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集团公司防冲细则

集团公司防冲细则

煤业(集团)公司冲击地压综合防治实施细则(试行)第一章总则第1条为切实贯彻《矿山安全法》,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和坚持管理、装备、培训并重的原则,认真执行《煤矿安全规程》中有关防治冲击地压的各项规定,促进集团公司安全生产的健康发展,特制定《冲击地压综合防治实施细则》(以下简称《细则》)。

本《细则》适用于义马煤业(集团)公司所有生产和在建矿井。

冲击地压矿井的各级领导都必须把防治冲击地压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全体职工都必须严格执行本《细则》各项规定。

第2条冲击地压矿井必须按照安全培训、预测预报、防治措施、防治措施的效果检验、安全防护“五位一体”的措施进行综合防治。

安全培训是指加强管理、完善制度、健全机制、强化职工培训,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主动防治的意识;预测预报是对有冲击地压危险的区域进行监测和预报,为防治措施提供指导;防治措施包括主动防范和主动解危措施,一般指优化生产布局、减少应力集中、加强巷道支护等措施减少冲击地压的发生和采取卸压爆破、煤层注水、钻孔卸压等方法弱化冲击程度,形成防冲保护带;防治措施的效果检验是对防治措施的效果采用电磁辐射法和钻屑法等方法进行冲击危险性检验,各项指标均在临界值以下,才能正常生产;安全防护是指在采取防治措施后仍然不能完全杜绝冲击地压发生,为降低冲击地压发生时造成的人身伤害所采取的各项安全防护措施。

第3条冲击地压矿井必须成立专职防冲机构,明确矿井冲击地压管理负责人。

矿长对矿井冲击地压防治工作负全面责任,应定期检查、平衡防冲工作,解决防冲所需的“人、财、物”,保证防冲工作的实施;总工程师对防冲工作负技术责任,负责组织防治冲击地压措施的编制、审批、实施,并负责组织编制防冲工作的计划、方案;分管副矿长负责落实分管范围内的防冲工作。

防冲机构具体开展冲击地压的防治工作。

第4条开采冲击地压煤层必须编制防治冲击地压专门设计,专门设计应包括设计说明书和工程图;专门设计必须报集团公司审批并在工程开工前一个月完成。

设计说明书除一般采掘工程设计的内容外,应包括下列内容:地质条件——煤层的地质年代、赋存情况、地质分层及其冲击倾向和有关物理力学性质、顶底板的岩性和厚度、地质构造等;开采条件——开采方位、储量、开采程序、采煤方法和巷道布臵、上下煤层及本煤层相邻地区的开采情况(包括遗留煤柱、开采边界、工作面错距、开采时间等);冲击地压危险程度——根据本地区地质开采条件、过去发生冲击地压的情况、相邻地区及地质开采条件相似地区发生冲击地压的情况,评价本地区的冲击地压危险程度;专门设计的工程图应有:采掘工程图与地质构造图——应标明本区及相邻地区开采情况及地质构造等;上下煤层对照图——应标明上层、下层的开采情况、遗留煤柱的位臵与尺寸、上下煤层中遗留煤柱和开采边界对开采煤层的影响范围等;防治冲击地压专门措施的工程图——应标明预测预报、防治方法和生产技术性专门措施的实施地点、实施顺序与实施方法等;地质剖面和柱状图。

第5 条开采冲击地压煤层的专项措施由防冲部门制定,防治冲击地压的专项措施应包括:计划采取的冲击危险预测方法、冲击地压治理方法及相应的制度。

专项措施必须在开工前半个月完成。

第6条冲击地压煤层的掘进与回采工作面作业规程必须根据防冲专门设计和专项措施编制。

各单项工程的防冲措施应包括作业地区冲击危险程度的评价、地质构造说明与简明图表,上层采动边界位臵与影响范围图,掘进与回采方法及工艺,支护形式与加强支护的措施,爆破作业制度,防治冲击地压的措施以及发现严重冲击危险时的应急措施。

采掘工作面的爆破撤人距离和爆破后进入工作面的时间,必须在作业规程中明确规定。

作业规程必须在开工前7天完成审批、学习贯彻并进行考试。

单项工程措施必须在工程开工前3天完成。

第7条冲击地压矿井必须按要求编制冲击地压灾害应急救援预案,为冲击地压灾害发生后抢险救灾提供依据,使有关人员能够在第一时间内投入到抢险救灾工作中,保证灾害的影响范围及损失程度控制在最低。

防治冲击地压预案中必须明确规定发生冲击地压时的撤人路线。

防治冲击地压预案每年至少进行一次防冲演练,提高矿井应急救援能力,防范灾害发生和事故扩大。

第8条冲击地压矿井必须进行煤层及顶底板岩层冲击倾向性鉴定。

采深超过700米的矿井,每增加50米必须进行一次地应力测试,并在此基础上按照动力区划和综合指数法原则对开采地区进行弱冲击危险、中等冲击危险、强冲击危险进行冲击地压分级区划。

第9条冲击地压矿井必须根据本矿地质条件、采掘工作面条件、可能发生冲击地压灾害的类型、危害程度,建立矿井基本情况和冲击地压灾害数据库。

对已发生冲击地压情况按要求填写《冲击地压记录卡》(附表一)、《冲击地压统计表》(附表二),并按规定建立月报制度,报集团公司生产处、安监局和矿压研究所备案。

冲击地压记录应符合下列要求:1、每次发生冲击地压后,矿冲击地压防治专门机构必须指定专人进行现场调查,作好详细记录,收集资料,并填写冲击地压记录卡片。

记录卡片数据应准确,附图应清晰,并注明主要尺寸;2、抛出煤量在50t以上、震级在2级以上(或有人身伤害)的冲击地压,必须附有专题调查报告,分析冲击地压发生原因,总结经验教训;其他冲击(包括“煤炮”)必须详细记录发生的时间、地点及破坏情况;3、矿每年应对全年的冲击地压记录卡片进行系统分析总结,写出报告,与次年第一季内将填写好的冲击地压统计表及总结一并报集团公司。

第10条冲击地压矿井必须严格控制入井人数,各采掘工作面人员不得超过定岗定员人数。

严重冲击危险区采掘人员必须在采区大巷或无冲击危险地区交接班,严禁在工作面(包括上下巷和修巷点)现场交接班。

第11条冲击地压矿井必须建立健全冲击地压防治技术和管理体系,使冲击地压防治工作系统化、规范化。

第12条严重冲击地压矿井(跃进、千秋、常村矿)防冲费用应按吨煤8元提取,作为防冲专项资金,专款专用。

年底制定下一年度防冲设备、材料资金计划,报集团公司审批。

第二章开采第13条义马煤田采深超过500m的矿井必须进行危险等级评价并确定冲击危险等级。

第14条开采冲击地压煤层的煤矿必须有专人负责冲击地压预测预报和防治工作。

冲击地压煤层掘进工作面临近大型地质构造、采空区,通过其它应力集中区以及回收煤柱时必须制定专项防冲措施。

措施中,必须规定发生冲击地压时的撤人路线。

每次发生冲击地压后,必须组织人员到现场进行调查,记录发生前的征兆、发生经过、有关数据及破坏情况,并制定恢复工作的措施。

第15条开采冲击地压煤层要采用综合指数法,分级圈定煤层区域和块段的冲击地压等级,并标注在专用采掘工程图纸上, 进行重点治理。

每月由矿防治冲击地压领导小组根据工程计划具体划定冲击地压严重危险区域。

第16条开采冲击地压煤层时,冲击危险程度和采取措施后的实际效果,可采用钻粉率指标法、地音法、微震法、电磁辐射法等方法确定。

对有冲击地压危险的煤层,应根据预测预报等实际考察资料和积累的数据划分冲击地压危险程度等级并制定相应的综合防治措施。

第17条对冲击地压煤层,应根据顶板岩性掘进宽巷或沿采空区边缘掘进巷道。

厚煤层分层开采时,分层顺槽、开切眼及停采线应内错或铅垂布臵。

第18条开采强冲击地压煤层时,在采空区不得留有煤柱。

如果在采空区留有煤柱,必须将煤柱的位臵、尺寸以及影响范围标在采掘工程图上。

开拓巷道不得布臵在在严重冲击地压煤层中。

永久硐室不得布臵在冲击地压煤层中。

第19条开采煤层群时,应优先选择无冲击地压或弱冲击地压煤层作为保护层开采。

保护层有效范围的划定方法和保护层回采的超前距离,应根据对矿井实际考察的结果确定。

开采保护层后,在被保护层中确实受到保护的地区,可按无冲击地压煤层进行采掘工作。

在未受保护的地区,必须采取放顶卸压、煤层注水、打卸压钻孔、超前爆破松动煤体或其它防治措施。

第20条严重冲击地压厚煤层中的所有巷道应布臵在应力集中圈外;双巷掘进时,2条平行巷道之间的煤柱不得小于8m,联络巷道应于2条平行巷道垂直。

第21条开采冲击地压煤层时应采用跨落法控制顶板,采空区中所有支柱必须回净,严禁采空区悬顶和留尾巷。

第22条开采冲击地压煤层时在同一煤层的同一区段集中应力影响范围内,不得布臵2个工作面同时回采。

2个工作面相向掘进,在相距30m(综合机械化掘进50m)时必须停止其中一个掘进工作面以免引起严重冲击危险。

同一工作面双巷同时掘进,两掘进工作面的前后错距不得小于100m;停回采工作面附近应力集中区的老巷在使用前及停产3天以上的采煤工作面,恢复生产的前一班内,应鉴定冲击地压危险程度,并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

第23条开采冲击地压煤层要超前对煤体进行预注水(含水率增值要大于2%),弱化煤层冲击倾向性。

第24条开采冲击地压煤层回采面要超前60m加强支护,250m范围内(采煤面两端头50m范围内及上下出口)减少人员逗留和存放杂物、支护用品、设备等;工作面停采线以外、皮带机头部等高集中应力区可采用巷道垛式液压支架支护形式。

第25条合理安排接续,不得形成孤岛采煤。

在已形成的孤岛煤柱、高应力区内进行掘进和回采时,必须制定专门的防治冲击地压措施,并进行冲击危险性评价。

冲击地压危险区内掘进和回采时,必须在保护带内进行,保护带宽度不小于3.5倍的采高或巷道高度。

第26条冲击地压矿井要完善采掘工作面顶板和支护状态矿压观测系统,采用顶板动态法等监测手段确定采动应力集中区域,进一步提高冲击地压预测预报的能力。

第27条开采冲击地压煤层必须认真落实冲击地压防治“先治理后采掘,不治理、不解危、不落实防冲措施、不进行采掘活动”的“一先四不”方针。

冲击危险区域每个采掘工作面都必须实行“一设计、一评价、一措施”制度,才可进行采矿活动。

第三章预测预报第28条弱冲击地压矿井要求整个矿井至少有一台KBD5矿用本安型电磁辐射仪进行冲击地压危险性预测预报。

第29条中等冲击地压矿井要求每个采区至少有一台KBD5矿用本安型电磁辐射仪进行冲击地压危险性预测预报。

对电磁辐射监测到的异常区用钻屑法进行检验。

第30条强冲击地压矿井每个采掘工作面至少有一台KBD5矿用本安型电磁辐射仪进行冲击地压危险性预测预报。

并采取采用微震观测、电磁辐射、矿压观测、钻粉观测等方法对冲击地压危险性进行综合预测,建立冲击地压灾害监测与预警系统,提高预测预报的准确率。

第31条有冲击地压危险的采掘工作面,必须首先采用电磁辐射监测法进行冲击危险预报。

(1)监测时间:每天对采掘工作面上、下平巷及迎头监测一遍。

(2)测点布臵:掘进工作面:利用KBD-5型流动电磁辐射仪对掘进迎头及上、下帮进行流动电磁辐射监测,根据数据变化趋势进行冲击危险预测预报。

掘进工作面迎头布臵2个点,距上、下帮各0.5米;两帮每20米一个测点,测至巷道外口。

回采工作面:利用KBD-5型流动电磁辐射仪对工作面上、下平巷350米范围进行监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