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朗读教学
在课堂上,我们往往特别重视朗读形式的多样性——个人诵读、同桌共读、小组齐读、集体齐读等,而泛泛提出声音洪亮、读得有感情等要求,往往忽视了两种现象:很多学生伸直了脖子、通红着脸、青筋暴跳的在读(读拼音字母或词语表现尤为突出),一味追求所谓的“声音的洪亮”。
无论是集体,还是个人常常爱一字一拍拖腔拉调地唱读,尽力表现读得齐整。
这样常此以往,到后来甚至自己苦恼于学校诗歌朗诵比赛、演讲比赛等找不到可心的人选,朗读教学的缺憾暴露无遗。
因此,我们应该特别重视朗读的指导性教学。
朗读是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科学的朗读训练可以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促进学生语言和思维的发展。
有助于发展思维,丰富想象,形成语感,激发情感,增强理解力和记忆力。
从低年级起就要重视朗读教学,教给学生一定的朗读技巧,培养学生朗读的兴趣。
我个人认为,从刚一入学的声母、韵母的读法开始,就应把“口齿清楚”这项要求放在首位(发音部位就是技巧),同时让所有学生明确什么是真正的“声音洪亮”(通俗地说——声音大而且让自己和听者感觉舒服),在反复训练中,为字、词、课文的朗读打下基础,而且能够口齿清楚、声音洪亮的表达是让学生受益终生的。
拖腔拉调地唱读是由于低年级学生注意分配能力差,他们识字不多,朗读时把注意力集中在读准字音上,而忽略词与词的联系,忽略句子意思的表达。
针对这种现象,我建议大家从读词语开始下功夫,在学生理解了词语大意、认读无误的前提下,抓住重点词语引导他们试着读出词语的感情色彩,例如:“伟大”、“凶恶”、“众志成城”等。
这样在读句子、段落的时候是大有裨益的。
当我们循序渐进地训练扎实这一步以后,就要面对课文的朗读了,此时一些简单的朗读技巧的指导是非常有必要的。
1、注意标点符号及词语间的停顿的朗读指导。
在一篇文章中,标点符号可以帮助确定停顿和语调,各种标点符号都有自已一定的语法,要教会学生掌握这些技巧。
在低年级教学时,首先就要讲清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及自然段间停顿时间的长短,并要结合课文内容的理解掌握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的不同读法。
如二年级上册第十一课《我们成功了》一课中“我们成功了!”、“我们爱北京!”、“祖国万岁!”要注重感叹号的读法;一年级上册第十课《比尾巴》一课要侧重疑问语气的读法。
二年级下册第九课《日月潭》一课要侧重逗号、句号的读法。
2、学会把握朗读时语调、语速的变化技巧。
学生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能理解课文表达的意思却不能恰如其分地用朗读表达出来,因此应教给学生一些朗读技巧,使他们知道停顿、轻重、语气等在朗读中要如何随着表达的需要而变化,从而提高朗读的表现力,培养学生朗读的兴趣。
一般情况下,描写突然发生变化、着急、遇到危险情况的句子,常读得快些、急促些;表现高兴、兴奋、赞美的句子,读时音调略高;描写优美景色读句子,要读得语气舒缓,柔和,美一点;表示悲痛、沮丧的语句可读得低沉些、缓慢些。
到底具体怎么读应结合具体的课文内容去把握,如《日月潭》一课是一篇描写美丽景色的课文,在朗读时语气就应柔和,舒缓些,读出美美的感觉。
再如读故事《狼和小羊》,狼的角色性格是凶狠、蛮横、不讲道理的,在朗读狼说的话时就要读出凶狠,霸道的语气,语调要低沉些;而小羊的角色性格是温和的,
在朗读小羊说的话时语气就应柔和些。
对于朗读尤其要注重感情投入,而低年级的学生由于刚刚接触到课文,在这方面的把握还有一定的难度。
3、引导学生学会结合课文想象,悟出、读出课文中的感情。
低年级学生对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这个目的难度并不高,但要读出课文中的感情就不是件很容易的事了。
真情实感是朗读的灵魂。
事实证明,由感官获得的情感体验相当直接,并且强烈,可有力地促进大脑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
因此,要引导学生动用多种感官去感受,让他们进入“角色”,获得自己的情感体验。
低年级学生善于形象思维,利用挂图、插图、多媒体课件或联系感性经验,使课文的图景、情节在头脑中映现出来,能很好地激发情感。
我们可以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
(1)利用视觉和听觉艺术来激发朗读的情感。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
对抽象的文字的理解,需要以直观形象来辅助。
在此环节课文插图的作用是绝不能忽视的。
在老师指导下为黑白版的课文插图配色,引导学生把对课文内容的喜爱融入到配色中,在欣赏插图进入意境的情况下,绘声绘色的读课文。
其次教师设法为学生提供色彩鲜明图片,从多侧面展示课文内容,为学生提供视觉冲击,营造情感基础,也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朗读效果。
在朗读过程中适当运用听觉艺术,渲染气氛,对激起学生情感共鸣是十分必要的。
音乐,就是最好的选择。
学生朗读时,教师根据课文的思想内容配上适当的音乐,或强烈,或舒缓,或欢快,或低沉,这种听觉与随之而来的想象力的相互作用,增强了语言文字的魅力,激发了学生的朗读情感,引起学生共鸣。
文章在音乐的渲染下,便带有浓烈的感情色彩,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永久的鲜明的印象。
同时,学生也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喜爱朗读,自觉朗读,读出感情,从中受到艺术的熏陶。
(2)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的感情。
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集视觉与听觉艺术于一身,对促进学生理解课文以朗读出课文中的感情有很大的帮助。
比如一年级下册《春雨的色彩》这篇课文是一篇描写雨中美景的文章。
在教学时可以结合课文让学生欣赏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有关动画课件,让学生直观地看到春雨的脚步所到之处的美丽景色,从而可以有感情地去朗读这篇课文。
(3)结合表演形式,以演促读。
小学生好动、爱表演,在表演时能全身心投入,这时他们的想象力最丰富,对课文内容和所表达的感情能用心体会。
因此,边演边读,就成了低年级学生喜闻乐见的好方法。
比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小柳树和小枣树》这篇课文时,教师便可引导学生去扮演小柳树和小枣树,结合课文加上自己的动作,边演边读,以演促读,还可为学生佩相关头饰,学生会在表演中对朗读产生浓厚的兴趣。
(4)唤醒生活体验,情感共鸣促朗读感情
在朗读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性的示范朗读极其重要,而领读是教师范读和学生自读之间必不可少的中间环节。
教学研究表明,在低年级朗读教学中,教师领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小学生最初的朗读往往顿读、唱读,甚至读破句子,此时不可忽视技能技巧的训练。
训练发音、念词、咬字、吐字等朗读基本技能,侧重引导“读得正确”;训练停连、重音、节奏、语气等朗读技巧,侧重引导“读得流利”。
领读不仅可以直接有效地训练学生这些朗读的技能技巧,更可以为学生
自读树立感性直观的榜样。
变换多种朗读的形式是必要的。
但是我个人建议大家在课堂上减少集体齐读的次数,齐读虽然有声势、有烘托氛围之作用,但也易造成滥竿充数和唱读的不良后果。
有一种形式必不可少——朗读评议,师生互评、生生互评能够充分调动学生读好课文,多读课文的积极性。
让学生在反复的练习中培养语感。
加强训练,逐步学会一些断词、断句的技巧、方法。
所以教师应把握好时机,科学设计每个教学环节中的朗读形式,力争使各种形式的朗读发挥自己的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