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安全生产管理知识讲义

安全生产管理知识讲义

第五章职业危害预防和管理第一节职业卫生概述一、职业卫生基本概念(一)职业卫生以职工的健康在职业活动过程中免受有害因素侵害为目的的工作领域及其在法律、技术、设备、组织制度和教育等方面所采取的相应措施。

(二)职业性危害因素生产过程、劳动过程、生产环境、工作场所的基本概念(P138)。

5、职业性有害因素: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过程中、作业环境中存在的各种有害的化学、物理、生物因素以及在作业过程中产生的其他危害劳动者健康、能导致职业病的有害因素。

6、职业危害因素分类(1)按其来源分类1)生产过程产生的有害因素。

化学因素,物理因素,生物因素。

2)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

P139(“鼠标手”)3)生产环境中的有害因素。

P139(2)按有关规定分类《职业病目录》(2002)分为十大类。

P139(三)职业接触限值化学有害因素,包括: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最高容许浓度,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超限倍数。

(2009)82、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和生物因素是职业危害的主要因素,此外还有某些与职业有关的其他因素,也会对人带来伤害和影响,主要包括(ACDE )等因素。

A、长时间蹲位或弯腰作业B、卫生的投入和管理C、工作过于紧张D、长时间单调重复作业E;劳动组织不合理(四)职业禁忌与职业健康监护1、职业禁忌(P139)2、职业健康监护(P139-140)3、职业健康监护档案(P140)(五)职业性病损和职业病1、健康2、职业性病损3、职业病4、职业病分类《职业病目录》(2002)分为10类115种。

P140二、职业卫生工作方针与原则1、工作方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2、工作原则三级预防第一级预防:病因预防。

(P140-141)第二级预防:发病预防(P141)第三级预防:在病人患职业病以后,合理进行康复处理。

(P141)三、我国职业危害现状(一)职业危害形势1、接触职业危害人数众多,患者总量巨大2、职业危害分布行业广,中小企业危害重3、职业危害流动性大,危害转移严重4、群发性职业危害事件多发,在国内外造成严重影响(二)职业病发病特点(P142)1、职业病种类构成2、职业病发病行业分布第二节职业卫生法规标准体系简价一、职业卫生法规标准体系构成法律、法规、规章、标准等二、主要法规标准简介(一)法律(P143)1.根本法2.基本法律(二)主要行政法规(P144)(三)主要部门规章(四)主要规范性文件(五)标准第三节职业危害识别、评价与管理一、职业危害识别(一)粉尘与尘肺(P145)1. 生产性粉尘(P146)2.生产性粉尘的来源3.生产性粉尘的分类4. 生产性粉尘的致病机理5.生产性粉尘引起的职业病(二)生产性毒物与职业中毒1.生产性毒物的概念生产性毒物:生产过程中生产或使用的有毒物质。

在生产过程中,可以在原料、辅助材料、夹杂物、半成品、成品、废气、废液及废渣中存在,其形态包括固体、液体、气体。

2.常见的职业中毒类型(1) 金属及类金属中毒。

按照理化特性可简单分为重金属、轻金属、类金属三类。

金属中毒:铅中毒、四乙基铅、锰、铍、镉等中毒。

类金属中毒有砷中毒和磷中毒等。

(2) 有机溶剂中毒。

有机溶剂中毒引起的职业危害问题,目前在全国非常突出。

例如:苯、甲苯、汽油、四氯化碳、甲醇和正己烷中毒等。

苯中毒主要影响造血系统及中枢神经系统。

(3)刺激性气体中毒。

刺激性气体:指常温常压下呈气体而且具有刺激性的物质。

刺激损害呼吸道,例如:有氯气、光气、氮氧化物及氨气等。

(4)窒息性气体中毒。

窒息性气体:进入人体后,使血液的运氧能力或组织利用氧的能力发生障碍,造成组织缺氧的有害气体。

常用的窒息性气体有一氧化碳、硫化氢、CO2。

对于CO,冶金工业中炼焦、炼铁等的生产;化学工业中合成氨、光气、甲醇的生产都有CO。

硫化氢:开挖和整治沼泽地、沟渠、印染、下水道、隧道以及清除垃圾、粪便等作业,还有天然气、火山喷气、矿泉中也常伴有硫化氢存在。

接触极高浓度硫化氢后可发生电击样死亡,即在接触后数秒或数分钟内呼吸骤停,数分钟后可发生心跳停止;也可立即或数分钟内昏迷,并呼吸聚停而死亡。

因此也叫“闪电型”死亡。

CO2:地窖、矿井、下水道、粮仓等处;另外还有氰化物、甲烷。

(5)苯的氨基和硝基化合物中毒。

常见的苯的氨基和硝基化合物有苯胺、苯二胺、联苯胺、二硝基苯、三硝基甲苯、硝基氯苯等。

这类化合物被广泛用于制药、印染、农药等工业。

这类化合物中三硝基甲苯、二硝基酚、三硝苯胺等均可引起白内障。

苯的氨基化合物具有致癌作用(6)高分子化合物中毒。

高分子化合物的生产包括:①由化工原料合成单体;②单体经聚合或缩聚成聚合物;③聚合物的加工、塑制等。

在整个合成、加工及使用过程中均可产生一些有害因素。

(7)农药中毒农药主要分为有机磷、有机氯、有机氮三大类。

3.生产性毒物可引起职业中毒按发病过程可分为三种病型:(1)急性中毒。

毒物一次或短时间内大量进入人体所致。

多数由生产事故或违反操作规程所引起。

(2)慢性中毒。

毒物长期、小量进入肌体所致。

绝大多数是由毒物的蓄积作用引起的。

(3)亚急性中毒。

亚急性中毒介于以上两者之间,是在短时间内有较大量毒物进人人体所产生的中毒现象。

除上述3种病型外,还有的是处于带毒状态。

(2007)41.根据毒害作用机理不同,职业性有害气体可分为窒息性气体和刺激性气体。

下列气体中,属于刺激性气体的是(D)。

A.一氧化碳B.二氧化碳C.硫化氢D.氮氧化物(2008)49.有害气体一般分为窒息性气体和刺激性气体。

下列属于刺激性气体的是(B)。

A.一氧化碳B.氨气C.乙炔D.二氧化碳(2008)51.一深7m左右的电力井内有多台柴油抽水机在工作,3名工人下到井内巡检时,发生一起2人中毒死亡的事故。

最有可能引起该事故的物质是(B)。

A.放射性物质B.一氧化碳C.硫化氢D.二氧化碳(2009)10、某物业公司组织工人进入下水道和化粪池进行疏通作业时,由于未采取有效的安全防护措施,导致多人中毒死亡。

此类场所最常见的,可导致人员中毒的有害物质是( A )。

A、硫化氢B、一氧化碳C、放射性物质D、二氧化碳(三)物理性职业危害因素及所致职业病1.噪声2.振动3.电磁辐射(幽灵电波)(1)非电离辐射(2)电离辐射4.异常气象条件高温作业、高温强热辐射、高温高湿;其他异常气象条件指低温作业、低气压作业等。

异常气象条件引起的职业病有以下3种:中暑、减压病、高原病。

(2009)48、生产性噪声是由机器转动、气体排放、工件撞击、摩擦等产生的。

生产性噪声可分为(D )三类。

P151A、振动性噪声、机械性噪声、电磁性噪声B、冲击性噪声、机械性噪声、电磁性噪声C、气体性噪声、机械性噪声、电磁性噪声D、空气动力噪声、机械性噪声、电磁性噪声(2009)83、某企业对工作场所开展的下列监测项目中,属于作业场所气象条件的项目有(ACD)。

P153A、作业环境气温B、一氧化碳浓度C、作业环境湿度D、作业环境气压E、粉尘浓度(2009)49.化工生产环节可能接触到多种刺激性气体,最常见的刺激性气体是(A)。

A.氮氧化合物B.乙炔C.二氧化碳D.一氧化碳(2008)82.下列疾病,由物理因素引起的属于《职业病目录》(2002年)中的法定职业病有(ABDE )。

A.中暑B.减压病C.风湿性关节炎D.航空病E.高原病(四)职业性致癌因素(P155)1.职业性致癌物的分类2.职业致癌物引起的职业癌(五)生物因素(P156)( 六) 职业有关疾病二、职业危害评价(P157)(一)职业危害因素的检测与评价(二)建设项目职业危害预评价与控制效果评价1.评价原则2.评价的主要方法(多选)(1)检查表法(2)类比法(3)定量法3.评价的主要内容(P159)(1)建设项目职业危害预评价(2)建设项目职业危害控制效果评价(三)建设项目运行中的现状评价三、职业危害控制(一)工程控制技术措施(二)个体防护措施(三)组织管理等措施第四节职业卫生监督管理一、职业卫生工作职责分工情况卫生部、安监总局、人社部、全总等二、职业卫生监督管理的基本要求和主要内容(一)分级监管、原地管理(二)监管人员的权利(三)监督检查的主要内容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依法对生产经营单位执行有关职业危害防治的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下列情况进行监督检查:(1)职业健康管理机构设置、人员配备情况;(2)职业危害防治制度和规程的建立、落实及公布情况;(3)主要负责人、职业健康管理人员、从业人员的职业健康教育培训情况;(4)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申报情况;(5)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监测、检测及结果公布情况;(6)职业危害防护设施的设置、维护、保养情况,以及个体防护用品的发放、管理及从业人员佩戴使用情况;(7)职业危害因素及危害后果告知情况;(8)职业危害事故报告情况;(9)依法应当监督检查的其他情况。

第五节生产经营单位职业卫生管理一、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建设二、前期预防管理(一)职业危害申报(单选)职业危害申报工作实行属地分级管理。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按照规定对本单位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进行检测、评价,并按照职责分工向其所在地县级以上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申报。

中央企业及其所属单位的职业危害申报,按照职责分工向其所在地设区的市级以上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申报。

申报内容和申报表生产经营单位申报职业危害时,应当提交《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申报表》和下列有关资料:1、生产经营单位的基本情况;2、产生职业危害因素的生产技术、工艺和材料的情况;3、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的种类、浓度和强度的情况;4、作业场所接触职业危害因素的人数及分布情况;5、职业危害防护设施及个人防护用品的配备情况;6、对接触职业危害因素从业人员的管理情况;7、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资料。

(二)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管理预评价、验收评价。

建设项目的职业危害防护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做到“三同时”。

(三)职业卫生安全许可证管理发证机关三、劳动过程中的管理(一)材料和设备管理(二)作业场所管理(三)作业环境管理和职业危害因素检测(四)防护设备设施和个人防护用品(五)履行告知义务(六)职业健康监护1、接触矽尘作业人员的职业健康体检要求1)在岗检查周期(单选)SiO2符合国家卫生标准,2年1次;超过卫生标准,1年1次。

2)矽肺病患者每年1次体检。

2、接触煤尘(包括煤矽尘)作业人员的职业健康体检要求煤尘浓度符合国家卫生标准,3年1次;超过卫生标准,2年1次。

2)煤工尘肺病患者每1~2年进行1次体检。

3、接触其他粉尘作业人员的职业健康体检要求四、职业病诊断与病人保障(P167,详见《职业病防治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