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汉语 人称代词

古代汉语 人称代词


(二)第二人称代词 第二人称代词,又叫对称代词,是称呼听话者的代词。 第二人称代词,又叫对称代词,是称呼听话者的代词。主要有 等六个,其中以“ “女、汝、尔、而、乃、若”等六个,其中以“女、汝、尔、若” 本是同一个词的不同写法。 四个为常见 ,“汝”、“女”本是同一个词的不同写法。 三岁贯女 莫我肯顾。( 诗经·魏风 硕鼠》 。(《 魏风·硕鼠 ①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诗经 魏风 硕鼠》) 何为者也?( 史记·平原君列传 ?(《 平原君列传》 ②汝何为者也?(《史记 平原君列传》) 我无尔诈, 无我虞。( 左传·宣公十五年 。(《 宣公十五年》 ③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 宣公十五年》) 夫差! 忘越王之杀而父乎?( 左传·定公十四年 ?(《 定公十四年》 ④夫差!而忘越王之杀而父乎?(《左传 定公十四年》) 王曰: 舅氏,余嘉乃 左传·僖公十一年 僖公十一年》 ⑤王曰:“舅氏,余嘉乃勋。”(《左传 僖公十一年》) 我胜若 不我胜。( 庄子·齐物论 。(《 齐物论》 ⑥我胜若,若不我胜。(《庄子 齐物论》)
1、从所能充当的句子成分看,“我”、“余”、“予”通常作主 、从所能充当的句子成分看, 宾语、定语, 通常作主语、定语和前置宾语, 语、宾语、定语,“吾”通常作主语、定语和前置宾语,“卬”作 主语、宾语,“朕”作主语、定语,但也有例外情况。 主语、宾语, 作主语、定语,但也有例外情况。 2、从单复数形式看,除“我”、“吾”既可表单数又可表复数外, 既可表单数又可表复数外, 、从单复数形式看, 其余一般用于单数。 其余一般用于单数。 3、吾、我区别何在? 我区别何在? 、 头一个回答这个问题的是胡适的《吾我》 ①头一个回答这个问题的是胡适的《吾我》篇。 ②俞敏《汉藏虚字比较研究》。 俞敏《汉藏虚字比较研究》
用来代替名词或名词词组, 代词用来代替名词或名词词组, 在句中用以避免名词的重复。 在句中用以避免名词的重复。 因此, 因此,代词的使用必须和它所代 替的名词在人称、数、性、格上取得 替的名词在人称、 一致。 一致。
一. 人称代词
二. 指示代词
三. 疑问代词
课时) 第一节 代 词(4课时) 课时 代词是具有代替、指示作用的词。古代汉语的人称代词也可分为 代词是具有代替、指示作用的词。 是具有代替 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三类。 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三类。 一、人称代词 是表示人们自我称呼和相互称呼的词,它具有三个特点 是表示人们自我称呼和相互称呼的词,它具有三个特点 1.没有性的区别,男女通用; .没有性的区别,男女通用; 2.没有尊卑上下的区别; .没有尊卑上下的区别; 3.没有数的区别,单复数同形。 3.没有数的区别,单复数同形。 (一)第一人称代词 第一人称代词,又叫自称代词,是指说话人称呼自己的代词。 第一人称代词,又叫自称代词,是指说话人称呼自己的代词。 由于出现时代、方言以及使用习惯的差别, 由于出现时代、方言以及使用习惯的差别,第一人称代词在使用上 有同有异。 有同有异。
二、指示代词 用来区别事物的代词叫指示代词。 用来区别事物的代词叫指示代词。这类词不但可以用来区别一般 事物,也可用来区别时间和空间。上古汉语的指示代词分工比较细, 事物,也可用来区别时间和空间。上古汉语的指示代词分工比较细, 分别表近指、远指、旁指、虚指、无指、逐指等,分述如下: 分别表近指、远指、旁指、虚指、无指、逐指等,分述如下: (一)近指 表示近指的代词是用以指称在时间或空间上着眼点近的事物的代 古汉语中常用的有“ 词。古汉语中常用的有“此”、“是”、“斯”、“之”、“兹” 等字,除此以外还有“ 等字,除此以外还有“然”和“尔”。 此”字现代汉语书面语中 还常用, 字我们在下章专门论述,余者分别举例如下: 还常用,“之”字我们在下章专门论述,余者分别举例如下: 广曰: 是必射雕者。 史记·李将军列传 李将军列传》 ①广曰:“是必射雕者。”(《史记 李将军列传》) 告诸将曰: 此壮士也。 史记·淮阴侯列传 淮阴侯列传》 ②告诸将曰:“此壮士也。”(《史记 淮阴侯列传》) 有美玉于斯。( 论语·子罕 。(《 子罕》 ③有美玉于斯。(《论语 子罕》) 夏德若兹,今朕必往。( 尚书·汤誓 。(《 汤誓》 ④夏德若兹,今朕必往。(《尚书 汤誓》) 尔贡苞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 ⑤尔贡苞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 不复,寡人是问。( 齐桓公伐楚》 。(《 不复,寡人是问。(《齐桓公伐楚》)
注意: 注意: 1、“彼”可活用作第一人称代词或己称代词。如: 、 可活用作第一人称代词或己称代词。 身虽陷败, 观其意,且欲得其当而报于汉。( 报任安书》 。(《 ①身虽陷败,彼观其意,且欲得其当而报于汉。(《报任安书》) 混混沌沌,终身不离。 知之,乃是离之。( 庄子·在有 。(《 在有》 ②混混沌沌,终身不离。若彼知之,乃是离之。(《庄子 在有》) 在上古汉语中不是第三人称代词,只表“其他” 2、“他”在上古汉语中不是第三人称代词,只表“其他”、“别 、 之类的意思,是指示代词。 用作第三人称代词, 的”之类的意思,是指示代词。“他”用作第三人称代词,大概始 于晋代。 于晋代。 3、 3、“渠”后来也可作第三人称代词。如: 后来也可作第三人称代词。 女婿昨来,必是渠所窃。 三国志赵达传》 “女婿昨来,必是渠所窃。”《三国志赵达传》
第二人称代词使用的内部差异: 第二人称代词使用的内部差异: 1、从所充当的句子成分看,“女”、“汝”、“若”主要用 、从所充当的句子成分看, 作主语、宾语,很少作定语; 常用作定语,很少作主语、 作主语、宾语,很少作定语;“而”常用作定语,很少作主语、宾 多作定语,作主语很少见; 可作主语、宾语、 语;“乃”多作定语,作主语很少见;“尔”可作主语、宾语、定 语。 2、从使用环境看,“尔”、“女”、“汝”多用于上对下、 多用于上对下、 、从使用环境看, 长辈对晚辈、平辈或关系密切的人之间的称呼, 长辈对晚辈、平辈或关系密切的人之间的称呼,其它场合下以 称呼对方则是不敬的表现; “尔”、“女”、“汝”称呼对方则是不敬的表现;“若”是一般 的称呼; 只表示单数。 的称呼;“而”、“乃”只表示单数。 3、“乃”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可活用作第三人称代词。 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可活用作第三人称代词。 、 国语·邵 王喜,告邵公曰: 吾能弭谤矣, 不敢言。 ①王喜,告邵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国语 邵 公弭谤》 公弭谤》) 太中大夫宋汉,清修雪白,正直无邪。予录乃 引登九列。 ②太中大夫宋汉,清修雪白,正直无邪。予录乃勋,引登九列。 后汉书·宋弘传 宋弘传》 (《后汉书 宋弘传》)
谦称表示法: 谦称表示法: 古人为了表示自己的谦逊礼貌,在对话中往往不用自称代词, 古人为了表示自己的谦逊礼貌,在对话中往往不用自称代词, 而常用谦称代替。其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而常用谦称代替。其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1、自称其名 2、自称低贱的身份 自称不德卑贱之词。 3、自称不德卑贱之词。 注意: 注意: 谦称词都是名词或名词性 结构,虽相当于相应的第一人称代词,但在语法功能上又有不同, 结构,虽相当于相应的第一人称代词,但在语法功能上又有不同, 譬如,它不受代词宾语前置这一规律的制约。 譬如,它不受代词宾语前置这一规律的制约。
3、称人以爵位、职衔、身份 称人以爵位、职衔、 这些情况的用语较多,一般因人而定。例如: 这些情况的用语较多,一般因人而定。例如: 大王来何操?(《史记·项羽本纪 来何操?( 项羽本纪》 ①大王来何操?(《史记 项羽本纪》) 高帝曰: 相国休矣 休矣! 史记·萧相国世家 萧相国世家》 ②高帝曰:“相国休矣!”(《史记 萧相国世家》) 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将军宽之至此也!(《 ③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称人以其近侍、所在。 4、称人以其近侍、所在。 这类尊称多用于君王、尊者。常用的词语有“陛下” 阁下” 这类尊称多用于君王、尊者。常用的词语有“陛下”、“阁下”、 殿下” 足下” 执事” “殿下”、“足下”、“执事”等。如: 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 秦始皇本纪》 。(《矣。( 白居易《与元微之书》》 。(《 ②不见足下面,已三年矣。(《白居易《与元微之书》》 执事服官有年。(方苞《与安徽李方伯书》 。(方苞 ③执事服官有年。(方苞《与安徽李方伯书》) 假令数百人见誉,而阁下未之许,不足喜也。(归有光《 。(归有光 ④假令数百人见誉,而阁下未之许,不足喜也。(归有光《上万 侍郎书》 侍郎书》) 注意:尊称与谦称一样,也是名词性结构,本身并不是代词, 注意:尊称与谦称一样,也是名词性结构,本身并不是代词,因 此不受代词规律的制约,在否定句中也不必放在动词之前。 此不受代词规律的制约,在否定句中也不必放在动词之前。
(三)第三人称代词 先秦汉语中,第三人称代词很少作主语。现代汉语中需要用第 三人称代词作主语的地方,古人一般采用两种表达方法:一是重复 前面已经出现的名词,二是省略主语。 的第三人称代词用法: “厥”、“彼”的第三人称代词用法: 作第三人称代词,多作定语。例如: 1、“厥”作第三人称代词,多作定语。例如: 今时既坠厥 。(《尚书·召诰 召诰》 ①今时既坠厥命。(《尚书 召诰》) 遭世罔极兮,乃殒厥 。(贾谊 吊屈原赋》 贾谊《 ②遭世罔极兮,乃殒厥身。(贾谊《吊屈原赋》) 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作主语、宾语,但指示性很强。 2、“彼”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作主语、宾语,但指示性很强。例 如: 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左传·僖公二十二 。(《 ①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左传 僖公二十二 年》) 丈夫也; 丈夫也;吾何畏彼哉?( 孟子·滕文公 ?(《 ②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孟子 滕文公 上》)
寡人之于国也》 ⑥河东凶亦然。(《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河东凶亦然。(《孟子 寡人之于国也 。(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柔使之然也。( 荀子·劝学 。(《 劝学》 ⑦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柔使之然也。(《荀子 劝学》)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陶渊明《饮酒》 。(陶渊明 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陶渊明《饮酒》) 文言文中,这些近指代词大都可以充当主语、宾语、定语、补语。 文言文中,这些近指代词大都可以充当主语、宾语、定语、补语。 还可以充当状语, 还可以充当谓语。例如: “斯”还可以充当状语,“是”还可以充当谓语。例如: 匪言不能,胡斯畏忌?( 诗经·大雅 桑柔》 ?(《 大雅·桑柔 ①匪言不能,胡斯畏忌?(《诗经 大雅 桑柔》) 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 孟子·梁惠王下 。(《 梁惠王下》 ②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孟子 梁惠王下》) “是”在文言文中,除了指示代词的用法之外,还是一个形容词, 在文言文中,除了指示代词的用法之外,还是一个形容词, 例如: 例如: 觉今是而昨非。(陶潜《归去来兮辞》 。(陶潜 ①觉今是而昨非。(陶潜《归去来兮辞》) 若是则百吏莫不畏法而遵绳矣。( 荀子·王霸 。(《 王霸》 ②若是则百吏莫不畏法而遵绳矣。(《荀子 王霸》)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