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理论,给材料结合所学理论知识分析1、材料一,鲁讯文学作品,谈文学与政治答:文学与政治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大体而言,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入到这一关系之中,第一,政治影响文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政党对文学的影响,(由于政党代表本阶级的利益,在组织与发展本阶级的事业时,对于能够广泛影响群众思想感情的文学不会不闻不问,文学便成为无产阶级总的事业的一部分,政党影响文学的情况由此略见一斑)。
政策对文学的影响,(一定时期的文艺方针政策是政治对文学的具体要求,而由于政治体现了统治阶级的意志,所以文艺政策常常带有强制性)。
政治意识形态对文学的影响。
第二,文学介入政治从两个方面来理解,首先,在阶级社会里,作家都是一定阶级的一员,因此,他总是要站在一定阶级的立场上,在一定阶级的世界观的指导下,观察了解社会生活。
其次,在特殊的历语境里,作家,理论家会把文学当成一个特殊介入的工具,因此,他们往往会强化与强调文学艺术的“介入”功能,这又可以看做在主观层面文学对政治的介入。
第三,文学远离政治,文学远离政治归结为一个文学自律的问题。
2、材料二,王国维作品,谈文学与审美。
答:“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界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界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界也。
此等非大词人不能道。
按照王国维的意思,伟人的成功有共同的内在逻辑。
第一句是说眼光远大,目标坚定;第二句是说锲而不舍,败而不馁;第三句是说“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是享受成功带来的愉悦感。
把成功的方法和古代的描写爱情的优秀诗歌结合起来,聪明地诠释了做学问的道理。
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要写百年书。
做学问,成就大事业,要有一种睿智,清晰的眼光;一个远大,理想的目标;一种坚毅,顽强的意志;一种端正,认真的态度。
在王国维的《人间词话》里,读者对古代优秀诗词的欣赏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审美水平提高了,有利于进一步发展诗歌,壮大诗歌队伍,让诗歌的爱好者越来越多,最终达到振兴国学,繁荣艺术,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目的。
二、关于诗歌鉴赏,给诗歌原文写赏析1、华兹华斯的三首诗中的一首。
华兹华斯《孤独的收割人》赏析华兹华斯是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杰出代表,“湖畔诗派”代表诗人,长期生活在英国西北部的山地农村,其诗多描写农村的自然风光,村姑老翁,民风俗情。
风格质朴,清新,不假雕饰,有“大地诗人”,“自然诗人”的称号。
《孤独的收割人》是他的代表作,已收编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
据说有一次华兹华斯游历英格兰高原的时候,他看到一位年轻姑娘一边在收割麦子,一边放声歌唱,歌声婉转动听,好不凄凉。
这个场景给诗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后来他以此为题材,加上虚构想象,创作了这首诗。
诗歌分三节,以孤独的收割人的歌声为线索,多侧面、多角度描绘忧郁动听的歌声,着重表现了一个孤独的收割女真实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下面,我将结合顾子欣的译本,从四个方面对“孤独的歌声”略作赏析。
(一)以画面烘托歌声。
“你看!那高原上年轻的姑娘,/独自一人正在田野上。
/一边收割,一边在歌唱。
/请你站住,或者悄悄走过!/她独自在那里又割又捆,/她唱的音调好不凄凉;/你听!/你听她的歌声,/在深邃的峡谷久久回荡。
”诗歌第一节描写年轻姑娘一边劳动一边歌唱的情景,营构了一幅视野辽阔,色彩鲜明,层次清晰,构图和谐的图画。
画面的背景由远及近,依次呈现。
远景是高原峡谷,明丽秋空;中景是辽阔田野,微风拂拂;色彩是麦浪翻滚,金黄灿烂;近景是一个年轻健壮的姑娘,站在原野上,一边劳动,一边歌唱,她是这幅高原收割图的主体和主角。
诗人一开篇就把歌咏的对象(劳动者)放在高原田野上,非常高大醒目,具有很强的视觉中击力。
特别是她一边劳动,一边歌唱,她的歌声“好不凄凉”,“在深邃的峡谷久久回荡”。
空旷宽阔的高原田野,高远清爽的明丽秋空,遍地金黄的风舞麦浪,这种“大场面”、“深背景”的描写极富立体感,巧妙地烘托出歌声的高吭悠扬,给人以空谷传音,哀转久绝之感。
雄浑苍茫的自然,辛勤劳动的姑娘,凄婉动人的歌声,三者和谐统一,构成了一种独特清幽的美,而诗人的心灵也已经融合在这美的境界中,因而诗人如醉如痴,流连忘返。
(二)以鸟声烘托歌声。
诗歌第三节写道:“在荒凉的阿拉伯沙漠里,/疲惫的旅人憩息在绿阴旁,/夜莺在这时嘀呖啼啭,/也不如这歌声暖人心房;/在最遥远的赫伯利群岛,/杜鹃声声唤醒了春光,/啼破了海上辽阔的沉寂,/也不如这歌声动人心肠。
”诗人设想两幅画面,分别两次运用烘托手法来突现姑娘歌声的优美迷人。
第一幅图景是夜莺欢唱。
在荒凉沉寂的沙漠里,孤独的旅人饥饿难忍,疲惫不堪,几乎陷入了一种无助无奈的绝望之中,这时,传来一阵阵清脆婉转的夜莺欢唱。
对于濒临绝境的旅人来说,这天籁之音无异于一份甘露,一线光明,一眼清泉,一份生意,给人以极大的鼓舞,给人以生的勇气和新的希望。
大漠孤魂反衬出夜莺啼啭的温馨宜人,但诗人说夜莺的“嘀呖啼啭”也不如这歌声暖人心房,又以夜莺反衬歌声,突出姑娘歌声的鼓舞人心,激活希望的迷人魅力。
第二幅图景是杜鹃报春。
诗人用赫伯利群岛的荒凉寒冷,用汪洋大海的沉寂黑暗来反衬杜鹃报春的响亮动听,杜鹃声声,驱散了寒冷,打破了沉寂,宣告冬天已经结束,春天就要到来。
这是多么激动人心的消息啊!字里行间溢露出一种激动和喜悦。
诗人又说“杜鹃声声”也不如这歌声动人心肠,再一次反衬出劳动者歌声的激动人心,生机活现的特点。
整节诗歌,两次类比设喻,两次烘托映衬,通过极富形象感的画面,引发读者的诗意联想,让读者在美妙的想象中去体味劳动者的内心世界。
孤独的姑娘,辛勤的劳动者,她的歌声“暖人心房”,“动人心肠”,传达出一份对生活的热爱,对希望的礼赞,对困厄的藐视,这不正是我们跋涉人生所需要的一种可贵的精神力量吗?(三)以猜测烘托歌声。
诗歌第三节前半部分描写诗人对歌声的猜测感悟。
“谁能告诉我她在唱些什么?/也许她在为过去哀伤,/唱的是渺远的不幸的往事,/和那很久以前的战场?/也许她唱的是普通的曲子,/当今的生活习以为常?/她唱生活中的忧伤和痛苦,/从前发生过,今后也这样?/不论姑娘在唱些什么吧,/歌声好像永无尽头一样。
”对于一个不期而遇的普通劳动者,对于一个孤独的收割人习以为常的歌唱,华兹华斯能保持一份平等关爱,一分真挚善良,一份设身处地的理解体察,这正是一个人道主义作家的高尚情操所在。
他听出,他猜想:姑娘也许在为过去哀伤,为不幸悲叹,为战争垂泪;也许是为司空见惯的生活而歌唱。
她歌唱过去,她歌唱未来,她歌唱劳动,她歌唱自然,她歌唱痛苦和忧伤,她歌唱幸福和希望……“不论姑娘在唱些什么吧,/歌声好像永无尽头一样”,她就是这样一位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劳动者,像脚下的大地一样质朴、沉实,像田野麦穗一样充实、坦荡,像深秋高空一样宽容、忍耐。
她用歌声来面对生活,她用劳动来建立尊严,她用胸怀来拥抱自然,拥抱生活,她就是这样一位坚忍顽强、朴实乐观的劳动者,一位可敬可赞的好姑娘。
诗人一气铺排,对她的歌声所包含的内容作出种种猜测感悟,引领我们在歌声中、在想象中去了解一个劳动者的内心世界。
善解人意的体察,丰富复杂的内容,巧妙地烘托出姑娘歌声的感情意蕴,让我们透过歌声,了解到一个劳动者的高贵的灵魂。
我们心间,有孤独的收割人作伴,我们一生不孤独。
(四)以感受烘托歌声。
诗人特别注重从自己独特的心理感受这个角度来体察劳动者的歌声,以自己的心理感受的描写来烘托歌声的优美迷人。
第一节诗人以旁观者或过路人的身份提醒劝告读者,“请你站住,或者悄悄走过”,无声无息,不动声色,别打搅了沉醉在劳动和歌唱当中的姑娘。
只管看,只管听,看高原秋空勾勒出的劳动者的美丽剪影,听回荡幽谷,好不凄凉的收割人的优美歌声。
“你看你听”的小心提醒,或站或行的静观默察,这些独特心理感受无一不烘托出姑娘歌声的感人肺腑,沁人心脾。
诗歌第三节后半部分简直把诗人那种沉醉不醒,痴迷神往的神态写绝了。
“我凝神屏息的听着,听着,/直到我登上高高的山岗,/那乐声虽早已在耳边消失,/却仍长久地留在我的心上。
”诗人聚精会神地听,漫不经心地走,完全沉浸到了劳动者的忧郁凄美的歌声里,不知不觉已登上了高高的山岗。
当他意识到姑娘已从他的视野中消失,歌声已从他的耳际消逝时,他的心还长久地沉浸在歌声美妙动人的世界里呢!真是“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读着这些情真意切的诗句,我们何偿不被诗人的痴迷,姑娘的深情所深深打动呢?诗歌第二节写歌声“动人心肠”“暖人心房”,第三节写诗人丰富多彩的联想感悟,其实都是以心理感受的描写来烘托歌声的艺术感染力。
《我好似一朵流云独自漫游》是华兹华斯抒情诗的代表作之一,写于1804年。
据说此诗是根据诗人兄妹俩一起外出游玩时深深地被大自然的妩媚所吸引这一经历写成的,体现了诗人关于诗歌应描写“平静中回忆起来的情感”这一诗学主张。
全诗可以分成两大部分:写景和抒情。
诗的开篇以第一人称叙述,格调显得低沉忧郁。
诗人一方面竭力捕捉回忆的渺茫信息,另一方面又觉得独自飘游,可以自由自在地欣赏大自然所赋予的美景。
他把自己比作一朵流云,随意飘荡,富有想象的诗句暗示诗人有一种排遣孤独、向往自由的心情。
在他的回忆中,水仙花缤纷茂密,如繁星点点在微风中轻盈飘舞。
诗中的“舞”意象鲜明,几乎贯穿了整个诗篇:第一节出现了水仙花翩翩起舞的情景;第二节写出了水仙花的繁多;第三节中粼粼波光与水仙齐舞,交相辉映,共同绘制成一幅赏心悦目的情景。
诗人力图在一种迷离、恍惚和模糊的瞬间感受中去领悟人生的真谛。
记忆中那一望无际的、连绵不断的金黄色水仙花在湖边迎风舞蹈的姿态仿佛有一种精神力量令人振奋,给他孤独的心灵带来了欢乐:“水仙花在我的心灵闪现,使我在幽独中感到欣然”。
在诗人的笔下,大自然的美景具有治愈人们心灵创伤的能力。
华兹华斯正是凭着这样一种艺术的直觉,将自然美与人类之间的联系揭示得淋漓尽致《序曲》是华兹华斯的一部自传体长诗,有将近八千行。
他在《序曲》中系统地诠释了自己的自然理念——自然在诗人眼中具有神性。
在他看来,自然最接近上帝,是上帝的仆人。
自然净化人类的思想,纯洁人类的感情。
自然是人类的家园,回归自然是人类的精神追求。
第一卷的开头便描写了他童年时代在大自然中获得的无尽欢乐和自由。
第四卷中曾回忆他在童年时代就已经感受到“山林、岩石和树林”的不寻常的影响以及他对大自然表现出的超越常人的情感。
以平凡的语言写平凡人物。
2、诗人奥登一首短诗,赏析。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