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环己烯催化环氧化反应的研究新进展

环己烯催化环氧化反应的研究新进展

万方数据万方数据万方数据万方数据万方数据环己烯催化环氧化反应的研究新进展作者:孙小玲, 陈萍作者单位:孙小玲(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上海,200235), 陈萍(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上海,200235;上海海洋大学食品学院,上海,201306)刊名:化学世界英文刊名:CHEMICAL WORLD年,卷(期):2009,50(10)引用次数:0次1.韩飞.精细石油化工[J],1998,5(1):1-4.2.张萍,杨梅,吕效平.分子催化[J],2007,21(1):48-53.3.Xian T Z,Hong B J,Jian C X,et al.Tetrahedron Lett[J],2007,48:2691-2695.4.Hideyuki K,Fumitaka N,Hiroshi K,et al.J Mol Catal A:Chem[J],2006,258:172-177.5.孙强,张天云,王丽等.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J],1995(1):79-81.6.杨国玉,朱海林,周文峰,等.化学研究与应用[J],2007,19(2):179-182.7.郭俊胜.精细化工中间体[J],2002,32(3):21-24.8.Mimoun H,Roch I S,Sajus L.Tetrahedron[J],1970,26:37-42.9.Sharpless K B,Townsend J M,Williams D R.J Am Chem Soc[J],1972,94:295-301.10.Yan S.Mater Lett[J],2007,61:1354-1357.11.Dimitris Z,Chrysoula V,Maria L,et al.J Mol Catal At Chem[J],2007,261:306-317.12.Mojtaba B,Reza L,Laleh T.J Mol Catal A:Chem[J],2006,260:163-169.13.叶敏.化工生产与技术[J],2007,14(4):27-30.14.盛卫坚,贾建洪,韩非.浙江工业大学学报[J],2006,34(4):387-388.15.Keigo K,Miyuki K,Noritaka M,et al.Chem Eur J[J],2007,13:639-648.16.Firasat H.Chem Eur J[J],2007,13:4733-4742.17.Thammanoon S,Yusuke Y,Susumu Y,et al.J Mol Catal A:Chem[J],2006,248:226-232.18.Noritaka M,Yoshinao N,Kazt/ya Y.J Mol Catal A:Chem[J],2006,251:286-290.19.Timofeeva,M N,Jhung S H,Hwang Y K,et al.Appl Catal A[J],2007,317:1-10.20.章亚东,蒋登高,高晓雷.精细化工[J],2002,19(5):291-294.21.Shahram T,Mohammad H H,Valiollah M,et al.Inorg Chem Comm[J],2006,(9):575-578.22.Elisabete D P C,Anthony J B.J Mol Catal A:Chem[J],2006,2491 123-128.23.Ulrich A,Fengwen F,Wilhelm H,et al.J Catal[J],2007,245:55-64.24.Susana M,Yurgenis H,Lindora D,et al.J Mol Catal At Chem[J],2006,252:226-234.1.期刊论文范谦.黎耀忠.程克梅.李贤均.Fan Qian.LI Yao-zhong.CHENG Ke-mei.LI Xian-jun组氨酸席夫碱锰配合物的合成及环己烯催化氧化-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38(2)合成了新型配体组氨酸水杨醛席夫碱Mn(Ⅱ)配合物(Sal-His-Mn),通过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原子吸收光谱、XPS等分析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以分子氧为氧源,研究了Sal-His-Mn对环己烯烯丙位氧化的催化性能,考察了温度、时间、溶剂、氧压力等因素对反应的影响.2.学位论文张宁精细化学品环已烯和苯酚的催化氧化新方法1999该文研究了催化选择性氧化精细化学品环已烯及苯酚的几种新方法.首次提出了改性负载型液-液双相催化概念,利用载体表面的-OH基团首先连上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再连上表面活性剂,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进行了表征.用表面测定仪对改性前后的载体的表面结构进行了研究,考察了改性对载体比表面积,比孔容及孔径分布的影响,对表面活性剂的选择和用量、催化剂水含量的控制方法、溶液中水含量对催化剂水含量的影响大小和影响方式(时间)等进行了研究,发现这种改性妥略微降低载体的比表面积和比孔容,但对孔发布影响不大.将改性负载型液-液双相催化剂用于环已烯的环氧化剂用于环已烯的环氧化反应, 考察了催化剂含水量、温度、溶剂、催化剂的活性组份含量等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研究了内、外扩散效应影响的大小及其消除方法,测定了催化剂活性组分的流失情况及其催化剂的稳定性.3.期刊论文赵干卿.邹连生.李兴光苯丙氨酸希夫碱过渡金属配合物催化环已烯氧化性能研究-平顶山师专学报2003,18(2)研究了苯丙氨酸水杨醛希夫碱配合物(Sal-Phe-M)对环已烯的催化氧化性能,详细探讨了苯丙氨酸水杨醛希夫碱钴配合物(Sal-Phe-Co)在不同反应条件下对环已烯的催化氧化性能,找到了钴配合物对环已烯的最佳催化氧化反应条件.4.会议论文蒋登高.杨国玉.朱海林环已烯氧化催化体系研究进展环己烯的氧化产物,如环氧环己烷、环己烯醇、环己烯酮等都是很重要的精细化工中间体,在众多的氧化剂中,分子氧由于经济易得且无污染而被誉为"绿色氧源".活化分子氧的催化体系按相态可分为均相和非均相两大类,可以看出以分子氧为氧源催化氧化环己烯,其关键在于寻求一种高效、易分离回收、可循环使用的催化剂体系.上述均相与非均相催化剂体系各有优缺点,但仿生酶催化剂因其高效,且易于调节金属离子周围的电子云密度,使活化氧进攻反应物的不同部位,从而得到不同的产品而引人瞩目.如何将高效的仿酶催化剂由均相变为非均相且活性不变是当务之急.另外,当目的产物为环氧环己烷时,目前的体系大都加有还原剂,寻求一种不加还原剂且非均相、活性高、选择性好的催化剂用于分子氧氧化环己烯将是众望所归.5.学位论文韩相恩高分子负载氮杂环金属配合物的合成与性能研究1998第二部分:高分子担载2,2'-联吡啶镍(Ⅱ)配合物的合成及其催化氧化性能研究.首次利用2,2'-联吡啶、邻菲罗啉、8-羟基喹啉修饰氮杂环高分子担载镍(Ⅱ)配合物,合成了四种小分子修饰的高分子镍(Ⅱ)混配配合物.实验表明这四种配合物对环烯有很好的催化活性和很高的选择性,其中PBPY-Ni-oxine对环已烯的催化氧化活性最高,氧化的主要产物为相应的环已烯酮和环已烯醇.讨论了反应条件对催化活性的影响.第三部分:高分子担载2,2'-联吡啶锰(Ⅱ)配合物的合成及其催化氧化性能研究.合成了三种高分子担载2,2'-联吡啶锰(Ⅱ)配合物.并采用FT-TR、XPS、ICP等表征了其结构,利用热重分析考查了高分子配合物的热稳定性.探讨了其对异丙苯的催化氧化性能.催化氧化的主要产物为α,α'-二甲基苯甲醇和α-甲基苯乙醛,这一点不同于其它文献报道的催化剂.讨论了反应条件对催化剂催化活性的影响.6.期刊论文范薇.杨航.FAN Wei.YANG Hang不同氧化剂催化氧化环己烯的反应研究-中州大学学报2008,25(4)通过对环己烯选择催化氧化反应不同氧源氧化剂的介绍,综述了环己烯催化氧化反应的特点,并分析了不同催化剂载体对环已烯催化氧化反应的影响.7.学位论文李冀闽多酸盐和纳米贵金属颗粒复合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催化性能研究2008具有高表面积的金属纳米颗粒,无论在气相还是液相中都可以用作活性很高的异相催化剂。

纳米晶态的金是一种很强的氧化还原催化剂,它可以在催化活化一氧化碳和氧气,使其在107K的低温下就生成二氧化碳。

而在另一方面,多金属氧酸盐化学作为一个古老的学科,目前已经发展为涉及有机化学、生物学、医药学、物理学和材料科学的交叉学科领域,而在催化领域的应用被认为是最重要、最有前景的。

因为他们具有多功能性和结构灵活性,他们可以作为Bronsted酸催化剂,氧化催化剂,或者双功能催化剂,在极性溶剂或异相体系中也可进行反应。

大多数高效能的多金属氧酸盐催化剂是应用在均相系统中,但是催化剂的回收再利用是一个问题。

在本文中,多金属氧酸盐阴离子被用来稳定金纳米簇形成复合物,从而制备了一系列的氧化还原催化剂。

利用4-N,N二甲胺基吡啶作配体,制备1:12型PW<,11>MO<,x>系列杂多酸盐与纳米金颗粒的复合催化剂,主要产物有Au-N-PW<,11>FeO<,x>、Au-N-PW<,11>CuO<,x>、Au-N-PW<,11>MnO<,x>、Au-N-PW<,11>Co<,x>。

制备了一系列同多酸盐与纳米金颗粒的复合催化剂,主要产物有Au-N-WO<,x>、Au-N-MoO<,x>、Au-N-VO<,x>。

对同多酸盐与纳米金颗粒的复合剂进行了更进一步处理,制备了一系列同多氧化物与纳米金颗粒的复合催化剂,主要产物有Au-WO<,x>、Au-MoO<,x>。

用XPS、IR和TEM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并将其应于环已烯催化氧化。

三种催化剂在反应中均显示出了很高的活性,对高价值产物的选择性在80%以上,去除掉起稳定作用的配体后的催化剂(Au-MoOx)显示出了更好的活性,但是在氧化产物的选择性控制上不及前两种。

8.期刊论文李翠林.杨志旺.雷自强担载树状高分子铜配合物催化氧化环己烯性能研究-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40(2)以氯球担载的树状高分子铜配合物作为分子氧氧化环已烯的催化剂,研究了其催化性能,探讨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催化剂用量、酸碱添加剂以及催化剂重复利用对反应的影响,找出了最佳反应条件.研究结果表明,该类催化剂均表现出较好的催化活性.9.期刊论文杨国玉.朱海林.周文峰.蒋登高.YANG Guo-yu.ZHU Hai-lin.ZHOU Wen-feng.JIANG Deng-gaoCoPc/Al2O3催化剂的制备、表征及其催化氧化性能-分子催化2007,21(5)用原位合成法,以酸性Al2O3为载体,酞菁类金属大环配合物为活性组分,合成出CoPc/Al2O3新型环氧化催化剂,红外、紫外-可见、热重分析及XPS证实能够利用该法在Al2O3上固载CoPc催化剂,且催化剂稳定性增加,不易流失.以分子氧为氧源,异丁醛为共还原剂考察CoPc/Al2O3催化剂对环己烯的催化环氧化活性及催化剂的重复使用情况.结果表明,与均相催化剂相比,固载后环已烯转化率增加了8%,环氧环己烷选择性增加了23%,催化剂重复使用4次后,活性仅降低4%.10.学位论文薛勇酞菁过渡金属络合物催化烯烃选择环氧化1995该文采用酞菁铁和酞菁钴为催化剂,对苯乙烯,环乙烯和3-(1,3一二氧戊环)-5(10),9(11)雌甾二烯-17α(1-丙炔)-17β-醇的环氧化反应进行了研究,完成了如下工作:1.合成了催化剂酞菁铁,酞菁钴和氧化剂亚碘酰苯,并对结构作了鉴定;2.用酞菁铁和酞菁钴做催化剂、亚碘酰苯做氧化剂,对苯乙烯和环已烯环氧化反应的条件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酞菁铁和酞菁钴对烯烃都有明显的催化作用,且酞菁铁的活性比酞菁钴大;3.实验证实了酞菁金属也能象卟啉铁一样催化氧化剂(PhIO)分解,且酞菁铁催化作用比酞菁钴的催化作用大.本文链接:/Periodical_hxsj200910016.aspx下载时间:2010年3月13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