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物学生态学》PPT课件

《生物学生态学》PPT课件

• 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 :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
用的因子。
• 生存条件:生态因子中生物生存不能缺少的环境要素。 • 生态环境:一定区域所有生态因子的总和。 • 生境(Habitat):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
环境。
h
7
生态因子的分类
根据性质分:
–气候因子:如温度、水分、光照、风、气压和雷电
–大环境与小环境
2.1. 2 生态因子 (ecolo校g服ica、l工fa作c服to、r)保安服、
医务服装、职业装 定制
–概念

–生态因子的分类 www.shiyingshishebei.co
m
–生态因子作用特征
h
22
2. 3. 1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 (Liebig’s law of minimum)
• 基本内容
–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 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 应用注意
–稳定状态 –生态因子间的替代作用
h
23
2. 3. 2限制因子和限制因子定律
• 限制因子 (limiting factor)
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补偿
• 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 直接因子:直接对生物发生影响的生态因子
– 间接因子:通过影响直接因子而对生物发生影响生态因子
h
13
2.2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2. 2.1 环境对生物的作用
– 环境对生物的作用 –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2.2.2 生物对环境的反作用
– 生物对环境因子的改变 – 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体内环境,使其保持相对恒定。 • 根据生物对非生物因子的反应或者依据外
部条件对生物体内状态的影响,将生物分为: • 内稳态生物(homeostatic organism) • 非内稳态生物(non-homeostatic organism)
h
37
• 内稳态生物是广生态幅、广适应性物种。对于 温度因子,内稳态生物保持体内恒温,对于湿 度因子,表现为广湿性。非内稳态生物则表现 为体内环境随外界环境而变化。

高等植物:叶子和花瓣的昼夜运动和变化。
如豆叶的昼挺夜垂,向日葵的花序随太阳的方
向转动等。
• 动物:爬行类改变姿势接受太阳辐射。洄 游、迁徙、迁移;建造巢穴等。
h
39
2.3.5适应组合(adaptive suites)
• 适应组合(adaptive suites) • 生物对一组特定环境条件的适应表现
• 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动物改变土壤的结构和性 质
• 过度放牧导致草场退化
• 人类活动导致全球环境变化
• ……
h
20
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 物种间的相互作用
+ 得利; — 表示受损;0 无明显影响
• 物种间的协同进化
–一个物种在进化上的变化同时改变了与该物种 相关的其它物种所承受的选择压力,导致相关 物种的改变,反过来又对该物种的变化施以影 响的过程。
• 动物的补偿能力表现出明显的周期性 变化,如季节性、昼夜变化和热带的干 旱、雨季的周期性变化。
• 耐受性的节律变化或对最适条件选择 的节律变化大多是由外在因素决定的, 少数是由生物本身的内在节律引起的。
h
36
2.3.4内稳态和非内稳态生物
• 内稳态和非内稳态生物 • 内稳态(homeostasis)是指生物控制自身
h
41
• 2. 动物的适应组合(以沙漠环境为例)
• 骆驼清晨取食有露水的植物嫩枝叶或 多汁的植物获得必需的水分,尿浓缩减 少水损失;驼峰和体腔中储存脂肪,代 谢时可产生代谢水;白天体温升高减缓 吸热过程,晚上散热时,皮下脂肪转移 到驼峰中,加快散热,体温变化减少出 汗失水;骆驼一次饮水量大。
Winter smoke, ug/m3
100 80 60
烟尘实测值 烟尘变化趋势 黑化蛾变化趋势
300
200
100
1960
1970
1980
随着污染减轻,黑化蛾在h 群体中的频率逐渐下1降8
食物与代谢
有花蜜供给,没有休眠,要消耗大量能量 夜间降低代谢率
h
19
生物对环境因子的改变
• 森林吸收太阳辐射、降低风速、保持水分、 防治土壤冻结
–……
……
h
30
生态幅度的宽狭比较


活 动
狭生态幅度



广生态幅度
h
环境因子变化梯度31
生物对温度的耐受

狭温喜冷生物


狭温喜热生物




广温性生物
h 温度变化梯度 低→高 32
耐受限度的调整
• 驯化:指在实验条件下诱发的生理补偿机 制,这种生理适应短时间即可完成。
• 自然驯化和人工驯化
–某一生态因子处于非最适状态下时,生物对其他生
态因子的耐受限度也下降
h
27
Shelford 耐受性定律

不能生存

活 动

或 数


亚范亚

适 范

适 范




不 适 范


因子梯度 渐增
生物对环境因子h 的耐受曲线
28
Shelford 耐受性定律


不能生存







或 数 量
不 适 范 围
• 非密度制约因子
环境因子中,对生物作用的强度与生物密度变化无
关的因子。
h
10
密度制约因子与非密度制约性因子比较







非密度制约
导致种群死亡率变化的环境因子作用于种群 的强度,随种群密度梯度变化而改变
h
11
种群密度梯度
密度制约因子与非密度制约性因子比较
种 群 出 生 率 变 化
非密度制约
–限制因子是对生物的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等起 限制作用的因子
–当生态因子接近或超过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影响其 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子成为该生物 限制因子
• 限制因子定律 (Law of limiting factor)
–生态因子处于低于生物正常生长所需的最小量和高 于生物正常生长所需的最大量时,都对生物具有限 制性影响
–广温性(eurythermal
狭温性(stenothermal)
–广水性(euryhydric)
狭水性(stenohydric)
–广盐性(euryhaline)
狭盐性(stenohaline)
–广食性(euryphagic)
狭食性(stenophagic)
–广光性(euryphotic)
狭光性(stenophotic)
普通生态学
青海大学生物科学系
h
1
第二章 生物与环境
2.1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 2.2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2.3 最小因子、限制因子与耐受限度
h
2
2.1 生态因子
2.1.1 环境(environment)
–概念: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因素
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 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生理变化和遗传变化 –驯化可能:生物特性差异,诱导条件差异 –生物学意义:适应环境变化能力
如金龟在24℃和37.5℃两种温度条件下长期驯化后,对 温度的耐受范围分别为:5--36℃和15--41 ℃ ℃。
h
33
不同温度下驯化导致耗氧量的差异
耗氧量 (ml·g-1·h-1 )
200
160
5 ℃驯化
• 内稳态机制是生物进化、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 种更进步的机制,它使生物减少了对外界条件 的依赖性,提高了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
h
38
• 生物保持内稳态的行为机制

生物为保持内稳态,发展了很多复杂的形
态和生理适应,如动物的羽和毛起保温隔热作
用,高代谢率增加体内产热。但动物最普遍的
方法是行为适应。
• 对生物分布的影响
• 对生物种群数量的影响
• 对生物的种内关系的影响
• 对生物的种间关系的影响
h
15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 形态的适应 • 生理的适应 • 行为的适应
h
16
黑化胡椒蛾个体
胡椒蛾
胡椒蛾黑化
h
17
Percent frequency of melanic peppered moths
3
大环境与小环境
• 大环境(macroenvironment):地区环境、地
球环境、宇宙环境;如西双版纳的环境,昆明黑龙潭环境等
• 小环境(microenvironment):直接影响生物生
命活动的近邻环境。如洞穴环境,树荫下环境等
• 环境中的气候(climate)
–大气候(macroclimate):大环境(地区以上范围)的

–土壤因子:如土壤结构、土壤成分的理化性质及土

生物等
–地形因子:如陆地、海洋、海拔高度、山脉的走向
与 坡度等
–生物因子: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之间的各种相
h
8

生态因子的分类(续)
• 有无生命特征: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 • 对生物种群数量变动的作用
– 密度制约因子:食物、天敌等生物因子 – 非密度制约因子:温度、降水等气候因子
出彼此之间的相互关联性,这一整套协 同的适应特性就称为适应组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