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江村[明]高启①轻衣软履步江沙,树暗前村定几家。
水满乳凫翻藕叶,风疏飞燕拂桐花。
渡头正见横渔艇,林外时闻响纬车②。
最是黄梅时节近,雨余归路有鸣蛙。
注:①高启(1336-1374)字季迪,明初著名诗人。
此诗作于高启回到家乡青丘乡间隐居时。
②纬车即缲车,抽茧出丝的工具。
1.下面对本诗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开篇一个“步”字表现出诗人在乡间行走时轻脚细步、悠闲自得的情状;写水鸟时的“翻”字,写飞燕时的“拂”字,活现出动物的生气和自在,充满诗情画意。
B.诗的前三联从视觉角度写所见,最后一联从听觉角度写所闻,视觉与听觉结合,再现了黄梅时节的乡村景象。
C.本诗首联总起,奠定全诗的基调;颈联紧承上联写景;颔联则由写物转入写人,尾联则点明了全诗的主旨。
D.“渡头正见横渔艇”一句化用了韦应物《滁州西涧》“野渡无人舟自横”的诗意。
E.律诗的中间两联必须对仗,对仗包括词性、结构相对,也包括声调平仄相对。
依此要求看,本诗的对仗极不工稳。
2.全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出诗人怎样的心境?(6分)元日田家①薛逢南村晴雪北村梅,树里茅檐晓尽开。
蛮榼②出门儿妇去,乌龙③迎路女郎来。
相逢但祝新正寿,对举那愁暮景催。
长笑士林④因宦别,一官轻是十年回。
【注】①本诗作于作者贬官四川之时。
②蛮榼:酒器。
③晋朝时,民俗以“龙”字为家犬命名。
后世以乌龙泛指犬。
④士林:此处指读书人。
1.下列选项中对这首诗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本诗首联描写了南村和北村不同的风景。
在元日这天,家家户户很早就打开了家门。
B.诗歌前三联写出当地淳朴的民风。
元日百姓的生活热闹却又不失田园生活特有的宁静。
C.“但”字写元日这一天百姓相逢之后只彼此祝福健康长寿,也暗含了诗人对自己的告诫。
D.“元日”即今天的元旦,是“新正”第一天,别名有元朔、元正、正旦、端日等等。
E.“暮景”一词含义丰富,既指一日之“暮”,也指一年之“暮”,亦可指一生之“暮”。
2.本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6分)旅宿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
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
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
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1.下列选项中对这首诗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首联塑造了一位独在异乡,没有良友,专注幽独,黯然伤神的诗人形象,全诗浓厚的思乡之情也油然而生。
B:颔联描绘出一幅寒夜孤客思乡图景:寒夜孤灯,诗人思念故乡旧年往事;窗外孤雁鸣叫,加上被贬谪,屋里诗人深愁难眠。
C:尾联勾勒出一幅家乡美丽的生活图景,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表达出诗人回乡后面对家乡美景的喜悦之情。
D:全诗情感至深,含蓄蕴藉,既抒发了诗人在外旅居的落寞、凄凉的内心情愫,也表达了深切的思乡之情。
2.请从虚实的角度鉴赏这首诗的颔联。
独坐①杜甫悲愁回白首,倚杖背孤城。
江敛洲渚出,天虚风物清。
沧溟服衰谢,朱绂负平生。
仰羡黄昏鸟,投林羽翮轻。
[注]①这首诗作于764年秋,当时杜甫(712—770)漂泊西南,在严武幕府中任节度参谋。
1.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A、“悲愁回白首,倚杖背孤城”,表明诗人此时已入暮年,愁绪满怀,他背对孤城,倚杖而坐,孤单落寞。
B、“江敛洲渚出,天虚风物清”,写水势变小,江中露出了小块陆地,天空高远,气候清爽,令人心情愉悦。
C、“朱绂”,指古代礼服上的红色蔽膝,后多指官服,诗中指做官,和“白首”一样都运用了借喻的修辞方法。
D、诗中写“江”“天”“沧溟”,交代了所处环境,视野开阔,意境雄浑,有别于诗人一贯的沉郁顿挫风格。
E、这首诗写了作者秋日独坐所见之景及其丰富的内心感受,景中寓情,情中有景,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2.尾联写了怎样的景象?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满江红·咏竹陆荣不种闲花,池亭畔、几竿修竹。
相映带、一泓流水,森寒洁绿。
风动仙人鸣佩遂,雨余净女添膏沐。
未成林,难望凤来栖,聊医俗。
问华胄①,名淇澳②。
寻苗裔,湘江曲。
性孤高似柏,阿娇金屋。
坐荫从容烦暑退,清心恍惚微香触。
历冰霜、不变好风姿,温如玉。
【注】①华胄:贵族的后裔。
②淇澳:淇河岸的弯曲处。
历史上以盛产竹而闻名。
1.下列选项中对这首诗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上片用“池”“亭”点出了竹生长的环境,“几竿”表明竹的数量不多,“相映带,一泓流水”描绘了竹周边的景物特点。
B:“风动仙人鸣佩遂”是写竹的动态,运用了拟人的手法;“雨余净女添膏沐”是想象雨后竹子的情态,运用了夸张的手法。
C:“未成林,难望凤来栖,聊医俗”化用了苏轼《于潜僧绿筠轩》诗中“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一句,抒发内心的情感。
D:下片从竹的渊源写到竹的秉性和竹的可人,词人借用“阿娇金屋”的典故,意在表明竹可以消除烦暑,使人内心清净。
E:本词综合运用了托物言志、虚实结合、用典等表现手法,从多个角度描写竹,收到了含蓄深厚、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2、这首词写出了竹怎样的特点?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回答。
梅花九首(其一)高启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①苔。
自去何郎②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注】①漠漠:形容植物密布。
②何郎:南朝诗人何逊,他写有不少关于梅花的诗。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 A.“琼姿只合在瑶台”起笔不凡,为梅花定位,既见梅花之形,又显梅花之灵;梅花玉树临风,有美玉之质,有仙人之姿,本应住在瑶台仙宫。
B.“谁向江南处处栽”点出了梅花的生长地——江南。
作者酷爱梅花,所以梅的生长地在诗人心中也是美的,只是天仙般的梅花为何到了人间!C.“雪满山中高士卧”写大雪满山,高士酣卧。
此旬以远离人迹烦嚣的高±喻梅,以满山的大雪衬托梅,神形兼备,手法高妙。
D.“月明林下美人来”写明月清风,林泉幽谷,美人款款,超逸闲雅,清丽动人,只是把梅花比喻成美人,落人俗套,实为败笔。
E.“寒依疏影萧萧竹”进一步为梅花塑形,使它更加完美,手法是衬托。
梅花孤高绝俗,严冬来袭,紧紧依偎那萧萧寒竹。
2.本诗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分)满江红·赤壁怀古戴复古①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
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
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
卷长波、一鼓困曹瞒②,今如许?江上渡,江边路。
形胜地,兴亡处。
览遗踪,胜读史书言语。
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
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
【注】①戴复古,南宋词人。
其时南宋小王朝偏安一隅、苟且求存,抗金少有胜利。
②曹瞒:曹操小名阿瞒。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相比,这首词起势同样不凡,同样气势雄伟,有先声夺人的效果。
B、这首词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都对赤壁大战场面进行浓墨重彩的描绘,把战争的场面表现得淋漓尽致。
C、“卷长波,一鼓困曹瞒”句,刻画出波澜壮阔的中流水战,气势磅礴,与“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有异曲同工之妙。
D、“几度春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
由三国至今,改朝换代的事已经发生不只一次了,历史的往事已经随江湖而逝去。
E、下片的结处,词人向道旁杨柳发问,言下之意是,由于自己感时伤世,面对“春风杨柳万千条”的美景,再也无心观赏了。
2.此词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都写到周郎故事,该故事在两词中的作用有何异同?请简要回答。
于濆雉扇合蓬莱,朝车回紫陌。
重门集嘶马,言宴金张宅。
燕娥奉卮酒,低鬟若无力。
十户手胼胝,凤凰钗一只。
高楼齐下视,日照罗衣色。
笑指负薪人,不信生中国。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本诗以写宴会为中心,题目中用一“古”字,写汉朝著名的官僚世族金、张两个大姓家的宴会,实则以汉寓唐,借古事以写时事。
B.前两句从皇帝与臣子两面写退朝情景:蓬莱宫中仪仗收起,大路上市朝罢归来的车马。
“雉扇”运用借喻手法,以雉羽宫扇喻指宫中仪仗。
C.三四句写朝罢无事,相约宴饮。
虽不直接写人,但有重门,有车马,有宴饮,足可想见其中人物既富且贵,诗歌语言高度精炼。
D.五至八句写宴席盛况。
燕地美女捧酒侍宴,娇羞婀娜,配饰华贵,以“烘云托月”的侧面描写手法表现宴席之丰盛和座客之高贵。
E.作品以时间和空间为线索,按时间顺序写出朝罢赴宴、燕娥捧酒、登楼下视三个画面,这三个画面又体现由近景到近景特写,再到远景的空间转换。
2.这首诗借描写“古宴”表达了怎样的主题?是通过什么手法来表达的?(6分)欧阳修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渐行渐远无书,水阔鱼沉①何处问?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
故攲②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田。
[注]①鱼沉:古人有鱼雁传书之说。
鱼沉,谓无人传言。
②攲:倚、依。
③烬:火烧剩余之物,此指灯花。
1.下列对本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作者在开头两句直抒胸臆,“触目凄凉多少闷”写出了无处不在的凄凉与烦闷。
B.“渐行渐远渐无书”,三个“渐”字将思妇的想象意念从近处逐渐推向远处,仿佛去追寻爱人的足迹。
C.五六句从听觉角度描写了风竹之声,借以诉离怨别恨,尤其“敲”字极富神韵,动人心魄。
D.笔调细腻委婉,语言典雅,情感奔放;境界哀怨缠绵,清疏蕴藉,雅俗兼备。
E.全词八句,紧扣“梦”字,把一个闺中女子的凄凉悲愁和幽怨刻画得淋漓尽致。
2.作者说“万叶千声皆是恨”,请结合全词分析作者“恨”的原因有哪些。
(6分)春怨金昌绪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春怨刘方平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1. 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 这两首诗的体裁都是绝句,不同的是金诗是五言绝句,刘诗是七言绝句。
题材上金诗是闺怨诗,刘诗是宫怨诗。
B. 金诗塑造了一个白天睡觉、无所事事、粗俗泼辣的女子形象,打黄莺的举动显得粗鲁且不可理喻。
C. 金诗的思路不是惯常的起承转合,四句小诗,句句设疑,句句作答,犹如抽蕉剥笋,正符合所谓“一篇一意”“摘一句不成诗”。
D. 刘诗从时间布局看,先写时间之晚,后写季节之晚。
首句纱窗日暮,引出次句窗内独处之人;第三句空庭春晚,引出末句庭中落花。
E. 刘诗第二句化用“金屋藏娇”的典故,只用七个字就写尽了诗人作为深宫失宠之人的凄苦、悲凉处境,是全诗的中心句。
2. 两首诗均以“春怨”为题,但诗中都没有“怨”字,请分析这两首诗是如何表现“怨情”的。
军中乐[南宋]刘克庄行营面面设刁斗,帐门深深万人守。
将军贵重不据鞍,夜夜发兵防隘口。
自言虏畏不敢犯,射麋捕鹿来行酒。
更阑酒醒山月落,彩缣百段支女乐。
谁知营中血战人,无钱得合金疮药。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开头两句描写军营戒备森严的场景,“面面”和“深深”形成照应,渲染了战场紧张、肃杀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