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岭南建筑参考

岭南建筑参考

岭南建筑的文化特色,是建筑与岭南园林的有机结合,建筑有轻巧通透的体形,富有岭南传统文化的韵味。

广州地处亚热带地区,气候炎热多雨,常受台风吹袭。

因此传统的建筑在解决通风、隔热、防风、防雨、防潮等方面都极具特色。

以广州为代表的岭南建筑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明清时期的书院、祠堂建筑;第二阶段是清末民初的西关大屋、竹简屋和商业骑楼建筑;第三阶段是西洋建筑的传入,中外建筑师将中西建筑融合起来;第四阶段是新中国成立后,中西建筑技术融合,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使岭南建筑逐渐进入现代建筑的发展阶段,形成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岭南派建筑新风格。

广州是岭南建筑的代表城市,具有传统文化的韵味。

其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明清时期以书院及祠堂建筑为代表,清末民初以西关大屋、骑楼建筑为代表,民国时期的西洋式建筑,解放后中西交融的现代建筑。

城市建筑与岭南园林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古代宗教建筑广州历史上宗教建筑很多,寺院庙宇遍布全城。

佛教建筑有六榕寺、光孝寺、大佛寺等,道教建筑有五仙观、三元宫等,伊斯兰建筑有怀圣寺等,天主教建筑有耶稣圣心堂、露德圣母等,基督教建筑有东山堂、锡安堂等。

西关大屋西关大屋是豪门富商在广州“西关角”(今荔湾区)一带建的富有岭南特色的传统民居,俗称“古老大屋”。

其平面布局基本上是纵深方向发展,三间两廊,左右对称,中间为主要厅堂。

中轴线由前而后,依次为门廊、门厅、轿厅、正厅、头房、二厅、二房,每厅为一进,厅之间用小天井隔开,天井上加小屋盖,靠高侧窗(水窗)或天窗采光通风。

正间两旁主要有书房、偏厅、卧室和楼梯间等,最后是厨房。

门厅右边,一般设有庭院小局,与厅堂互相渗透,栽种花木,布置山石鱼池以供观赏。

庭院后部,为主人教子读书的书房。

大屋两侧各有一条青云巷。

两关大屋的门面装修,设矮脚吊扇门,趟拢,硬木大门等三重门,作通风和安全的保证。

门口两侧,多作高级过水磨清砖墙,显得高雅大方,是西关大屋特有的形式。

其室内装修、陈设相当讲究,名贵典雅的红木家具,精巧雅致的木雕花饰,富有地方特色的满洲窗和槛窗,装嵌着书画图案的彩色玻璃,处处都散发着浓郁的岭南韵味。

西关古老大屋现存数量已从清末民初鼎盛时期的800多间变成不到100间,其中较值得参观的有十三甫正街15号的大屋。

商业骑楼建筑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广州近代建筑的发展经历了西洋建筑的移入、传统建筑的复兴以及现代主义建筑的传入等若干阶段。

西洋建筑在广州便有了以下类型,如石室圣心大教堂一类的宗教建筑;如广州邮务管理局大楼、粤海关大楼、市府大楼、省财政厅大楼、省总工会大楼一类的公共建筑;如龙津西西关大屋区、竹筒屋以及东山花园洋房、小洋楼一类的住宅民居建筑;如中山纪念堂、海员亭一类的纪念性建筑;还有如爱群大厦、南方大厦、市银行大楼、省银行大楼、新亚大酒店以及遍布广州各主要商业街道(骑楼商业街)的商业骑楼建筑。

其实,商业骑楼建筑最早见于2000多年前的古希腊,后来才流行欧洲,近代才传至世界各地的。

皆因商业建筑中的“骑楼”部分是在楼房前半部跨人行道而建筑,在马路边相互联接而形成自由步行的长廊,长可达几百米乃至一两千米以上。

广州有“五月天,孩儿脸,说变就变”之说,因而“骑楼”正好适应这种气候特点,一时风靡整个广州城,而逐步地形成广州街景的主格局。

”“骑楼”建筑在上下九步行街、北京路商业步行街、第十甫路、中山路、解放路、人民南路、一德路等商业街道较为集中。

而西濠口一带的“骑楼”气魄最大:新亚酒店、南方大厦、爱群大厦等均为广州初期“骑楼”建筑中的佼佼者。

本世纪60年代以后,广州新建的商业街区已很少采用这种形式了。

洋楼:典雅的西式建筑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文化大量渗入繁华的广州,广州出现了将传统建筑形式和西方建筑形式相结合的民居,这就是东山和梅花村一带的花园式洋房。

广州的东山一带,20世纪初还属荒野之地,从1915年起,一些华侨开始在这里建置房产,民国时,军政官僚也在这里营建别墅。

东山新河浦一带的洋房多是仿西洋古典式建筑,只有少部分采用中西结合形式。

西洋房前后多有庭园,柱式门廊建筑,门上方设三角山墙式的屋顶,起雨罩作用,一堵围墙和铁闸将大屋与周围隔绝。

外部不但似欧洲的乡间别墅,连室内的装修也是欧式的,地面铺的是百多年前欧建筑物时兴的水泥花瓷砖,广州虽然属南方亚热带气候,房子仍然安装了欧式的壁橱。

这就是广州最早的洋房别墅。

一些华侨盖的花园洋房就稍有变化,粗看也是欧式别墅,仔细看则不然。

巴洛克式廊柱上支撑的是中国传统的青瓦屋顶,园中的喷水池里有一整块太湖石,石中恭敬供着一尊南海观音菩萨,意大利水泥地板上放着酸枝台椅,主人认为这样的中西式结合的洋房更舒服。

于是,相当多达官贵人和华侨很快就在这里盖了一大片洋房,东山新河浦不够地,就在梅花村盖。

二三十年代的广东军阀陈济棠在梅花村建了一公馆,建筑面积达两千平方米,有洋房四幢,内设有草地、假山、六角亭等,气派得很。

在市政建筑上,吸收了西方建筑的特点,在长堤和沙面建起一批样式典雅、美观的西洋式大型建筑。

位于长堤的广州邮电大楼,建于1896年。

这是一座西方古典柱式构造建筑,下层用粗壮的石柱状柱墩承重,第二层用爱奥尼柱廊,整个建筑显得稳重典雅。

邮电大楼旁边的广州海关,是一座罗马巴洛克式的大型建筑。

入口处是一突出的三角山墙,用两层高的爱奥尼双柱组成一排门廊。

主体建筑上有一葱顶式钟楼,原本古典庄重的建筑更增添了几分巍峨和壮观。

位于长堤的大新公司(现南方大厦)建于20世纪初,是广州最早的框架结构高层建筑,也是广州最大的百货公司,设计颇有特色,可以通过一条斜道把人力车一直拉到天台游乐场。

邮电大楼、海关大楼、大新公司三大建筑牌同一珠江长堤上,都是西方古典主义和新古典主义建筑,给传统的广州城市建筑带来面目一新的感观。

岭南建筑文化源远流长,仅岭南历史中心城市广州建城的历史便已有2200多年,作为中国历史悠久的古城之一,其建筑文化也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

时值由南方都市报承办的中外建筑文化论坛在广州隆重召开之际,记者日前采访了有关建筑学专家,就岭南建筑的历史脉络、岭南建筑的特点和今天应如何对岭南建筑的继承发展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著名建筑学者、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生导师邓其生教授认为,岭南建筑文化是中国建筑文化的一种特殊地区性建筑文化,自古以来就存在着,是由于地区的地理环境气候、历史人文哲理思想和民俗生产生活习惯等因素促成的,岭南建筑风格是在发展变化的,每一时代有每一时代的岭南建筑。

对于岭南建筑的历史地位,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分会会长杨鸿勋研究员给予高度的评价,他认为岭南建筑在中国传统建筑中独树一帜,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常务副院长赵红红教授指出,从发展历程上看,岭南建筑可上溯远古至先秦时期,秦汉、魏晋南朝、隋唐南汉、宋元、明清、晚清民国时期以及解放后的岭南建筑各具特色,亦各有其代表作。

其中影响力最大的有:唐朝“海上丝绸之路”时期以南海神庙为代表,明清时代以陈家祠、西关大屋为代表,鸦片战争以后以沙面、石室教堂等殖民地建筑为代表,清末到民国时期,高层的商业楼宇、钢桁材料的桥梁出现,显示建筑技术向近代化发展。

1922年,广州建成岭南第一座混凝土结构高层建筑大新公司,高12层50米,1937年建成岭南第一座钢框架高层建筑爱群大酒店,高15层64米多,都是当时称为南方建筑之冠的高层建筑。

1929-1936年,陈济棠主政广东时期进行旧城改造,广东建筑得到较快的发展,其中新河浦别墅群等就很有特点。

岭南文化熏陶出岭南建筑国家建设部专家委员会专家、广州政协副主席黎宝松认为,岭南建筑与岭南地区的历史沿革、人文传统、生活习俗、地理状况、气候特点等方面的因素密切相关,正是这些综合的历史因素造就了不同时期的岭南特色建筑。

赵红红教授指出,广州建筑特色的形成,可以从经济社会背景、气候特点等方面进行解读,广州作为岭南的中心城市,唐朝时起便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清代全国海禁时广州是唯一通商口岸,而五口通商之后又是五个对外开放城市之一,以广州文化为代表的岭南文化有着务实、重商、开放等特点,岭南建筑的基本特色是既保留古制,又融会中西;既有地域共性,又各呈异彩;同时由于气候湿热,岭南建筑一般都空间开敞,由于四季常绿,在园林营造方面也很有特色,岭南庭园代表作有清晖园、余荫山房、可园和梁园(十二石斋)等等。

对于岭南建筑文化的特点,邓其生教授作了一个比较系统的归纳,他认为主要有几方面的基本特点:(1)为适应气候建筑布局比较开畅明朗,通透玲珑,造型比较轻巧淡素。

(2)因岭南地处南大门离中原边远地域,建筑少受传统法制约束,比较求新自由,民俗味比较浓,善于吸取外来文化,“洋为中用”、“中西结合”,常开建筑独特风格之先河。

(3)受岭南先哲人文思想的影响,岭南建筑比较务实重利,因地制宜,宜时多变丰富多彩。

有海洋文化特色,也有崇山峻岭之文化特色。

继承传统不是“穿西装戴瓜皮帽”赵红红(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教授):我们今天讨论如何继承岭南建筑传统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就是沿用一些传统建筑的符号,比如在陈希同做北京市长时,曾强制北京的建筑都建一个符号性的“小亭子”,虽然有些跟建筑本身融合得很好,但大多都被认为是“穿西装戴瓜皮帽”,不伦不类。

在现在需求多元化和多种文化并存的今天,不应该强求一个城市以一种建筑符号风格来统一。

对传统岭南建筑文化的继承,更应该根据广州气候、环境特点,在通风、遮阳、生态等方面下功夫。

一些岭南建筑的消失令人遗憾黎宝松(国家建设部专家委员会专家、广州政协副主席):有一些传统岭南建筑的消失十分令人可惜,比如在我的少年时期(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广州,那时整个城市的建筑风貌保留挺好,当年东濠涌、新河浦、沙河涌等地,都是可在清澈河流之中抓鱼,两岸都是岭南特色民居,当时的水乡民居环境绝对不比周庄、同里差。

今天在进行城市开发建设时,应尽量保护好特色的传统的建筑。

新城区开发时,一定要注意做好规划,充分考虑到可持续发展,继承好岭南建筑注重生态的特点。

可资继承的建筑文化元素岭南建筑文化历史遗产丰厚,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岭南建筑也应该随时代而变化。

邓其生教授认为,对古代岭南民宅的态度,应尊重其原有的历史文化价值,分析批评地继承,重在于借鉴和启发。

现代人的生活变了,思想变了,一些地理环境也变了,居住形态、居住方式也必然会变。

邓其生指出,岭南居住文化的变化有:住宅的功能变得更为复杂多样,除了物质功能外,还有更重要的精神功能。

住宅变成一种享受。

住宅的文化内涵加深发展。

更强调人性化,要求实用舒适外,还要求健康、安全、环保,可持续发展,使住户在生理和心理都得到全面的发展。

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促进了住宅文化审美的变化,新结构、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促进了住宅文化艺术处理的灵活性,自动化、信息化、高科技……深刻地影响着传统住宅的发展,也更有利于新岭南住宅的创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