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讲义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讲义

路漫漫其悠远
唐代的医学巨著中,分别搜集了大量的儿科 资料。突出者如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将 《妇人方》三卷和《少小婴孺方》二卷列于卷首 。书中列儿科用方达320余首,又特别重视小儿 养育,从怀妊逐月养胎,小儿出生拭口、洗浴、 哺乳、衣着等保育护养方法,到伤寒,咳嗽等许 多疾病的治疗,分为九门,都一一加以叙述,为 宋代中医儿科学体系的建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路漫漫其悠远
二.中医儿科学形成期(宋~元)
宋代,是中医学理论与实践体系形成 的主要时期,钱乙、董汲、陈文中等医 家对于中医儿科学体系的形成发挥了重 要的作用。
路漫漫其悠远
北宋钱乙(1035~1117年),字仲 阳,是当时最负盛名的小儿医,他专业 儿科40余年,学术造诣精湛,对于中医 儿科学体系的形成起了奠基的作用,因 而被后世称为“儿科之圣”。他的学术建 树,由其学生阎孝忠整理集中于《小儿 药证直诀》一书之中。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讲 义
路漫漫其悠远 2020/4/14
第一章 儿科学基础
【目的要求】
1.了解中医儿科学的起源与进展。 2.熟悉儿科学在宋代以后的重大发展。
路漫漫其悠远
中医儿科学,是以中医理论体系为指导 ,研究小儿的生长发育、预防、保健和疾病 诊治的一门临床学科。
中医儿科学,是在中国产生和发展起来 的,她渊源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汇萃了 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小儿养育和疾病防治的丰 富经验,形成独特的理论和实践体系。中医 儿科学,包括中医儿科学基础和各类病证防 治,以应用中医学理论和方法,认识儿童的 特点,研究防病治病措施,以保障儿童健康 成长作为本学科的中心任务。
现存古籍有记载的我国第一位儿科专科 医师是扁鹊,时在战国时期,见于《史记· 扁鹊仓公列传》:“扁鹊……闻秦人爱小儿
路漫漫,其悠远即为小儿医”。
据医学史家考证,《五十二病方》是现 已发现的我国最古医书,成书早于《黄 帝内经》。《五十二病方》记载了“婴 儿病间(痫)方”,用雷尾(雷丸)药 浴治疗,又记载了“婴儿瘛”的病证。
路漫漫其悠远
在历史上,中医儿科学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 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进入现代社会,在相 关学科进步的氛围中和国家社会的关心下, 中医儿科学在学术上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在儿童保健事业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展简史
学习中医儿科学,首先有必须了解中 医儿科学发展简史,熟悉著名儿科学 家的学术思想、成就及其著作。
路漫漫其悠远
钱乙的学术贡献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
①明确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小儿药证 直诀·原序》(阎孝忠)说:“脏腑柔弱 ,易虚易实,易寒易热。”②儿科诊断 学,四诊中尤重望诊,并总结出“目内 证”,“面上证”的面部望诊经验。提出 了麻疹与天花,惊风与痫证,急惊与慢 惊等的鉴别诊断要点。
隋代巢元方等编撰的《诸病源候论》, 是当时最完备的一部病因,证候学专著, 书中论及小儿杂病诸候凡6卷,255候。 书中专论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小儿脏腑 之气软弱,易虚易实”,“小儿阴阳之气嫩 弱”等,论述了变蒸学说,提出了“不可暖 衣……宜时见风日”等积极的小儿护养观 ,对多种儿科病证,如惊、痫、解颅、胎 疸、夜啼、遗尿、脱肛、鹅口、口疮、脐 疮等等都确立了病名,论述了病因及证候 ,成为后世对这些儿科病认识的基础。
路漫漫其悠远
现存 ,成书年代向有争议。巢元方说是“中古有 巫方,立小儿《颅囟经》,以占夭寿,判疾病生 死,世所相传,有小儿方焉。”“巫方”是公元前 17—28世纪中古皇帝时代人。《山海经》中载 有十巫采药的故事,其中巫盼(即巫方)即是小 儿科医生。王叔和认为系张仲景弟子卫汛所作, 比较可靠的似为《四库全书·颅囟经·提要》所说 :“考历代史志,自唐《艺文志》以上皆无此名 ,至宋《艺文志》始有师巫《颅囟经》二卷”, 因此“疑是唐末宋初人所为”。书中提出了“凡孩 子三岁以下,呼为纯阳。”为后世沿用和争鸣。 对小儿惊、痫、癫、疳、痢、火丹等的证治作了 较详细的论述。本书对于钱乙等后世儿科医家有 深刻的影响。
路漫漫其悠远
医学教育是医学发展的先驱。我国在 南北朝时代已经有国立医学校,唐《六典 》记载:“元嘉20年(公元443年)太医令 秦承祖秦置医学,以广教授。”隋唐时期 ,太医署内有“医博士”教授医学,其中专 设“少小科”,学制5年,经考试合格后才 能做儿科医生,这可算是世界上最早的“ 儿科系”。
路漫漫其悠远
路漫漫其悠远
《黄帝内经》有不少有关小儿的记载。关于小儿 生长发育,《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女子七岁, 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 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丈夫八岁, 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 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关于小儿体质特点 ,《灵枢·逆顺肥瘦》说“婴儿者,其肉脆、血少 、气弱。”为后世小儿生理特点“脏腑娇嫩,肌肤 薄弱”的理论打下基础。关于先天因素致病,《 素问·奇病论》说“人生而有病颠疾者,病名曰何 ?安所得之?歧伯曰:病名为胎病。此得之在母 腹中时,其母有所大惊,气上而不下,精气并居 ,故令子发为颠疾也。”此外,还有关于儿科病 诊法及预后判断的数处记载。
路漫漫其悠远
《汉书·艺文志》载有《妇人婴儿方》 19卷,惜已失传。
关于儿科医案的早期记载,《史记·扁 鹊仓公列传》载有西汉仓公(淳于意) 25则医案,其中包括婴儿气鬲病用下气 汤治疗的案例。东汉名医华佗曾以四物 女宛丸治疗2岁小儿下利病。
路漫漫其悠远
张仲景作为一位伟大的医家,他虽 未曾专论儿科,但是,他所建立的脏腑 论杂病、六经论伤寒的辨证论治体系, 对于后世中医儿科学临证体系的建立发 挥了重要的影响,他创立的许多名方, 如麻杏石甘汤、白虎汤、三承气汤、麻 黄连翘赤小豆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乌梅丸、肾气丸等,至今为儿科临床所 常用。
中医儿科学的形成与发展,大体上可 分为四个阶段
路漫漫其悠远
一、中医儿科学起源(远古~隋唐(南北朝) )
中医儿科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神农 尝百草”的远古时代。据考古学家对发掘出 的40多个“北京人”个体的分析统计,当时 人的平均寿命大约为14岁。因此,可以说 ,人类早期从偶然发现到有意识应用的原 始医学积累,相当部分属于儿科学的范畴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