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制度史》综合作业1
2. 分封制:是中国古代国王或皇帝分封诸侯的制度。
商代已开始分封诸侯,称号有侯和伯。
西周灭商后,因其国都远在西北,不利于控制幅员辽阔的疆土和统治商代后裔,便大规模地以封地连同居民分赏王室子弟和功臣,诸侯在其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也有服从天子命令、定期朝贡、提供军赋和力役、维护周室安全的责任。
春秋战国时,适应中央集权的郡县制逐渐取代分封制。
秦始皇统一全国,普遍推行郡县制,废除分封制,建立了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王朝。
此后历代王朝也还有分封的事例,但性质不完全相同。
5. 郡县制:中国古代继宗法血缘分封制度之后出现的以郡统县的两级地方行政制度(类似于现在的行政区划),几乎盛行整个封建时代。
是中央垂直管理下官员由中央直接任免的流官任期制,使地方处在中央的管辖之下,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统一。
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血缘政治,是中国由贵族封建制度走向皇帝专制制度的象征。
二、简答题
1. 简述汉代“对策”与“射策”的考试方法。
答:对策始于汉文帝,主要应用于贤良方正等科。
又称策问或策试(类似科举制中的时务策)。
即由皇帝提出问题,由应试者作口头或书面的回答。
策问内容主?要是时政、经义等方面。
射策类似于抽签考试。
即由主考官先拟出许多道题。
将试题分别写在竹(木)简上,封存后致于案桌之上,考试时由被试者随意抽取。
进行?当场解答。
依据回答的优劣分为甲乙二等。
射策的考试对象主要是明经及博士。
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家经义。
2. 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特点。
答:第一,君主专政,个人集权与宗法血缘关系贯穿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始终,也是北洋政府,国民党南京政府制度的一个特点。
??
第二,政权与神权相结合,以神权作为论证权合理性的依据,悬切剥削阶级政权的共同手段。
??
第三,政治制度与伦理道德相结合,儒家学术思想长期影响古代政治制度,也影响到半殖民半封建的民国政治制度。
??
第四,贵族特权和官僚政治伴随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始终,并一直延续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民国政治制度。
??
第五,在高度君主集权制度下,行政权力包揽一切,并且实行人治。
??
第六,政治制度公开承认不平等原则,肯定社会等级差别,承认特殊权利阶层,对不同的阶层采取不同的对待方法。
??
第七,中国一致是地域辽阔的多民族国家,不论是汉族还是其他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都曾经实行因俗而治的政治制度。
3. 唐代宰相制度的基本特征?
答:第一,群相制。
宰相是集体的而非个人。
第二,有共同的办公地点和集体议事会议称为政事堂。
第三,既有分工,又集体议政。
决策、审议、执行三大?系统有机结合,办事效率高,政策性失误相对较少,有利于唐代政局之相对稳定。
第四,科举进士逐渐成为宰相来源的主体。
唐代大兴科举,科举宰相日益增多并逐?步成为中枢系统的主体。
第五,使相制。
唐代后期,有一种特殊的宰相称为使相,多指节度使兼宰相。
这种使相实为优崇性职务,并不过问宰相政事,因此并非?实际上的宰相,至于以宰相衔兼地方节度使、盐铁使等的也可称为使相。
但这种宰相兼任外官的使相,回朝后一般还继续行使宰相权力,这与以外官兼宰相的?使相有所不同。
4. 简述国民党一党专制的发展阶段。
答:第一阶段,自国民党政府成立到抗日战争爆发,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发挥国民党的具体职能。
?
第二阶段,抗日战争时期,以国防最高委员会统一指挥党政军,并代行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委员会的职权,从而形成党政军一体化的集权制度。
?第三阶段,抗战胜利到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的溃败。
?
总之,在国民党一党专制下,国民党不仅以党治国,而且是以党员治国,全面控制政权,完全违背了孙中山的以党的主义治国,最后达到宪政国家的目的,更违反了中国人民长期以来追求政治民主化和国家现代化的发展潮流。
三、论述题
1、论述中国古代诉讼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1)自诉:分口头诉讼和书状诉讼。
在严格的程序下,必须有书状的形式。
?(2)举诉:是被害人以外的人向司法机关举告犯罪人,是有一定限制的。
?(3)官诉(公诉):官诉是以官府的名义起诉。
公诉是以国家的名义将刑事嫌犯提交法庭审判。
?
(4)自首:是犯罪人在罪行被发觉前主动向司法机关投案,坦白交代自己的犯罪事实和经过,表示愿意接受审判的行为。
?
(5)越诉和上诉。
越诉就是越级上诉,法律有严格限制。
上诉是指诉讼当事人依照审级的规定由下级审判机关申诉于上级审判机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