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线影像
一侧肺不张
右上叶肺不张
右上叶肺不张
右下肺不张
左下肺不张
右中肺不张
二、胸部常见病变X线表现与诊断 肺部基本病变X线表现
1、渗出与实变 2、增殖 3、纤维化 4、钙化 5、结节与肿块 6、空洞与空腔
1、渗出性病变
渗出是急性炎症的主要表现。X线表 现为密度略高,较均匀的云絮状影, 边缘模糊。 实变为肺泡内的空气被病理的液体或 组织所代替,X线表现为片状致密影 渗出与实变见于肺炎、浸润型肺结核、 肺水肿等。
2、薄壁空洞
洞壁薄,小于等于3mm。多见于肺结核。
3、厚壁空洞 洞壁厚,大于3mm。多见于肺脓肿、肺结 核及周围型肺癌。
6、空洞与空腔
空腔是肺内生理腔隙的病理性扩 大。肺大泡、含气肺囊肿及肺气囊等 都属于空肿。其内无液体,壁菲薄。
肺囊肿
胸膜病变
1.胸膜腔积液
多种疾病可累及胸膜产生胸腔积液,不 同的病因可产生不同性质的积液。X 线检 查能明确积液的存在,但不能区分积液的 性质。
2.阻塞性肺不张
支气管完全阻塞后,相应肺的部分或全部无气而不能膨 胀致肺体积缩小 一侧肺不张:为一侧主支气管完全阻塞,患侧肺呈均 匀一致密度增高,患侧胸廓塌陷,肋间隙变窄,纵隔向 患侧移位,同侧膈面升高,对侧肺出现代偿性肺气肿。 肺叶不张:为一叶支气管完全阻塞,不张的肺叶体积 缩小,密度增高,叶间裂向患处移位,肺门及纵隔可一 定程度向患侧移位,邻近肺叶可出现代偿性肺气肿。 肺段不张: 较少见,单纯肺段不张,后前位一般呈三 角形致密影,基底向外,尖端指向肺门,肺段缩小。 小叶性不张:多见于支气管哮喘及支气管肺炎,由于 多数末梢细支气管被粘液阻塞所致。X线表现为多数小 斑片状影,其周围可有透明的气肿带。
在胶片上形成影像的检查方法,是临床应用最广泛的检查方 法,如胸部、腹部、头颅、骨盆及脊椎的检查。
优点:影像对比度及清晰度均较好,可显示2mm 以上
的细微结构或早期病灶,影像清晰可靠,可作为客观记录留 存,便于分析对比、集体讨论和复查比较。
缺点:检查范围受胶片大小限制,为单方位、瞬时影
像,难以了解动态功能的改变。
心源性肺水肿
2、增殖
慢性炎症在肺组织内形成的肉芽组织, 病理特点是以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 和组织细胞增生为主。 X线表现:病灶成多发小结节状,密度较 高,边缘较清楚,无融合趋势,病灶变化 缓慢。 增殖性病变常见于肺结核、各种慢性肺炎 及肉芽肿性肺炎。
3、纤维化
纤维化病灶:慢性炎症或增殖性病灶在修复 过程中,纤维成分替代细胞成分而形成的瘢 痕。分为局限性和弥漫性。 局限性纤维化X线表现为局限性索条状 影,密度高,走行僵直,其形态和分布与正 常肺纹理不同。常见于肺炎、肺脓肿和肺结 核等。 弥漫性纤维化X表现为紊乱的条索状、 网状或蜂窝阴影。多见于弥漫性间质肺炎、 尘肺、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放射性肺炎及 结缔组织病等。
原发性肺结核(Ⅰ型)
人体初次接受结核菌感染时所产生的肺结核, 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 典型X 线表现为原发病灶、淋巴管炎与肿大 的淋巴结连接在一起形成的哑铃状征象,又 称原发综合征。
血行播散型肺结核(Ⅱ型)
结核菌进人血液循环引起播散的 表现,可分为急性粟粒型肺结核和亚 急性或慢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
X线的基本知识
X线的由来
1895年,由一位德国物理学家威.康.伦 琴在从事阴极射线研究时发现的,由于当时 对这种射线的性质还不完全了解,所以伦琴 将它称之为X线,以后科学界为了纪念伦琴, 又称之为伦琴线。
一、X 线的特性及应用
(一) X 线的特性
X 线是由真空管内高速运行的自由电子 群撞击钨靶时产生的电磁波,X 线的产生 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 X线管、高压发 生器、 控制台。与医学影像有关的特性为 以下几个方面:
(一)X线检查方法
2.特殊检查
包括钼靶软线摄影、体层摄影、放大摄影和荧 光摄影等。随着CT 和MRI的广泛运用,除钼靶软
线摄影外,其余特殊检查在临床中的运用越来越少。
钼靶软线摄影主要用于乳腺检查。
(一)X线检查方法
3.造影检查
利用人工对比的原理,将造影剂引入器官或其 周围,使密度差别较小的组织之间产生明显对比, 以显示其形态和功能的方法。
肺炎
按照解剖分布可以分为
大叶性肺炎 小叶性肺炎 间质性肺炎
大叶性肺炎
X线表现: ①充血期:可无阳性发现,或仅表现为病变区 肺纹理增多,透亮度减低或呈密度稍高的模糊影。 ②实变期:包括红色肝变期和灰色肝变期。X 线表现为密度均匀的致密影。炎症累及肺段,表现为 片状或三角形致密阴影,如累及肺叶的大部或全部则 呈大片均匀的致密影,以叶间裂为界,边缘清楚,其 形状及范围与肺叶的轮廓一致。有时在实变区中可见 树枝状透亮的含气支气管影。 ③消散期: X 线表现为散在、大小不等和分 布不均的斑片状影。炎症进一步吸收仅遗留少量条索 状影或完全恢复正常。
造影等。
胸部X线检查
一、正常胸部X线片
正常胸部X 线影像 是胸腔内、外各种 组织器官重叠的综 合投影 。
肺野的划分
二、胸部常见病变X线表现与诊断
支气管改变
1.阻塞性肺气肿
终末细支气管以远的含气腔隙过度充气,近 端支气管不全性阻塞所致。 局限性肺气肿:一叶或局部肺过度充气, X线表现为局部密度降低透亮度增加,肺纹 稀疏。 弥漫性肺气肿:多见于老慢支炎,X线 表现为桶状胸,肋骨走行平直,肋间隙增宽, 两肺透亮度增加,肺纹稀疏,纤细,膈肌低 平,心影狭长,滴状心。
①直接引入法: 通过人体自然孔道、Fra bibliotek道或体表穿刺等途径
将造影剂注人人体内的造影方法,包括口服法、灌注法、穿刺 注人法,如胃肠道钡餐检查、支气管造影检查等。
②生理排泄法: 将造影剂经口服或静脉注射等方式引人体内
后,利用造影剂具有选择性地经某一器官排泄或聚积、浓缩的 特点,从而使该器官显影的方法。如口服胆囊造影、静脉肾孟
二、X 线成像的基本原理
像。当X 线穿透人体不同组织结构时,密度高、组织 厚的部分吸收的X 线量多,密度低、组织薄的部分吸 收的X 线量少,到达荧光屏或胶片上的X 线量出现差 异,于是形成明亮或者黑白对比不同的影像,这种人 体本身存在的对比称为自然对比 。如器官和组织有病 理变化,改变了原有的密度,出现新的密度差异,产 生密度高低不等的影像,也属于自然对比的范畴。 2. 人工对比 人体内有些组织或器官如腹腔脏器、 肌肉、血管等,缺乏自然对比,可用人为的方法将高 密度物质或低密度物质引入组织器官内或其周围,人 为造成密度差异,使之产生明显对比而显影,称为人 工对比。这种检查方法称为造影检查,引人的物质称 为对比剂 ( 即造影剂) 。
大叶性肺炎 X线平片,右中上肺野密度增高影
大叶性肺炎 CT平扫,空气支气管征
小叶性肺炎
X线表现
病变多位于两肺中、下野的内、中带。 肺纹理增多、增粗、模糊,沿肺纹理分布 有斑片状模糊致密影,密度不均。 病变可融合成较大片状。
小叶性肺炎
支气管肺炎 A图显示右肺下 野肺纹理增多、 增粗、边缘模糊 B图局部放大, 显示更加清楚
1. 自然对比 X线能使人体组织在荧光屏或胶片上成
人体物质密度与影像密度
组织 骨骼 物质密 度 最大 透视 黑 照片 白
软组织
脂肪
中等
较小
灰黑
灰白
灰白
灰黑
气体
最小
白
黑
三、 X线检查方法和注意事项
(一)X线检查方法 1.普通检查 --简单易行,应用最广,是X线诊断的基本方法
(1)荧光透视 简称透视,是利用荧光效应对被检查部位
与x线检查相关的四个特性
穿透性 荧光效应 感光作用 电离生物效应 穿透能力 荧光物质→可见荧光 成像基础 透视基础
光化学反应(胶片感光) 摄片基础 被吸收→正负离子 放射防护、 治疗基础
X线的穿透性
穿透程度与物质密度和厚度有关:
密度越大,穿透过的X线越少; 密度越小,穿透过的X线越多。
x线多→荧光作用强→透视白 x线多→感光作用强→照片黑 x线少→荧光作用弱→透视黑 x线少→感光作用弱→照片白
4、钙化
钙化一般发生于 退行性病变或坏死的 组织内。其X线表现 为密度很高的高的致 密阴影,边缘锐利, 形状不一,可为斑点 状、团块状或球形, 常见于肺结核钙化。
5、结节与肿块
3cm以下称为结节,大于3cm称为肿 块,良性者有包膜, X 线表现为密度高, 边缘光滑的球形块状影。恶性者多无包膜, 呈浸润性生长,X 线表现呈分叶状,边缘 不规则,有细毛刺特征的块状影。
A
B
间质型肺炎
X线表现:
病变多发生于两肺中
下野内中带。
肺纹理增粗、模糊,
呈网状或小结节状影
可伴有肺门阴影增大、
密度增高、结构不清。
间质型肺炎
肺结核
1、分类:1998年8月中华结核病学会制定了我国新的
结核病分类法: (1)原发性肺结核(Ⅰ型):初次感染结核杆菌,包括 原发综合征、胸内淋巴结结核。 (2)血行播散型肺结核(Ⅱ型):包括急性粟粒型、亚 急性或慢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 (3)继发型肺结核(Ⅲ型):包括渗出浸润为主型、 干酪为主型、空洞为主型肺结核。 (4)结核性胸膜炎(Ⅳ型):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胸膜 炎,包括结核性干性胸膜炎、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 结核性脓胸。 (5)其它肺外结核(Ⅴ型):按被感染的部位及脏器命 名,如骨结核、肾结核、肠结核、结核性脑膜炎。
胸膜病变
1.胸膜腔积液 游离性胸腔积液:
少量 250毫升左右,表现为肋膈角变钝; 中量 上缘成外高内低弧形致密影; 大量 上缘达第2肋前端以上,患侧肺野呈 大片致密影,仅在肺尖部可见透亮影。
胸膜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