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资源公报
其它水源供水量
包括污水处理再利用、集雨工程、海水淡化等 水源工程的供水量。
蓄水工程 地表水源 引水工程 提水工程 调水工程
指水库和塘坝(不包括专为引水、提水工程修建的调 节水库) 指从河道、湖泊等地表水体自流引水的工程(不包括 从蓄水、提水工程中引水的工程) 指利用扬水泵站从河道、湖泊等地表水体提水的工程 (不包括从蓄水、引水工程中提水的工程) 指水资源一级区或独立流域之间的跨流域调水工程, 蓄、引、提工程中均不包括调水工程的配套工程
3.3 用水量调查统计
用水总量
指分配给各类用户的包括输水损失在内的毛用水 量之和,不包括海水直接利用量。 包括:
工业用水 生活用水 农业用水 生态用水
农业用水
指农田灌溉用水、林果地灌溉用水、草地灌溉用 水和鱼塘补水。
工业用水
指工矿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用于制造、加工、冷却、 空调、净化、洗涤等方面的用水,按新水取用量计, 不包括企业内部的重复利用水量。
人口 国内生产总值 工农业产值 灌溉面积 牲畜头数 耕地面积 粮食产量 应结合用水项目分类,进一步对有关指标划分为与用 水项目分类相对应的项目。一般情况下,除灌溉面积采用 水利部门统计数据外,其他数据应以统计部门为准。
人口:城镇人口、乡村人口、总人口。
国内生产总值(地区生产总值):第一产业、第
地表水源供水量 地下水源供水量 其它水源供水量
地表水源供水量
指地表水体工程的取水量,按蓄、引、提、调四 种形式统计。从水库、塘坝中引水或提水,均属蓄 水工程供水量;从河道或湖泊中自流引水的,无论 有闸或无闸,均属引水工程供水量;利用扬水站从 河道或湖泊中直接取水的,属提水工程供水量;跨 流域调水指水资源一级区或独立流域之间的跨流域 调配水量,不包括在蓄、引、提水量中。 地表水源供水量应以实测引水量或提水量作为统 计依据,无实测水量资料时可根据灌溉面积、工业 产值、实际毛取水定额等资料进行估算。
土壤调蓄
地下水开采净消耗 降水入渗补给Q
壤中流
Pr
地下调蓄
潜水蒸发Eg 地下潜流Ug
河川基流Rg
河川径流R
W=R+Pr-Rg=Rs+Rg+Pr-Rg=Rs+Pr
水资源总量(亿m3 )
35000 30000 25000 20000 15000 10000 5000 0 1997
北方六区 南方四区 全国
水资源总量由两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为河川径流量R,即地表水资源量; 第二部分为降雨入渗补给地下水 Pr而未通过河 川基流排泄的水量 Rg,即地下水资源量中与地表 水资源量计算之间的不重复量。
陆地蒸发En
大气降水P
植物截流损失
地表水体蒸发 坡面流
地表蒸 散发Es
地表调蓄
土壤入渗 地表径流Rs
包气带蒸发
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 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 人均用水量 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年份
1997~2005年全国主要用水指标变化
4. 存在问题
农田灌溉面积、林果灌溉、草场灌溉、鱼塘 补水面积与水利统计不一致。 农田实灌面积大于有效灌溉面积。 侧重区域统计,缺少工程统计。 计量设施不全,影响供用水统计成果精度。
其他用户耗水量
其他用户耗水量,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和资料条件 采用不同方法估算。如果树、苗圃、草场的耗水量可 根据实灌面积和净灌溉定额估算;城市水域和鱼塘补 水可根据水面面积和水面蒸发损失量(水面蒸发量与 降水量之差)估算耗水量。
3.5 用水指标分析
在经济社会资料收集整理和用水调查统计的基础 上,对各水资源分区 综合用水指标 农业用水指标 工业用水指标 生活用水指标 进行分析计算,评价其用水水平和用水效率及其变 化情况。 全国汇总按水资源一级区和省级行政区计算用水 指标。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可根据实际需要,按 水资源三级区(或二级区)和地级行政区分析计算 有关用水指标。
2. 水资源数量及质量评价
2.1 降水量
单站降水量 降水资料来源
区域内所有水文站、雨量站和部分气 象台(站) 区域外临近地区水文站、雨量站和气 象台(站)的资料,以便正确绘制边界 地区的等值线图。
分区降水量汇总
单站降水量 (mm)
算术平均法 泰森多边形法 等雨量线法
计算单元 降水量 (mm)
面 积 加 权
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
工业增加值:火(核)电、国有及规模以上、规模
以下
灌溉面积
农田灌溉面积 水田 水浇地
灌溉面积
林牧渔用水面积 林果地 草场 鱼塘补水
菜田
农田灌溉面积按有效灌溉和实际灌溉分别统计。
返回 结束
3.2 供水量调查统计
供水总量
指各种水源工程为用户提供的包括输水损失 在内的毛供水量之和,不包括海水直接利用量。 包括:
计算单元 径流量
累加
流域分区径流量
分区径流量(mm) =分区径流深(亿m3) ×分区面积(km2)
2.3 地下水资源量
山前侧向补给量以及 河川基流量形成的地 表水体补给量
平原区水 资源量
山丘区水 资源量
2.4 水资源总量
指评价区内降水形成的地表和地下产水总量, 即地表产流量与降水入渗补给地下水量之和,不 包括过境水量。
分区
一级区 10 二级区 80 三级区 214
资料来源
人口 产值 产量 水利工程 农田灌溉面积 林牧渔用水面积
统计主管部门 收集利用有 关部门已有 资料为主
水行政主管部门
辅以必要的典 型调查、观测 试验和专题研 究工作
其他有关部门
来水 蓄水 用水 水质
统计程序
全国
各省级 行政区
流域 机构
地市
区县
3000
农业用水量
2000
工业用水量
1000
0 1997 1998 1999
生活用水量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年份
1997~2005年全国用水量变化趋势
3.4 用水消耗量分析估算
用水消耗量(简称耗水量)指在输水、用水过程中, 通过蒸腾蒸发、土壤吸收、产品吸附、居民和牲畜饮 用等多种途径消耗掉,而不能回归到地表水体和地下 含水层的水量。 包括: 农田灌溉耗水量 工业耗水量 生活耗水量 其他用户耗水量
分区 对于大范围评价区,根据河流径流情势,水资 源分布特点及自然地理条件,按其相似性进行分 区。水资源分区除考虑水资源分布特征及自然条 件的相似性或一致性外,还需兼顾水系和行政区 划的完整性,满足农业规划、流域规划、水资源 估算和供需平衡分析等的要求。 行政分区:省级、地级、县级 水资源分区:一级、二级、三级 计算单元:水资源公报为二级区套地市。
生活用水
包括城镇生活用水和农村生活用水。城镇生活 用水由居民用水和公共用水(含第三产业及建筑业 等用水)组成;农村生活用水除居民生活用水外, 还包括牲畜用水在内。
生态用水
仅包括人为措施供给的城镇环境用水和部分河湖、 湿地补水,而不包括降水、径流自然满足的水量。
农田灌溉
水田
菜田
农业用水
林牧渔业
水浇地(旱地)
用 水 量
工业用水
火核电工业
新鲜水量
林果地灌溉
(含果树、苗圃、经济林等)
草场灌溉
(含人工草场和饲料基地等)
生活用水 生态用水
城镇环境用水
农村生态用水
一般工业
鱼塘补水 公共用水
城镇生活
农村生活
居民用水 牲畜用水
(含服务商饮货运邮电建筑等用水)
居民用水
用水量( 亿m 3 )
6000
5000
总用水量
4000
地下水源供水量
指水井工程的开采量,按浅层淡水、深层承压 水和微咸水分别统计。城市地下水源供水量包括自 来水厂的开采量和工矿企业自备井的开采量。 浅层淡水指矿化度≤2g/L的潜水和弱承压水。 混合开采井的供水量,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按比 例划分为浅层淡水和深层承压水,并作说明。 微咸水指矿化度为2~5g/L的浅层水。
生活耗水量
生活耗水量包括输水损失以及居民家庭和公共用水 消耗的水量。 城镇生活耗水量的计算方法与工业基本相同,即由 用水量减去污水排放量求得。 农村住宅一般没有给排水设施,用水定额低,耗水 率较高(可近似认为农村生活用水量基本是耗水量); 对于有给排水设施的农村,应采用典型调查确定耗水 率的办法估算耗水量。
农田灌溉耗水量
农田灌溉耗水量包括作物蒸腾、棵间蒸散发、渠系 水面蒸发和浸润损失等水量,一般可通过灌区水量平 衡分析方法推求。 对于资料条件差的地区,可用实灌亩次乘以次灌水 净定额近似作为耗水量。水田与水浇地、渠灌与井灌 的耗水率差别较大,应分别计算耗水量。
工业耗水量
工业耗水量包括输水损失和生产过程中的蒸发损失 量、产品带走的水量、厂区生活耗水量等。 一般情况可用工业用水量减去废污水排放量求得。 废污水排放量可以在工业区排污口直接测定,也可根 据工厂水平衡测试资料推求。直流式冷却火电厂的耗 水率较小,应单列计算。
行政分区降水量 (mm) 流域分区降水量 (mm)
分区降水总量(亿m3) =分区降水深(mm)×分区面积(km2)
2.2 地表水资源量
基本概念 指评价区内
河流 湖泊 冰川等
地表水体中可以逐年更新的动态水量,即当地天然 河川径流量
分区地表水资源量汇总
单站径 流量
行政分区径流量
控制区还原后径流量 +未控区估算径流量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年份
1997~2005年水资源总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