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科技发展与环境保护

科技发展与环境保护

科技发展与环境保护
人类在经过漫长的奋斗历程后,在改造自然和发展社会经济发面取得了辉煌的业绩。

而同时,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已经构成了现实威胁。

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是全人类紧迫而艰巨的任务。

因此,环境保护是实现社会发展的前提,保护环境,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经济能够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文明延续的保证。

环境保护:顾名思义,即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维持自身的存在和发展而进行的各种实践活动的总称。

其方法和手段有工程技术的、行政管理的,也有法律的、经济的、宣传教育的等。

随着近年来工业的飞速发展,环保问题又一次引起来人们的认识,环保机构、相关律法进一步得到了完善。

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革命性力量。

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创造出了新的生产力,丰富了先进文化的宝库,给人类带来了切身利益,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广泛而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使经济和社会发展步入新的时代。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在与自然搏击的漫长过程中,掌握、发现了无数的规律与知识、发明了如指南针、造纸术、火药等先进科学,这些发明与创造,不仅推动了中国进步,甚至推动了世界发展进程。

历史进入二十一世纪,科技领域的激烈竞争,已到了白热化的程度。

新能源技术,信息技术、微电子技术、空间技术、海洋技术等已在社会生活中广泛应用。

竞争推进了科技发展,也从根本上改变着世界。

新科技革命突飞猛进,许多科学研究领域不断取得重大突破,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技术为代表的技术创新的不断涌现,使知识更新和技术变革的周期越来越短。

展望未来,科学技术将更加快速的向前发展,科技创新将进一步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科技进步必将为人来带来福祉。

随着现代工业文明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能力和手段也日新月异。

环境问题正是整个地球在遭到人类掠夺性开发后发生的系统性病变:人类在创造了极大丰富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引发出了深重的环境灾难。

自从十八世纪英国工业革命以来,科技占据了人类心灵中的神圣地位。

然而,由于科技万能的思想和片面增长的观念忽视了科技、经济、文化、自然生态的协调发展,不顾环境资源等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力,使人类步入了危机——人类的生存环境正在日益遭受着毁灭性的破坏。

所有这一切,并非完全天灾所致,而是人力所为。

科学技术文明背后的价值观念日益在促成人之主体化、自然之客体化,直接导致人类攫取和控制自然和权力。

人们曾经认为,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水平和能力是衡量科学的唯一价值尺度,从环境中攫取自然资源越快的技术就是越好的技术,只注重科学所产生的经济效益而不顾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科学观的扭曲,导致了方法论的扭曲,把发展引上了歧途——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道路。

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深刻矛盾,始终笼罩着人类赖以蕃衍生息的家园。

另外,由于科技研究“名”与“利”的两大诱因,使得许多科学家和工程师有“走火入魔”的趋势。

我们在从事科学发展的同时,也应注意到环境保护、伦理道德、意外灾害等相关的事宜。

科技现代化过程本身也要求科技工作者对科技发展所产生的现实问题进行深刻的反思,这种一体化的思想有可能促成新的科技、经济、环境及社会发展模式。

因而,在寻求科学技术发展的进程中,我们必须始终关注和高度重视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为中国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可靠的技术保障。

由于人类破坏自身生存环境能力大大增加,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相脱节,社会进步与生态发展面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环境恶化已经影响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环境问题日益为世人所关注。

在这种背景下,人类所能采取的积极对策之一便是积极开发环境科技,环境科技在新形势下应运而生且不断进步,主要包括为加深对生态环境本质认识的各项科学和技术,为防治环境问题的出现及危害的各项科学和技术,以及为保护环境所采取的政治、经济、法律、行政及教育等各项专门知识和手段。

环境科学技术是跨学科的综合型科学技术,与人类的生活质量、生存环境密切相关,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涉及环境治理保护、生态系统恢复、平衡和优化、人口的增长与城市化速度、清洁生产及绿色技术,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模式等等。

发展环境科技,有利于促进树立人口、经济与环境发展相协调的意识,转变传统的发展模式,逐步走上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良性循环的轨道。

在绿色经济时代,我们要摆脱落后境况和避免“环境殖民主义”的剥削,就必须自强不息,用绿色科技塑造传统产业,用绿色文化塑造传统市场,从根本上改善环境与经济的关系。

在更高的层次上回归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持续协调发展。

由于各国对环境污染的问题高度重视,高新技术日益广泛地被采用,一些新兴高技术将代替传统技术,这些高技术在开发时就改变了传统技术无情掠夺自然资源的技术目标,而以人与自然协调为目的。

这些技术组成了有益于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高新技术体系,这将有助于解决经济发展和环境污染这对矛盾。

在全社会广泛深入地宣传科学精神,增强公众的科技意识,提高国民的科技素质,引导公众自觉运用先进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是发展科学技术事业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在我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

在充满希望和挑战的新世纪,我们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第三步战略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切实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实现我国经济和社会的跨越式发展。

各级政府部门、企业和社会各界要共同努力,教育、科技工作者要身体力行,充分利用大众传媒,适应公众对科技知识的需求,将科普工作深入社区、深入农村、深入到千家万户。

要通过开展科技活动周等多种形式,在全社会进行经常性的科技宣传工作,增强社会各界对科技事业的关注,进一步兴起崇尚科学的热潮。

要通过深入持久的努力,引导广大公众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全面提高公众科技素养,使科学思维和科学理念植根于民族精神,转化为全社会的创新能力,真正把科教兴国变成全民的自觉行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中国经济要取得持续、高速的增长,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深刻影响;现代化的关键是科技现代化,科技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重要基础和保证,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基础和组成部分。

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具有高度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必须使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在全社会普及和提高。

“科技工作必须走在前面”,1994年,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十五六世纪之前,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曾有过举世瞩目的成就。

展望新的世纪,我们应该为人类文明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他在《国家科技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纪要》上作了重要批示,提出“基础研究很重要”,“小平同志明确提出中国在世界高科技领域要占有一席之地,其意义极为深远。

这个奋斗目标在我们这一代手里一定要力争实现”。

在今年的“七一”讲话中,江泽民同志再次强调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人类已经跨入
新的纪元,一个在科技上无所作为的国家,将不可避免地在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上受到极大的影响。

我们要充分估量未来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发展对综合国力、社会经济结构和人民生活的巨大影响,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使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参考文献:
百度文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