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分中造就一生卡尔·华尔德曾经是美国近代诗人、小说家和出色的钢琴家,爱尔斯金的钢琴教师。
有一天,卡尔给爱尔斯金教课的时候,忽然问他:“你每天要练习多长时间的钢琴?”爱尔斯金说:“大约三四个小时。
”“你每次练习间隔的时间很长吗?”“我想是这样,每次差不多一个小时,至少也是半个小时以上。
我觉得这样才好。
“不,不要这样!”卡尔说:“你将来长大以后,每天不会有很长的空闲时间。
你应该养成一种用极少时间练习的习惯,一有空就几分钟几分钟地练习。
比如你在上学之前,或者在午饭之后,或在工作的休息中间,哪怕5分钟也去练习一下。
把短时间的练习分散在一天里,如此,弹钢琴就成了你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了。
”14岁的爱尔斯金因为听了卡尔的忠告,使自己日后得到了不可估量的益处。
当爱尔斯金在哥伦比亚大学教学的时候,他想兼职从事创作。
可是上课、阅卷、交际等事情把白天和晚上的时间完全沾满了。
差不多有两个年头,他一字不能动笔,他一直苦恼的是“没有时间”。
有一天,他突然又想起了卡尔·华尔德先生告诉他的话,于是到了下一个星期,他重新开始实践“短时间练习法”,只要有5分钟左右的空闲,他就就坐下来写作,每次100字或短短几行。
出人意料,在那个学期终了的时候,爱尔斯金竟写出了厚厚的一堆手稿。
后来,爱尔斯金用同样积少成多的方法,写作了长篇小说。
他的授课时间每天都很繁重,但是他每天仍有许多可以利用的短暂余暇用来写作和练习钢琴。
爱尔斯金惊奇地发现每天无数个几分钟的时间,足够他完成创作和弹琴两项工作,而且最后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静”下来才会有“结果”有一个木匠,在自己家的院子里干活,他的生意非常好,每天从早到晚,院子里锯子声和锤子声响成一片,地上堆满了刨花,堆满了锯末。
一天晚上,这个木匠站在一个很高的台子上,和徒弟两个人拉大锯,锯一棵大树。
拉来拉去,拉来拉去,一不小心,他手上的机械手表表带甩断了,手表就掉了地上的刨花堆里了。
当时手表可是贵重物品。
这个木匠赶紧下来找。
可是地上刨花太多了,怎么也找不到。
当时正是晚上,他的很多徒弟也过来打着灯笼帮他一块儿找,大家伙儿一块儿找来找去,怎么也找不到那小小的一块表。
木匠一看,也没办法,算了算了,不找了,锁上门,等明天天亮了再找吧。
这个木匠就收拾收拾,准备睡觉了。
过了一会儿,他的小儿子跑了过来:“爸爸,你看你看,我找到手表了!”木匠很奇怪:“我们这么多大人,打着灯笼都找不到一块小小的手表,你怎么能找到的呢?”小孩说:“你们都走了,我一个人就在院子玩。
没人干活了,这院子里静下来了。
我忽然听到嘀嗒、嘀嗒、嘀嗒的声音,我顺着声音找过去,一扒拉就找到手表了。
”启示:一些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急功近利的浮躁、赶鸭子上架的攀比、不动脑筋的盲从……这些现象在一些家长中越来越突出,形成一股可怕的社会风气。
但是,孩子的成长是有“花期”的,教育孩子一定要心静,就像找手表的那个孩子,会动“脑筋”,只有“静”下来才能得到了想要的“结果”。
18公里的成长之路肯迪成长在西班牙南部一个伊斯蒂普纳的小区里。
16岁那一年的一个早上,父亲让他开车载他到一个叫米加斯的村庄——大概18公里外的一个地方,然后让他开车到附近的一个加油站去加油。
那时候肯迪刚刚学会开车,并且几乎没有机会可以开车,所以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肯迪开车把父亲送到了米加斯,说好下午4点钟再去接他,然后自己去了附近一个加油站,把车停在了那里。
因为还有好几个小时的空余时间,肯迪决定去加油站附近的剧院看场电影。
他完全沉浸在电影的情节之中,以至于忘了时间,等最后一部电影结束的时候,他看了看手表:已经下午6点。
他迟了整整两个小时!肯迪想,父亲如果知道自己在一直看电影的话,一定会非常生气,他肯定以后不再让我开车了。
于是肯迪决定告诉父亲,是车出了一点小毛病,修理花了太长的时间。
肯迪把车开到了约定的地方,父亲正坐在一个角落里耐心地等待着。
肯迪首先为迟到道了歉,再告诉父亲说,本来是想尽可能快点过来,但是车出了点毛病。
“你迟到了,我可以原谅你。
但是对于你撒谎这一点,我感到非常失望。
”肯迪永远不会忘记那一刻父亲的眼神。
“你说什么呀?我讲的全是实话。
”肯迪为自己辩护着。
父亲又看了肯迪一眼,然后说:“当你没有按时出现的时候,我就打电话给加油站,他们告诉我,你一直没有过去取车。
所以,我知道车根本没有毛病。
”一阵负罪感立即袭遍肯迪的全身,他无奈地承认了去看电影的事实,以及迟到的真正原因。
父亲专心地听着,一阵悲伤掠过他的脸庞。
“我很生气,不是对你,是对我自己。
因为我已经认识到作为一个父亲,我其实很失败的,如果这么多年你仍然感觉你必须对我撒谎的话,是因为我们又告诉你,每个人必须说实话的重要性。
现在我要走回家,并对我这几年做错的事进行反省。
”“但是父亲,从这里回到家整整18公里。
天已经黑了,你不能走回去!”肯迪抗议道,但他的道歉以及后来所有的劝慰都成为徒劳。
父亲开始沿着尘土飞扬的土路行走。
肯迪迅速跳到车上紧紧地跟着,希望他什么时候回心转意停下来。
一路上肯迪都在祈祷,不停告诉父亲自己是多么难过和抱歉,但是父亲根本不予理睬。
父亲继续沉闷着、思索着,脸上写满了痛苦。
整整18公里的行程,肯迪一直开车跟着他,时速大约每小时5公里。
看着父亲遭受肉体和感情上的双重痛苦,这是肯迪面对过的最令人难忘的经历。
然而,这却是最成功的一课,自此以后,肯迪再也没有对父亲说过一次谎,也没有对任何人说过一次谎。
20美金的价值父亲下班回家已经很晚了,发现他的5岁的儿子在门旁等他。
“我可以问你一个问题吗?”“爸爸,你1小时可以赚多少钱?”“假如你一定想知道的话,我1小时赚20美金。
”“爸爸,可以借我10美金吗?”父亲非常生气。
约1小时后,他平静了下来,开始想着自己可能对孩子太凶了……或许孩子真的很想买什么,再说他平时很少要过钱。
于是,父亲走进儿子的房间,给了孩子10美金。
“爸爸,谢谢你。
”小孩欢笑着从枕头底下拿出一些被弄皱的钞票,慢慢地数着。
“为什么你已经有了钱还要?”“因为这之前还不够,但我现在够了。
”孩子回答,“爸爸,我现在有20美金了,我可以向你买1个小时的时间吗?明天请早一点回家——我想和你一起吃晚餐。
”时间可以换取金钱,也可以换取家庭的亲情和快乐。
给家庭挤出些时间吧,因为有些东西是拿金钱买不到的。
26个孩子和一道选择题在新泽西州市郊的一座小镇上,一个由26个孩子组成的班级被安排在教学楼最里面一间光线昏暗的教室里。
他们中所有的人都有过不光彩的历史;有人吸过毒、有人进过管教所、家长拿他们没办法,老师和学校也几乎放弃了他们。
就在这个时候,一个叫菲拉的女教师担任了这个班的辅导老师。
新学年开始的第一天,菲拉没有像以前的老师那样,首先对这些孩子进行一顿训斥,给他们一个下马威,而是为大家出了一道题:有3 个候选人,他们分别是——A:笃信巫医,有多年的吸烟史,而且嗜酒如命;B:曾经两次被赶出办公室,每天要到中午才起床,每晚都要喝大约1公升的白兰地,而且曾经有过吸食鸦片的记录;C:曾是国家的战斗英雄,一直保持素食习惯,热爱艺术,偶尔喝点酒,年轻时从未做过违法的事。
菲拉给孩子们的问题是:如果我告诉你们,在这 3 个人中,有一位会成为众人敬仰的伟人,你们认为会是谁?猜想一下,这3个人将来各自会有什么样的命运?对于第一个问题,毋庸置疑,孩子们都选择了C;对于第二个问题,大家的推论也几乎一致:A 和B的命运肯定不妙,要么成为罪犯,要么就是需要社会照顾的废物。
而C 呢,一定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注定会成为精英。
然而,菲拉的答案却让人大吃一惊。
“孩子们,你们的结论也许符合一般的判断,但事实是,你们都错了。
这3个人大家都很熟悉,他们是二战时期的3 个著名人物——A 是富兰克林·罗斯福,他身残志坚,连任四届美国总统;B 是温斯顿·丘吉尔,英国历史上最著名的首相;C 的名字大家也很熟悉,他叫阿道夫·希特勒,一个夺去了几千万无辜生命的法西斯元首。
”学生们都呆呆地瞅着菲拉,他们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
“孩子们,”菲拉接着说,“你们的人生才刚刚开始,以往的过错和耻辱只能代表过去,真正能代表一个人一生的,是他现在和将来的所作所为。
每个人都不是完人,连伟人也有过错。
从过去的阴影里走出来吧,从现在开始,努力做自己最想做的事情,你们都将成为了不起的优秀的人才……”菲拉的这番话,改变了26 个孩子一生的命运。
如今这些孩子都已长大成人,他们中有的做了心理医生、有的做了法官、有的做了飞机驾驶员。
值得一提的是,当年班里那个个子最矮也最爱捣乱的学生罗伯特·哈里森,后来成了华尔街上最年轻的基金经理人。
“原来我们都觉得自己已经无可救药,因为所有的人都这么认为。
是菲拉老师第一次让我们觉醒:过去并不重要,我们还有可以把握的现在和将来。
”孩子们长大后这样说。
专家解析:一位心理学家说过这样的话:你对孩子怎样描述,他们就怎样以你描述的样子成长。
你说他是个无赖,他就会慢慢变得像个无赖;你说他聪明,他就可能真的变得十分聪明。
家庭教育更是如此,来自于父母的期望和预期会不断内化成为孩子的认知观念,并逐渐固化,孩子的很多美质可能就在父母的偏见下不断被扼杀了,而他们自己却一点儿都不知道。
从现在开始,先从认识上、观念上重新认识自己的宝贝吧!暗号课堂上老师提问的时候,一个同学总是举手,可老师叫他回答问题时却答不上来,引得下面的同学窃笑不已。
课后老师问他为什么要这样,他说如果老师提问时他不举手,同学会在课下叫他傻瓜。
于是,老师就和他约定,当他真会的时候就高高地举起左手,不会的时候就举起右手。
渐渐地,这名同学越来越多地举起他骄傲的左手,越来越多、越来越好地回答出老师的课堂提问,这个原本极可能在太多的嘲笑中沉沦的孩子也由一个差生转变成了一个好学生。
把花“摘”进心里花开的季节,一位女教师受校长的委托照顾学校的花坛,因为这时候有些花往往会不翼而飞,一天放学后,女教师来到花坛边,望着姹紫嫣红的鲜花,深深地吸了一口气。
陶醉在一片清香里。
忽然,她发现有一个小男孩躲在墙角探头探脑地朝这边看。
“你过来!”女教师招招手。
小男孩过来了,是一个三年级的学生。
“你怎么不回家?有什么事吗?”女教师问。
“我……我……我想要一枝花。
”小男孩支吾着说。
“你想要哪一枝?”女教师徽笑着,拉着小男孩的手。
小男孩看了一会儿,指着一枝很鲜艳的花,说:“这一枝,行吗?”“好,这枝花就属于你了!如果你把花儿留在这里,它还能开好几天,别的小朋友也可以来看;如果我现在帮你摘下,你就只能玩一会儿了。
你打算怎么办?”小男孩想了想,说。
“我把它留在这里吧,明天我再来看它。
老师,你要帮我看好啊!”女教师笑盈盈地点点头。
第二天傍晚。
又有20多个孩子找女教师要一枝属于自己的花。
他们同那个小男孩一样,都愿意把花留在花坛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