那时候”指的是“其季子某间其东隔之绿荫斋,以读书其间,而时时召集门友赋诗饮酒”。

失分点提醒:回答本题要注意联系前文,脱离语境理解词语,尤其是代词,会犯望文生义的错误。

7.【答案】采用四字短语的形式,句式整齐,读来朗朗上口,写出了宴饮时愉快的心情;或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桂树比作帐幔和藩篱,形象地写出了桂树的繁茂。

【解析】“绿叶倒垂,繁英密布,如幄之张,加藩之设,风劲花落,拂襟萦袖”这几句描写桂树的句子,句式整齐,巧用比喻,使人联想到古桂树的枝繁叶茂,身处其下的人,在其浓荫之中饮宴,其乐融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