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报告面料参数测定及成分鉴别指导老师:丁雪梅副教授姓名:韩燕娜 2090990侯淑霞 2090999刘羽 2090991学院:服装艺术设计学院专业:服装设计与工程班级:服硕093班目录目录 (i)摘要:根据实验题目,确定实验方案,对已有面料进行相关参数的测定,并对实验对象进行面料成分的鉴别。
(1)关键词:织物、纱线、机织物、针织物、密度、实验结果、实验分析 (1)1.实验方案 (1)1.1. 实验前准备 (1)1.2. 实验目的 (1)1.3. 实验原理 (1)1.4. 实验参数 (1)1.5. 实验路线图 (2)2.面料参数 (2)2.1.织物的密度测定 (2)2.1.1.织物密度测定 (2)2.1.2.实验结果及结果分析 (4)2.2.织物内纱线细度测定 (5)2.2.1.纱线细度的测定 (6)2.2.2.实验结果及结果分析 (7)2.3.面料厚度测定 (8)2.3.1.厚度测定 (8)2.3.2.实验结果及结果分析 (9)2.4.织物组织的测定 (10)2.4.1.织物组织测定 (10)2.4.2.实验结果及结果分析 (10)2.4.织物单位面积克重测定 (13)2.5.1.单位面积克重测定 (13)2.5.2.实验结果及结果分析 (13)3.面料成分鉴别 (14)3.1实验方法 (14)3.2.实验结果记录 (16)3.2.1.燃烧法实验结果记录及结果分析 (16)3.2.2.溶剂法实验结果记录及结果分析 (17)3.3.面料成分鉴别结果分析 (19)小结: (20)参考文献 (20)摘要:根据实验题目,确定实验方案,对已有面料进行相关参数的测定,并对实验对象进行面料成分的鉴别。
关键词:织物、纱线、机织物、针织物、密度、实验结果、实验分析1.实验方案1.1. 实验前准备首先根据实验,确定大概实验方向,并对课题相关文献及资料进行查阅,了解实验的相关方法以及对相关实验方法进行比较,确定最适合我们目前实验条件的实验方法。
1.2. 实验目的通过设计的实验方法,测试出面料的成分构成及面料的主要参数。
对面料的成分及面料厚度、重量、织物组织等参数的测定方法有深入了解。
熟悉实验方案的设计思路及实验方法。
为今后的课题实验设计打下基础。
1.3. 实验原理对于面料的鉴别方法主要涉及到手感目测法、燃烧法、显微镜观察法、化学溶解法、药品着色法、系统分析鉴别法。
面料参数主要包括织物密度、织物内纱线细度、厚度、织物组织、单位面积重量。
根据实验室基本条件及实验材料最省原则,实验先进性面料参数的测定。
然后进行面料成分测定。
1.4. 实验参数对已有的10块面料进行相关参数的测定及成分的分析。
需要测定的面料参数有织物的厚度、密度、纱线的细度、组织结构、单位面积克重。
1.5. 实验路线图图1.实验技术路线图2.面料参数2.1.织物的密度测定织物密度是一项反映织物紧密程度的重要指标,它直接影响织物的服用性能。
对织物密度的测试,就是把握织物的结构性能。
织物经向或纬向密度是指沿织物经向或纬向单位长度内经纱或纬纱排列的根数。
以10cm内纱线根数表示。
织物密度用于比较纱线特(支)数相同的织物的紧密程度。
织物密度的大小,直接影响织物的手感、风格、厚度、强力、通透性、保暖性和耐磨性等。
2.1.1.织物密度测定(1)实验仪器:移动式织物密度镜(图2)(2)实验取样:试样平整无折痕、无明显纬斜,但应在经、纬向均不少于5个不同的部位进行测定,部位的选择应尽可能有代表性。
(3)实验方法和步骤:由于该10试样中,有8种机织物和2种针织物,故应分机织物和针织物两种测量方法(4)机织物密度测定图2 移动式织物密度镜直接计数,将密度镜平放在织物上,使刻度线沿经向或纬向,转动手柄计数,测量5cm 的数目。
测定时,密度镜应放在织物中部(距头、尾端不少于5cm),纬密在经向不同的5个位置检验,经密在全幅同一纬向不同的5个位置检验。
点数经纬纱根数,要精确到0.5根。
点数起点以在2根纱线空隙中间为佳。
如点到纱线中部止,则最后一根计0.5根,凡不足0.25根的不计。
(5)针织物密度测定当原料和纱线特数一定时,针织物的稀密程度可用密度来表示。
密度直接反应针织物内单位长度或单位面积内的线圈数,常用的有横向密度、纵向密度和总密度。
由于针织物在加工过程中容易产生变形,故在测量密度前,应先让针织物所产生的变形得到充分恢复,消除内应力,达到全松弛平衡状态,再进行测量。
横向密度是沿线圈横列方向以5cm内的线圈纵行数表示。
纵向密度是沿线圈纵行方向以5cm内的线圈横列数表示。
总密度是5cm×5cm内的线圈数,它等于横密与纵密的乘积。
将密度镜平放在织物上,使刻度线沿线圈横列方向或线圈纵行方向,转动手柄计数,测量5cm的数目。
测定时,密度镜应放在织物中部(距横向头、尾端不少于5cm),横向密度在同一纵向不同的5个位置检验,纵向密度在同一横向不同的5个位置检验。
每处测定距离10cm。
点数横纵向线圈数,要精确到0.5根。
点数起点以在2根线圈空隙中间为佳。
如点到线圈中部止,则最后一根计0.5根,凡不足0.25根的不计。
2.1.2.实验结果及结果分析(1)经向密度结果及结果分析表1.经向密度表结果分析:根据密度数据得出,6号面料的密度最大,1号面料次之,4号、2号5号面料的比较小,3号、7号、8号面料的更次之,9号、10号面料的密度最小。
根据方差数据得出,2号、3号、7号、8号面料的经向密度分布比较均匀,4号、9号面料次之,6号、10号面料较不均匀,1号面料的经向密度最不均匀。
(2)纬向密度结果及结果分析表2.纬向密度表结果分析:根据实验数据得出,2号面料的纬向密度最大,6号、5号次之,其次是4号、8号、1号面料,10号、9号、7号面料的纬向密度相对较小,3号面料的纬向密度最小。
根据方差数据得出,9号、4号面料纬向密度均匀度最好,5号、10号面料次之,其次是7号、3号面料,1号、2号面料的纬向密度较不均匀,6号面料的纬向密度最不均匀。
2.2.织物内纱线细度测定细度是纱线最重要的指标。
纱线的细度不同,纺纱时所选用的原料、风格不同,纱线的用途及纺织品的物理机械性能、手感、风格等也就不同。
纱线的细度有两种表示方法,即直接指标和间接指标。
纱线细度的主要直径指标是直径。
纱线的直径是设计织物的重要依据。
在机织和针织工艺参数的选择中,都离不开纱线的直径。
在实际生产中,有时为了得知纱线的直径,则需根据纱线细度的间接指标进行换算。
纱线直径离散系数能直观地表明纱线粗细的变异情况,与织物外观质量有密切关系。
2.2.1.纱线细度的测定(1)实验设备:实验仪器为备有目镜和物镜测微尺的10×10倍的生物显微镜(图3)、JN—A型精密扭力天平(称量50毫克,分度值0.1毫克)、载玻片、胶带纸等物品。
(2)实验取样:未知成分的10种面料(3)实验条件:实验前将试样在上述标准大气条件下放置24h。
本实验采用快速实验,故选择普通大气条件下进行,实验地点的温湿度稳定。
图3 生物显微镜(4)实验方法和步骤:1.样片制备:在均匀一致的张力下,将纱线平行地缠绕在载玻片上,使纱线间距约1mm,并用胶带纸吧纱线的头尾粘在载玻片的边缘。
2.在10×10倍显微镜的目镜和载物台上分别放置目镜测微尺和物镜测微尺,并按显微镜操作步骤调清视野,然后确定目镜测微尺刻度每一格所代表的实际微米数(经测量计算为0.01mm),而后取下物镜测微尺。
3.将样片装到载物台上,移动样片,测量纱线实体的直径(不包括毛羽)在目镜测微尺上的刻度数,并作记录,每次观察纱线头尾的直径,每个试样测5次。
4.重复以上操作步骤,依次对试样1、2、3、4、5、6、7的纬纱和试样8进行测试。
5.由于试样7、9和试样10纱线蓬松的特点,故采用线密度作为衡量细度的指标:用丁字尺量取50cm长的纱线,在扭力天平上称重。
每种试样的经纬各测5次,将数据记录在表4中。
实验结果和实验分析:将观察到的的数据填入下表3中,通过下面计算公式求得纱线的直径(其中K=0.01mm)。
具体实验结果计算如下:纱线直径的平均值平均值=∑X/n=(∑N)K/n式中 X——纱线直径,mm;n——测量次数;N——纱线在目镜测微尺上的刻度数;K——目镜测微尺每小格的大小,mm。
2.2.2.实验结果及结果分析表3 纱线直径表4 纱线直径用SPSS 对测试数据进行分析,观察纱线直径及线密度的分布均匀程度。
方差结果如表5所示。
表5 方差结果分析表通过方差数值可以看出试样1、2、3、4、5、6、7的纬纱和试样8的直径分布不均匀,其中试样5纬纱分布差异较大,为膨体纱。
试样7的经纱、试样9和10的线密度较均匀。
2.3.面料厚度测定 2.3.1.厚度测定(1)实验设备:YG (B )141D 数字式织物厚度仪(图4)(2)实验取样:试验前,试样应在松弛状态下,在标准大气中调湿平衡16h 上,合成纤维样品至少平衡2h 。
试样准备:试样取样时,测定部位离布边的距离应大于150mm,并按阶梯形均匀排布,各测定点都不在相同的纵向和横向位置上,且应避开影响试验结果的疵点和折皱。
(3)实验方法与步骤:1.打开机后的电源开关,“电源”指示灯亮。
换好合适的压脚(逆时针方向旋下调换),本实验选压脚面积2000mm2。
2.选择合适的加压砝码本,本实验加压砝码200CN。
3.设定加压时间:本实验加压时间10s。
图4 数字式织物厚度仪4.设定实验方式:本实验为单次。
5.调零位:不放试样,按“启动”钮,让压脚下降至试样台,待读书指示灯亮后,按一下“零位”按钮,仪器自动复位。
6.将试样平整地放置在试样台上,按“启动”按钮,读数指示灯亮时读取厚度值。
7.重复以上6和7程序,将试样按编号顺序测量,每个试样测5次,要求不同经向不同纬向。
2.3.2.实验结果及结果分析表6 织物厚度结果分析:通过实验数据得出,1号、6号、8号面料的厚度较小,5号、3号、7号次之,其次是10号面料,2号面料,9号面料的厚度最大。
通过织物厚度方差数据得出,10块试样的厚度均匀度都比较好。
2.4.织物组织的测定织物中纱线的交织规律,是织物设计的重要内容。
织物采用不同的加工方式和不同的织物组织,会产生不同的外观征及内在特征。
机织物:原组织:平纹组织;斜纹组织;缎纹组织变化组织:平纹变化组织;斜纹变化组织;缎纹变化组织;联合组织:条格组织;绉组织;透孔组织;蜂巢组织;网目组织;凸条组织;复杂组织:二重组织、双层组织、起毛组织、毛巾组织、纱罗组织、大提花组织等。
针织物:基本组织:纬平针组织、罗纹组织、双反面组织、经平组织、经缎组织、编链组织变化组织:双罗纹组织、经绒组织该织物组织分析实验只对机织物进行分析2.4.1.织物组织测定该织物组织分析实验只对机织物进行分析(1)实验设备:照布镜、大头针(2)实验取样:该织物组织简单15cm×15cm(3)实验方法与步骤:该实验只针对机织物,即1至8号织物进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