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刘梦芙|儒家之道与现代诗词(上)

刘梦芙|儒家之道与现代诗词(上)

刘梦芙|儒家之道与现代诗词(上)刘梦芙简介:刘梦芙,1951年生,安徽岳西人。

现为安徽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安徽大学文学院兼职教授、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安徽省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

著有《啸云楼诗词》、《二钱诗学之研究》、《二十世纪名家词述评》、《近现代诗词论丛》、《近百年名家旧体诗词及其流变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啸云楼诗学论丛》等,编有《二十世纪中华词选》、《中国现代词选》,主编《二十世纪诗词文献汇编·文论》、《二十世纪诗词名家别集丛书》、《当代诗词家别集丛书》、《安徽近百年诗词名家丛书》共六十余种。

儒家之道与现代诗词刘梦芙一、潮州的儒家文化同学们:我与潮州有特殊的缘分,从2000年到今天,这是第九次到潮州。

在全国城市中,除了北京,来得最多的就是潮州了。

在贵地参与了多种诗词和学术活动:到潮汕诗社讲课、评选广济桥对联,参加饶宗颐先生学术研讨会、贵校中国诗歌创作研究中心和饶宗颐研究所成立大会,担任“韩江杯”诗歌大赛评委,曾在贵校中文系多次讲课与座谈。

由此认识潮州诗词界、学术界多位朋友,赵松元教授、陈伟老师与我有深厚的交谊。

正是朋友们的热情中介,使我与潮州结下不解之缘,在此表示深深的谢意!今天讲座的主题是“儒家之道与现代诗词”,这一主题与潮州有密切的关系。

大家都知道,韩文公对潮州一千多年来文化的发展有重大的影响,“赢得江山都姓韩”,潮州有“海滨邹鲁”的美誉。

韩文公是“文起八代之衰”的古文家和诗人,更是纯正的儒家,其名文《原道》指出:“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

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

故道有君子小人,而德有凶有吉”。

“斯道也,何道也?曰: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

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

轲之死,不得其传焉”。

韩愈以大无畏的勇气,坚决反对当时的皇帝迷信佛教,以致僧侣与寺庙遍布国内,严重影响了国计民生,造成社会的贫困,因而正本清源,推崇儒家以仁义治国平天下之道,系统地阐述从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到孔子孟子历代承传的政治思想。

这篇文章影响到宋代儒家,程颐、程颢、张载、朱熹等一大批儒家学者深入研究先秦儒学,自觉地接续断代失传的道统,建立哲学体系以抵制流行的佛教。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儒家入世救世的奋斗精神和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延续到近现代仍然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

信奉儒学的士人在政府做官,“得君行道”,治理国家;退隐江湖则广施教泽,化民成俗,培养社会良好的道德风尚。

韩文公因谏阻唐宪宗迎佛骨,被贬到当时还是蛮荒之地的潮州,兴利除害,激励民间学子读书,使潮州的风俗民情得以改变,文化教育逐渐普及。

一千多年来,潮州涌现出许许多多儒家学者和诗人,民间形成知书达礼、温良恭俭让的良风美俗,纵然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劫难,德性依然存在;韩文公的恩惠,永远被潮人怀念,韩山韩水的名称,是历史的见证。

历史到了现代,诞生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更是潮州的无上光荣。

众所周知,饶先生是大学者、大诗人,兼为书画艺术家,治学包罗万象,无所不通,然而学界很少有人揭示饶公继承和发展了韩文公倡导的儒家之道。

由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打倒孔家店”,把满清王朝的丧权辱国归罪于儒家思想与文化;“文革”更是严厉批判孔子,摧毁几千年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根基,因而学术界普遍认为儒学是“反动、陈腐”的封建糟粕,乃至讨论饶先生的思想与学术,也罕言“儒”字。

我通读《饶宗颐二十世纪学术文集》二十大册,认为饶先生学问的核心实在于儒学,不仅对儒家经学有深湛的研究,而且地方志与先贤年谱的编纂、史学研究、文学研究以及诗词与骈文辞赋之创作,无不融贯孔子孟子以来的儒家义理与生命精神;评判历史,例如名著《国史上的正统论》,同样秉承孔子作《春秋》的正义。

饶先生以儒学为根本,生长扩展为天地四方之学,通贯古今,融汇中外,其立身处世,有儒家君子之风范。

因此我写成《为往圣继绝学,启来轸以通途——论饶宗颐先生之儒家思想与人文精神》一文,发表于国家重点期刊《孔子研究》,收入与赵松元教授、陈伟老师合著的《选堂诗词论稿》(2009年黄山书社出版),并发表于“儒家中国”互联网站。

饶先生是当今硕果仅存的国学大师,国学的灵魂是儒学,几千年来铸造了中华民族的道德伦理与精神气质,培养了一代接一代的文化精英。

中华民族要复兴,最重要的是文化复兴,文化复兴离不开儒学。

在海内外学术界有崇高地位和广泛影响的饶先生,继承和发展了韩文公昭示的道统,即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修身进德乃至经国安邦的儒家之道,在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伟大进程中高树丰碑,垂范后世,同时是潮州也是韩山师院莘莘学子最好的楷模,这是我表明的第一点。

二、儒家之道的主要表现在古代汉语中,“道”是一个含义十分丰富的词。

本义为“道路”,引申为规律、事理、方法、技艺,又指思想、学说。

在先秦各种经典文献中,“道”字频繁出现,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地法自然”;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吾道一以贯之”;孟子说“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在诸家各自的语境中,“道”之含义多有不同,需结合上下文理解。

“道”具有本体论、宇宙论、人生论的意义,在哲学上近似西方所说的“真理”,还有政治主张、政治路线的意义,例如儒家常说的“王道”、“霸道”。

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思想家被称为道家,在中国哲学史上影响深广。

老庄多讨论天道、自然之道,玄奥深邃,有超越人世的意味,信奉者追求长生不老,形成神仙之说的道教;儒家则积极入世,重在以身作则,治国安民,“道”字多指人的德性、伦理和政治思想与纲领。

四书中《大学》开篇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韩文公《原道》正是解释尧舜禹汤文武周孔治国平天下的原理,认为仁与义是千古相传的大道和正道,不遵此道,则国家大乱,民不聊生。

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历代仁人志士在求道行道的生活实践中,有种种表现,这里只是择其要而言之。

1、博施济众、关爱万物的仁心《大学》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儒家要求从最高统治者到平民百姓,都要修身,自幼就学会孝敬父母与师长,友爱兄弟姐妹,心态要真诚,言行要诚信,合乎礼仪。

成人之后掌握谋生的知识和技艺,在“齐家”的同时恰当处理各种社会关系,成为品德高尚、学识丰富、文质彬彬的君子。

如能从政,便实行仁义之道,协助君主治理国家,使广大民众过上安乐的生活。

《论语》所说“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孟子》所言“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各种儒家经典中所说“忠”、“孝”、“礼”、“义”、“廉”、“耻”、“恕”、“诚”、“敬”、“直”、“勇”等诸多德性,其核心都是一“仁”字,由对亲人、宗族的仁爱之心,推广到社会群体,以及天地万物。

缺乏仁心、劳民伤财的君主是暴君、昏君、无道之君,臣民是小人甚至是禽兽,是儒家批判、教化的对象。

因此儒学又称为仁学,是教人成为君子乃至贤人、圣人的学问,孟子说“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

这种以仁为本的求道践道之学,旨在培养人健全的生命与高尚的品格,体现于人伦日用之中,绝非西方以逻辑思辨为主的哲学和研究客观事物的科学所能取代。

2、立身处世的风骨气节儒家要求人立身正直,品质清白,成为顶天立地的大丈夫。

孔子说“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孟子说“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是集义而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礼记·儒行》列举儒家种种行为:“儒有忠信以为甲胄,礼义以为干橹,戴仁而行,抱义而处,虽有暴政,不更其所。

其自立有如此者”。

“儒有上不臣天子,下不事诸侯,慎静而尚宽,强毅以与人,博学以知服;近文章,砥厉廉隅,虽分国如锱铢,不臣不仕。

其规为有如此者”。

比较而言,孔子性格温和宽厚兼以沉毅方正,孟子则英气勃发、颇有锋芒,“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见了梁惠王出来对人说:“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孟子平视诸侯,批评他们,直指要害,与后世在帝王权贵面前奴颜婢膝、阿谀奉承的伪儒、犬儒小人儒形成鲜明的对照。

在先秦诸子中,孟子首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严厉批判残民害民的统治者:“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

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为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为寇仇”。

孟子的言论使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十分恼怒,下令删节,不准在孔庙中供奉孟子的牌位,当时就有一位姓唐的官员当面力争,说愿为孟子而死,朱元璋无可奈何。

因孟子杀一士大夫,必将激起天下儒者的义愤,江山就坐不稳了。

总之,儒家经典哺育了一代代风骨凛然、气节高峻的儒者和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志士,在沧桑易代的衰乱之世坚持维护文化的命脉,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晚清名臣林则徐所撰对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孔孟以来儒家博大刚正的精神境界。

从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韩愈、白居易、范仲淹、苏轼、陆游、辛弃疾、文天祥、顾炎武、王夫之、屈大均、陈子龙到近代黄遵宪、丘逢甲、陈三立、朱祖谋,中国诗史上第一流的诗人词家无不熟读儒家经史,忧国忧民,以诗词抒情言志,践行儒家的正道。

现代大学者陈寅恪先生极力主张学者要有“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为王国维写碑铭,为明末奇女子柳如是写别传,考证清代女作家陈端生的弹词《再生缘》,同时创作大量诗篇以抒怀言志,都贯彻这一宗旨。

学界以为陈先生在欧美留学十多年,受西方自由主义的影响,殊不知陈先生出身士大夫世家,自幼熟读经书,阐发的正是先秦儒家早已具备的思想意识,西方的学术方法和语言只是他治学的辅助而已,陈先生毕生坚守的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和儒家士君子的高贵品格。

只要通读陈先生的诗集和学术著作,可知其思想本源。

孟子说:“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陈寅恪先生在政治高压下不降其志、不屈其身,以生命完成阐发自由思想与独立精神的巨著;在十年浩劫中被迫害至死,“以身殉道”,是真正的学术大师与气节崇高的诗人。

3、知行合一与中庸之道儒家要求人读书明理,格物致知,更重要的是道德要落实在日常生活之中,言行一致,以身作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