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住行)
人类住所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 第一阶段:巢穴风篱式
• 第二阶段:穹庐帐篷式
• 第三阶段:土石砖木结构的房屋
巢穴风篱式
• 这是一种极为原始简陋的住所。在地面上 有风篱挡风,在树上有巢居的树屋。风篱 是用树枝、树皮等搭建的近于鞍形的窝棚, 在现代农村瓜田地头时有所见,是看瓜者 的临时居所。人类营建的这种挡风棚,约 出现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在四五十年前的 高山族山地支系中,在黑龙江流域的赫哲 族渔民中,以及在兴安岭的鄂伦春、鄂温 克族中,还看得到相类的建筑。
4、东北内蒙古地区民居。
蒙古族农区、朝鲜、满、锡伯、赫哲、鄂伦春、 鄂温克、达斡尔等族的民居,定居后基本上都 是砖瓦房,满族有四合院。
吉林省朝鲜族民居
锡伯族民居
达斡尔族民居
5、西北地区民居。
在甘肃、宁夏、青海和新疆的干旱少雨 地区,回、东乡、保安、撒拉、土、维 吾尔、乌孜别克、塔塔尔等兄弟民族的 农村和乡镇,主要是土木结构的平顶土 房,有院墙,院里有花池、菜畦。有一 部分是四合院。
建筑材料
城乡划分 城市、乡村
以民居的建筑形式为主,着重介 绍以下几种建筑类型
1、汉族民居。
北京四合院
黄土高原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洞
福建土楼
2、北方草原民族民居。
主要包括蒙古、哈萨克、柯尔克孜、 塔克吉和裕固等族,以其牧业区的 蒙古包和毡房为典型建筑
3、青藏高原、云贵高原牧业民族民居。
以藏族为代表,包括部分纳 西族在放牧时常使用的帐篷
二、我国少数民族独特的交通运输 方式
1、道路 2、畜力 3、溜索· 桥 4、筏· 船 5、橇· 车 6、滑雪板 7、跑冰鞋
1、道路
栈 道
帕米尔高原上的“丝绸 之路”古道
古丝绸之路上的 楼兰遗址
茶马古道
2、畜力
东 北 驯 鹿
狗橇
牦 牛
马
象
骆驼
3、溜索·桥
独龙族、怒族溜索
羌族索桥
8、公用建筑所反映的社会公共活动。
侗族鼓楼
9、民居建筑中所反映的婚姻家庭情 况。
• 民居的建筑单元,实际上是为个体家庭而
创造的。
l0、建筑中表现出丰富的装饰美术。
• 主要是雕刻和绘画,最 普遍的是上彩油饰。在 藏族、蒙古族、傣族、 白族、纳西族、回族、 东乡族的寺庙和民居中 反映很突出。甘肃临夏 回族、东乡族的砖雕技 术精湛绝妙;纳西族和 白族的木雕镂刻十分有 名。侗族在鼓楼和风雨 桥上的彩绘绚丽夺目, 喇嘛寺庙里的壁画艺术 成就卓著。
维 吾 尔 族 族 民 居
回族民居
6、青康藏高原民居。
主要包括藏、门巴、珞巴和羌等民族的住房。 门巴、珞巴和部分藏族以木结构两层楼房为 主,有的依山势而建,一层的房顶是二层的 平台院落,很有特色。比较典型的是羌族和 部分藏族的碉楼式木石结构住房。最独特的 是羌族的石碉房和碉楼
羌族碉房
羌族碉楼
永平堡
7、西南山地民族民居。
• 主要包括彝族、哈尼族的土掌房,白族的 “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瓦房, 傈僳、怒、独龙族的木垒房,具有普米族 特点的木楞房(即木垒房),布依族的石 头房、石板房,仡佬族的“穿斗房”(高 架房)等。白族的“三坊一照壁“民居堪 称民居建筑的艺术杰作。
彝族土掌房
哈尼族土掌房
白族民居
白族“三坊一照壁”
白族“四合五天井”
8、中东南地区民居。
• 主要有壮族的“麻栏“式建筑,仫佬、毛 南族的泥墙瓦顶房,瑶族的砖瓦结构长型 房、竹木结构茅草房,畲族的木石结构楼 房,黎族的船型房等。
黎族的船型房
毛南族泥墙瓦顶房
9、干栏式民居。
• 干栏亦名麻栏,即楼房式,但底层不一定都封围。我国已 发现的干栏遗址有浙江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云南剑川 海门口新石器时代遗址等,年代都甚久远。云南晋宁石寨 山西汉时滇入铜鼓上就铸有干栏式建筑的图案,亦可证明 其历史的悠久。干栏式建筑的显著特点是在地基上先竖立 桩柱,然后离开地面扎横木,横木上铺木板或竹片篱笆构 成地板。这种构建法造合于南方高温、多雨、潮湿的气候, 既通风防潮,又可防止爬虫毒蛇进屋,还能在底层圈养牲 畜,防兽害与盗贼。 在现代,干栏式房屋亦分布很广,形式多样。壮、傣、 布依、苗、侗、水、瑶、毛南、佤、德昂、布朗、傈僳、 独龙、基诺、黎、白、哈尼、拉祜、怒、土家、高山、普 米、景颇等民族都有干栏民居。
湘西吊脚楼
傣族竹楼
基诺族民居
傈僳族“千脚落地”房
三、建筑的文化内涵
• 任何建筑都是人创造的。
• 建筑是时代的写照,是艺术、文化、科技高度
集中的反映。
• 建筑是“石头的史书”,是人类文化的纪念碑;
建筑的综合性使其最能代表一个国家、一个民
族的形象。
• 建筑作为人类最重要的文化现象之一,具有两
个明显特点。一是普遍性 ,二是复合性 。
6、陵墓建筑为丧葬文化的研究提供 了宝贵的资料。
河北遵化清东陵
清东陵孝陵隆恩殿
遵化清东陵景陵棂星门
清东陵香妃冢
7、建房礼仪,各民族有许多共同点。
• 我国绝大多数民族都把建筑新房屋视为重大活动, 因而有传统的礼仪需要遵守。从选址、奠基、破 土到伐木、立柱、上梁、盖顶,直至乔迁,都有 相应的仪式,最重视的是选址、上梁、“合龙”、 落成等关节。一般有专人主持问卜、献祭品、放 鞭炮、念祝词等。在民族村寨中,某家建房,全 村亲友乡邻协力帮助,多为义务劳动,而且尽心 尽力,看作是共同的大事喜事。
6、滑雪板
鄂伦春族滑雪板
赫哲族滑雪板
7、跑冰鞋
清晚期的冰鞋
冰 鞋
启示:
• 首先,我们要了解文化是民族的重要特征。 了解一个民族,首先要了解这个民族的文化; 尊重一个民族,首先要尊重这个民族的文化; 发展一个民族,首先要保护和发展这个民族 的文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民族文化的提 升和回归已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我们必须 高度重视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正确认识 和传承民族文化。
• 在交通方面,一个民族, 总是要依靠交通活动, 为其提供更多的生产活动时间与空间, 从而得 到不断开发, 不断进步。因此交通在人类社会 发展和经济文化交流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但由于地区、民族的差别, 各地交通的发展并 不平衡;各地的交通工具也呈现出不同地区、 不同民族的独特性和多样性。对少数民族交 通的了解, 有助于从更多方面探索出少数民族 经济文化的发展状况, 对于进一步探讨中国古 代交通地理的分布规律及其交通民俗文化活 动, 有着极大的帮助。
蒙古包
藏族帐篷
毡
房
土石砖木结构的房屋
二、建筑的分类
宫廷 官用
世俗建筑
使用功能 民用
地方政府 民居、公共生活场所、 陵墓、桥梁等 佛教、伊斯兰教等
宗教建筑—按不同宗教种类来分
民族所属 历史阶段 地区划分
可划分为各民族的建筑 古代、近代、现代 南方、北方、东北、西南等
形制划分
平方、楼房、 大屋顶、平顶等 石头结构、木结构 竹结构等
第三编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分类
第三节 住所 建筑
一、住所的起源于发展
• 住所的产生是由于人类生活的需要,是人 类生存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为了避免风 霜雨雪的侵袭,防治水患兽害,保护火种, 御寒保暖,而建造住所。人类的早期还不 会建造房屋,因此,天然山洞、树洞正好 是他们现成的住所。早期穴居的典型例子 是北京周口店的北京猿人遗址和山顶洞人 遗址。
中 国 聊 城 清 真 寺
3、具有民族独特风格的建筑是代表民族的 重要的永久性标识。
• 这些建筑与这些民族的文化形象密切融合 联系在一起。
4、民族地区的古建筑和古遗址是研究 民族史和民族关系史的重要史料。
• 西藏的布达拉宫
布达拉宫
5、土司衙门类建筑为研究封建王朝 的民族政策提供了宝贵资料。
新疆伊犁将军府旧址
1、我国各民族建筑是研究建筑史和建筑 艺术的巨大宝库。
• 在我国现实的民族建筑中。至今仍能看到 窝棚式、帐篷式、窑洞式、干栏式、邛笼 式、土墙瓦顶式的各种民居建筑,它们几 乎包括了人类早期建筑的各种形态,并鲜 明地勾勒出了建筑发展的轮廓。
2、民族建筑是研究宗教文化的宝贵资料。
• 宗教建筑成为民族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 宗教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宝贵文物资料。
理 塘 藏 族 喇 嘛 寺 壁 画
第四节 道路与交通工具
一、交通工具的起源
二、我国少数民族独特的交通运输方式
一、交通工具的起源
• 原始人在最初的漫长年代里没有交通工具 和运输工具,在生产逐渐进步的情况下, 在创造劳动工具的基础上,出于实际需要 创造出原始的交通工具
•
• •
•
•
• •
拐杖:最古老的劳动生产工具是采集和狩猎用的棍棒,在跋涉过程中,人们很自然地 把棍棒当左拐柜使用,于是出现了拐杖。 背架、背篓:为在山区道路狭窄的地方背负重物方便而产生。 筐、篮、袋:因需要装采集物而产生。袋以兽皮缝制,筐、篮以树皮、枝条或其它纤 维编织。出猎游牧和上山刀耕火种要带食品和饮水,所以竹筒和葫芦会被制成容器加 以利用。 爬犁和雪橇:原始社会末期,人类开始驯养的牛、羊、马、驴、犬、鹿、象等牲畜驮 载或拖拉物件。拖拉所用的运输工具叫“曳叉”(两根平行的木杆,中间用一条横木 连接起来做成),是爬犁和雪橇的前身。 车:车的发明在新石器时代末期,可能是由人手推的独轮车,后逐渐发展成为双轮车、 三轮车和四轮车等。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和使用车的国家之一,相传黄帝时已知做 车。利用车轮滚动而行,减少了车与地面的磨擦,既省人力,又可多载重物, 还可以 长途运输。车的问世,标志着古代交通工具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里 程。 路:能通车辆的路出现在原始社会后期。在奴隶社会时期,已有了长达数千里的商道。 在公元前2世纪时,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已由我国腹地直通西亚,远达罗马帝国。 渡河工具:古人创制了最早的水上交通工具——筏子,这是一 种用树干或竹子并排扎 在一起的扁平状物体。在原始社会也出现了独木舟和桥 。筏子与独木舟的相继出现, 是人类开拓水域交通迈出的第一步。有了它 们,人类的活动范围便从陆地扩大到水上, 人类从此可以跨江渡河,使地域 上的阻隔失去了原有的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