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1蝙蝠与雷达

11蝙蝠与雷达

11、蝙蝠和雷达教材分析:《蝙蝠和雷达》是一篇科学小品文。

课文主要讲科学家通过反复实验,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原因,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的问题。

这是一篇很有意义的科普知识短文,叙述思路清晰,逻辑性强,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通过飞机夜行这种现象,提出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的问题,这是全文要说明的主要问题。

第二自然段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二部分:科学家做了三次试验,结果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第三部分: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受到启示,给飞机装上雷达,保证了飞机安全飞行。

这项研究告诉人们,研究生物可以对人类的创造发明有所启示。

教学目标: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漆黑、启示、敏锐、横七竖八”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蝙蝠夜间飞行的特点以及飞机夜航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的。

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热情。

3、借助蝙蝠与雷达之间的关系进行逻辑思维训练,进行说与读的训练。

教学重难点:重点:弄清科学家的试验过程,了解蝙蝠夜里是怎样飞行的;了解飞机夜航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的。

难点:了解蝙蝠与雷达之间的联系。

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新课【复习】:1、第九课《自然之道》给了我们什么启示?2、第十课《黄河是怎样变化的》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导入】:看来大自然确实给人类以很多的启示。

在自然界中有许多动物选择在白天外出活动,可也有的动物愿意在夜间活动,比如猫头鹰就是这样的。

还有一种动物。

1、出示蝙蝠图案,介绍相关资料2、出示雷达图片,介绍相关资料3、板书课题4、齐读课题,引导学生思考课题:蝙蝠是一种夜间飞行的哺乳动物,雷达却是一种现代化的推测装置,它们是不是同一类事物呢?(不是)课题用一个“和”字把蝙蝠和雷达两种不同的事物联系在一块儿了,为什么会联系在一块呢?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同学们,让我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来弄清楚这个问题。

二、学文探究:【初读】1、自由读课文,划分自然段,找出生字词,把字音读准确,把课文读通顺2、检查生字和词语清朗蝙蝠捕捉飞蛾避开敏锐铃铛揭开障碍物荧光屏A、比一比,再组成词语。

竖()即()得()起()坚()既()碍()超()塞()摹()辟()彰()赛()暮()避()障()B、给下列多音字注音屏幕()屏息凝视()荧屏()屏住呼吸()系列()系上()系统()直系()蒙骗()启蒙()蒙古()蒙头转向()边塞()木塞()堵塞()一时语塞()C、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不理解的词语质疑,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再读】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4、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可以用分部分读,把每部分意思连起来的方法说一说。

让学生摘录文中的重点句子。

(1)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

(2)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3)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

(4)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

(5)飞机在夜里飞行也十分安全。

”5、归纳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1)、把课文读通顺,对课文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

(2)、再一部分一部分认真地阅读,了解每一部分主要讲了什么。

(3)、然后把各个部分的主要意思连起来。

6、如果能再说得精练一些就更好了,指名说。

过渡语:既然科学家们都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那么说明蝙蝠一定有着高超的本领。

【精读】7、自读第3节,看看你能读懂什么?不理解的地方,请在书上做个标记。

(1)、学生自学。

(2)、检查:多媒体出示第3节。

A、交流你读懂了什么?(相机板书:灵巧)(飞行特点)B、你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根据学生回答圈出:还能、无论、即使也)(3)、这段话该如何把它读好呢?谁来试试,这样吧,我们先练练,待会儿我们来比赛。

学生练习———指名两人比赛———学生评议———认为自己读得好的同学站起来朗读(4)、同学们,读到这里,你还想知道什么?(怎样探路的)师述:对呀,这时,我们都会想:老师指末句,生齐读。

8、为了弄清这个问题,一百多年前,意大利科学家斯兰瑞尼已经做了很多试验,接下来,请同学们根据表格自学第4、5、6小节,同时用大圈圈出科学家研究的对象,用“———”划出试验方法,用“”划出试验结果,再想一想,这个试验证明了什么?(1)、学生分小组学习。

(2)、检查:假如你就是意大利的著名科学家,现在请你来介绍一下你的实验过程。

学生交流学习情况。

(多媒体出示):我是科学家————,我在第——次实验中是这样做的————。

(3)、小结:三次试验证明-------(多媒体出示,学生读)“蝙蝠探路的工具不是眼睛,而是嘴和耳朵。

”请大家把书上的这句话用双横线划出来,然后仔细地读读。

边读边想想你还想知道什么?(4)、学生自读后提问。

(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的?)三、总结谈话科学家针对蝙蝠高超的飞行本领,做了三次试验:第一次排除了视觉在夜间飞行中的作用,第二次试验证明蝙蝠靠耳朵探路,第三次试验证明蝙蝠靠嘴巴探路。

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那么“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的?”我们下节课再来探究。

四、作业。

1.写生字新词,用“反复、证明”造句。

2.熟读课文,并联系课文内容思考课后作业题。

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蝙蝠夜行探路靠的是嘴耳配合,那么蝙蝠到底口耳是怎样配合的呢?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课文。

二、讲读课文。

1、指名读第7自然段,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蝙蝠是怎样口耳配合起来夜行探路的。

(先同桌互相讨论,再举手回答问题。

)2、下面哪位同学可以用自己的话说说蝙蝠是怎样捕捉小飞虫的?或蝙蝠是怎样避开极细的电线的?(学生说时,老师出示多媒体给学生以直观形象。

)3、那么你从哪些词中可以看出科学家揭示出蝙蝠夜行的秘密是要付出艰苦的努力的?请同学们细细地体会“反复研究”一词。

(“反复研究”就是:一遍又一遍地研究。

)4、你们能想象出科学家是怎样一遍又一遍地反复研究的吗?(想像谈话)5、教师小结:任何一项科学成果,都是来之不易的,都是科学家们反复研究,经过无数次失败,无数次地总结经验教训。

无数次地再试验才得来的,只有不怕困难,勇于探索,敢于攀登的人才能够摘下科学王冠上的一颗颗闪闪发光的宝珠。

6、老师读第7自然段第一句: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

全体同学齐读后三句: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一种声音。

这种声音叫做超声波,人的耳朵是听不见的,蝙蝠的耳朵却能听见。

超声波像波浪一样向前推进,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

7、科学家反复研究,揭开了蝙蝠夜行探路的秘密。

科学家从这个秘密中得到了什么启示呢?(4人一组讨论,试着画出示意图。

指三或四个组的代表在黑板上板演并加以说明。

)8、引导学生根据示意图讲述蝙蝠是怎样探路的。

(板书:嘴耳朵超声波障碍物反射)9、小结:是啊,蝙蝠的眼睛虽然不行,但是它的嘴巴和耳朵却特别的敏锐。

我在一本书中看到:蝙蝠能在1秒钟内捕捉和分辨25组回声,而且它能把昆虫反射回来的信号与树木、房子等反射回来的信号准确地区分开来,分辨出是食物还是障碍物,多么神奇呀!10、让我们一起用佩服的语气再读第七自然段。

过渡:雷达究竟是怎样工作的?它与蝙蝠之间又有哪些相似之处呢?11、自学第8自然段(1)请同学们自己动手画出雷达的工作示意图,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结合课件,指名说说雷达的工作示意图(3)比较雷达的工作原理和蝙蝠探路的方法有什么相似之处?(4)现在我们知道了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也知道了雷达的工作原理,下面来做一个练习。

雷达的()相当于蝙蝠的()。

雷达的()相当于蝙蝠的()。

雷达的()相当于蝙蝠的()。

三、总结拓展提升给飞机装上雷达,飞机就能安全夜航了,而雷达的发明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所以我们的课题就叫:蝙蝠和雷达(齐读课题)像这种人们通过研究生物的结构、功能来创造发明东西,为人类造福,这门学科叫仿生学(板书出示:“仿生学”)人类仿生发明的东西很多很多,你能再举些例子来吗?当然,大自然中还有许多生物的秘密还未发现,许多地方值得人类利用它来创造发明,为子孙后代造福,这个重任我希望大家能挑起它,有信心吗?四、课外作业1、用自己的话复述科学家三次试验的经过。

2、完成练笔《蝙蝠的自述》,采用第一人称手法,以我是蝙蝠的口气介绍自己夜里飞行的秘密。

3、从网络和各类书报杂志中搜集整理仿生学知识,并整理成文,在读书交流会上和大家一起讨论交流!板书设计:嘴超声波蝙蝠障碍物天线无线电波雷达障碍物荧光屏反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