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制度与大革命》读书报告
xxx
书名:旧制度与大革命
出版社名称: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12年08月
作者:托克维尔
译者:冯棠
作者简介:
亚历克西·德·托克维尔(AlexisdeTocqueville,1805-1859),法国历史学家、社会学家,出身贵族,亲历法国大革命五大时期(法兰西第一帝国、波旁复辟王朝、七月王朝、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法兰西第二帝国)。
早年热心参政,1848年二月革命后,曾参与第二共和国宪法的制定,并曾出任外交部长。
后对政治日益失望,退出政界,潜心写书。
主要代表作品有《旧制度与大革命》、《论美国的民主》和《回忆录》等。
--摘自搜狗百科
内容梗概:
托克维尔所著《旧制度与大革命》是一部关于法国大革命的经典著述。
这不是一部法国大革命史,而是一部研究大革命背后政治制度变化与影响的著作。
通过深入研究法国大革命相关的文献、档案和事件,托克维尔开创性地回答了以下几个问题:为什么在旧制度最繁荣、最开明的时期,革命却加速发生;大革命为什么在压迫最轻的地方首先爆发;为什么革命者要愤怒地摧毁一切现行的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和言论自由,是否导致人民对政府百般苛求;为了实现酷爱的平等,人们为何宁愿不要自由,等等。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探讨,托克维尔在普遍意义上,厘清了民主、专制、自由、平等这四个重要政治概念之间的关系。
中国社会处于一个大转型时期,当下的社会现实与法国大革命时期虽然不同,但托克维尔揭示的道理却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与借鉴。
--摘自搜狗百科
读后感:
这本书是以前很喜欢的一位老师推荐的,而且作为英语专业的学生,了解外国的历史也是很重要的,而且本身也对法国大革命比较感兴趣,但是这本书的深度还是很高的,读了一遍,只是有一些粗略的感想。
本书分为三篇。
第一篇就大革命本身特点展开探讨,颠覆了人们对大革命的一贯认知,指出大革命的根本取向是消灭贵族特权和等级制度,是实现人民对平等的追求。
第二篇讲述大革命得以发生的基础——旧制度的种种机制。
通过对每个机制的运行、发展的阐述得出,法国国王的中央集权制是所有机制如此变化、存在和运行的根本原因。
而大革命的敌人--贵族统治的封建等级制度,很早就被国王的中央集权制架空,在大革命开始前已经开始崩溃。
第三篇主要从思想动因及其相关因素方面进行了补充性的分析阐述,进一步对革命发生的顺序、逻辑和较为浅显却直接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从初中开始我们就有学习法国大革命了,老师说过,法国大革命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事件,书上写的只是皮毛;高中的课本讲的稍微详细一点,但也是很表面的分析它的背景,过程,结果及影响。
无外乎国王独裁专制,政府腐败,苛捐杂税,民不聊生等等通常所见的说辞。
读者们也自然而然的觉得,肯定是官逼民反嘛,老百姓活不下去了所以起来闹革命。
然而真相远不是这么回事。
托克维尔的这本《旧制度与大革命》却非常详尽的分析了法国大革命的深层次的原因,而且在我看来他的观点是颠覆性的,他分析的原因深刻而且令人深思甚至是让我震撼的。
托克维尔在前言中就提到“现在要出版的这本书,并不是要写一部法国大革命的历史。
因为那段历史已经有人写得栩栩如生,我不想重复。
这是一部研究法国大革命的著作。
”事实也确实是这样的,这本书非常深刻。
在初高中课本中我们知道法国大革命的目标是追求自由平等。
自由与平等,在以前的我看来这是一样的,有了自由才有平等,没有平等何来自由。
它们是分不开,也无孰轻孰重之分。
但托克维尔却不这样认为,他说,在法国大革命中,“平等”远比“自由”重要,法国大革命追求的更多的是“平等”。
托克维尔写到:在革命的大潮中,“自由”之所以敌不过“平等”,法国在中央专制集权统治下长期缺乏公共自由,是一个重要的背景因素,但并不是主要因素。
最主要的原因是对于那些善于保持自由的人,自由常常带来财富;但有些时候,它暂时使人不能享受这类福利;在另些时候,只有专制制度能使人得到短暂的满足”虽然我还不太明白这段话的意思,但它确实是这样的。
在第二篇第八章:在法国这个国家,人们变得彼此最为相似。
在旧制度下的法国,长期以来,各省特有的生活已经消失,这也促使了一切法国人变得彼此极为相似。
不仅如此,在省内的各个阶级,尽管人们地位不同,却也变得相似了。
这其中的一个原因是,若干世纪以来,法国贵族变得越来越贫穷,尽管贵族享有特权,但他们每天都在破产,消亡。
在这种情况下,就出现了大规模的地产划分,贵族将土地一块一块地出卖给农民,只保留领主的定期租金,而且在某些省份,有些贵族差不多不再拥有土地了,只能靠领主权和地租维持生活。
是的,他们彼此变得相似,但是他们却比其他国家的人更加互相孤立,这是很奇怪的一件事。
虽然贵族之间逐渐贫穷化,但是贵族还是不同于农民和资产者的,因为贵族是由国家中的所有首领构成的,他们是进行统治的公民团体,他们会决定谁是进行统治的首脑,这个通常由出身决定,所以非贵族出身的人,他们在同级之间的身份可能会不同,或高或低,但是他们永远都是处于从属地位的。
所以在法国才会出现这种奇怪的现象,人们似乎趋同却又互相孤立。
这让我感动惊讶且迷惑。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惊的观点就是革命往往是在感受最轻的地方爆发,经济繁荣却加速了革命的到来。
这个观点,我从看到目录时就开始感到奇怪。
因为我总觉得在这个国家最为苦难的时候,在人民最困苦潦倒的时候,就是革命爆发的时候。
可托克维尔却告诉我们一个截然不同的事实。
托克维尔在书中说到:“革命的发生并非总因为人们的处境越来越坏。
最经常的情况是,一向毫无怨言仿佛若无其事地忍受着最难以忍受的法律的人民,一旦法律的压力减轻,他们就将它猛力抛弃。
被革命摧毁的政权几乎总是比它前面的那个政权更好,而且经验告诉我们,对于一个坏政府来说,最危险的时刻通常就是它开始改革的时刻。
人们耐心忍受着苦难,以为这是不可避免的,但一旦有人出主意想消除苦难时,它就变得无法忍受了。
当时被消除的所有流弊似乎更容易使人觉察到尚有其他流弊存在,于是人们的情绪便更激烈;痛苦的确已经减轻,但是感觉却更加敏锐。
路易十六最轻微的专横举动似乎都比路易十四的整个专制制度更难以忍受。
”这段话很精辟,也让我明白了大革命为什么在压迫最轻的地方首先爆发这个问题。
托克维尔也总结道:“一场浩劫怎能避免呢?一方面是一个民族,其中发财欲望每日每时都在膨胀;另一方面是一个政府,它不断刺激这种新热情,又不断从中作梗,点燃了它又把它扑灭,就这样从两方面催促自己的毁灭。
”
在第三篇第五章:何以减轻人民负担反而激怒了人民。
在我看来,一般都是人民受到压迫,被剥削打压,在这个时候人民会被激怒,从而出来反抗。
在大革命前13年,法国国王试图废除劳役制,他颁布了敕令,说国家里的道路几乎都是由最贫穷的人修的,使得贫穷的人更贫穷,所以他决定废除劳役制,但是这些话说了也是白说,因为在几个月后,行会和劳役制又重新恢复了。
虽然到后来社会上层人士开始同情关心穷人,他们不断议论农民,研究用什么方法救济农民,谴责特别危害农民的财政法规;虽然这是好的现象,但是越多的谈论,越多的叙述农民的苦难反而使得农民们变得愤怒,上层阶级的热情终于点燃了下层阶级的怒火和贪欲。
以上都是我印象深刻的部分,但是看完之后有很多内容我还是不太明白的,所以看完书
后,我上网查资料,以便更好地理解书中的内容,有很多学者提到了这本书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这是我看的时候没有想到的,不过后来想想,里面讲的很多现象与中国的状况真的有些相似。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这是一本值得好好研究的书,虽然现在我已无时间研读二遍,以便更好的发表读后感想。
但作为英语专业的学生,以后会把它的英文译本好好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