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海绵城市国内外案例(1)

海绵城市国内外案例(1)


雨水规划
由于当地地下水位较高,kronsberg城区是汉诺威重要的地下水储存 地,这也是汉诺威政府一直迟迟没有在kronsberg城区进行建设的原因之 一。该项目提出了“近自然的水管理”概念和方法,目标是通过一些接 近自然的排水方式尽可能的将雨水就地滞留并下渗,最大可能的减少流 失量,让城区的雨水流失量和地下水保持在未开发前的状态。 整个雨水规划中的几个大型雨水滞留区都很好的结合地形设计,由于 地势东高西低,在场地的西边缘最低洼处,规划了一个可作为公园绿地 使用的大型滞水区域,下暴雨时可滞留大量雨水从而起到防洪作用,平 时是可进入的休闲绿地。雨水顺应东高西低的地势沿地表可形成溪流景 观。
可持续城市排水: 可持续城市排水将雨水从 建筑屋顶导流至港口,通 过一系列管道、渠道和小 溪,还可以灌溉种植。浮 动的海港边缘芦苇在水进 入港口之前过滤雨水和地 表水。芦苇也创造了宝贵 的栖息地,并提供一个有 吸引力的水边设置。其他 栖息地包括面对中央广场 的绿墙。
金华燕尾洲公园位于浙江省金华市金华江、义乌江与武义江 三江交汇处。其灵动的流线设计语言,将场地上的原有流线型 建筑、季节性的水流和川流不息的人流有机地编织在一起,解 决了瞬时人流和日常休闲空间的使用矛盾,创造了富有弹性的 体验空间和社会交往空间,实现了景观的社会弹性。
雨水滞流区域
雨水滞流区域
桥园位于天津市河东区,河东区是天津的中心城区之一,也 是天津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占地40平方公里,人口63万。公园场 地南临盘山道,东以天山路为界,西北朝向卫国道立交桥呈扇形 展开,占地22公顷。东南两侧为城市干道,是公园与城市的活跃 交界面,周边社区人口近30万。原为打靶场,北侧尚有一土堤; 场地低洼,有鱼塘若干;地面建筑物已被拆除,残留杨、柳树若 干。
景观桥效果图
梯 田 防 汛 堤 效 果 图
设计方案尽可能保留原有的植被和环境,采取一系列生态修复 措施,完善和丰富场地中的食物链,从而促进湿地内生物多样性 的提高,使其形成健康的、能够自我维持的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
在城市核心留出一块控制游人进入的湿地保护区,是需要极大 智慧和魄力的。设计团队列举了国内类似自然条件湿地过度开发反 成败笔的案例。 白鹭翩翩起舞,是在燕尾洲湿地经常可见的和谐一幕。与自然 生态相和谐的鸟类栖息地,是俞孔坚为燕尾洲洲头湿地设计的理想 愿景。 俞孔坚曾说,中国景观设计师的祖师爷是大禹,可见成功的景 观设计往往在处理洪水等生态安全问题上具有独特的智慧。根据设 计构思,采用梯田层层退台的形式,把燕尾洲原有的硬质驳岸改造 为具有不同安全级别的可淹没的防汛堤,并在台地上种植多年生、 耐冲刷的乡土植被,使都市人能在喧嚣的生活中获得回归田园的独 特体验。
燕尾洲湿地景观效果图
景观桥的设计创意取材于“板凳龙”
翻开金华 城区地图, 多湖片区及 其西北角的 燕尾洲,就 像燕尾嵌入 三江汇流核 心地带,与 江北、江南 形成三足鼎 立之势。
从“六水之腰”的兰溪,到“江南邹鲁”的金华,自 古有发达的航运水系支撑,八婺大地的繁荣兴盛都与水脉 息息相关。燕尾洲地处三江交汇之处,既是八婺经济交流 的亲历者,也是八婺文化的见证者。 “不出城廊而有山水之怡,身居闹市而有林泉之致。”江 北江南城市发展早已天翻地覆,不经意间,燕尾洲已成为 金华最富有诗意的都市“留白”。 有人说,从空中俯瞰,燕尾洲和五百滩就像是镶嵌在 金华三江六岸一个大大的惊叹号!
与总体架构师 Cullinan工作室密切合 作,Grant联合公司将废 弃的6.6公顷前码头污染 场地和煤气厂改造成充 满活力的新街景、海滨 散步区、公共开放空间 和可持续城市排水系统。
Grant联合公司的公共领域景观设计是基于强大的可持续叙述 性,接近海滨位置。其亮点包括:一个充满活力的空间、路线和 公共广场: 创建一系列的空间和路线可以为浮动港提供更广泛 的公共领域,包括新的公共广场、林荫大道、harbourside新港 口进口。滨水区的视野和通道极其开放,尤其是大教堂和先前难 以接近的港口,加强了此地的视觉联系,让海滨回归城市。
该地区一度有着湿地、盐沼景观,但因城市发展和基础设 施建设而消失殆尽。虽然这种盐碱土壤不适宜树木生长,但地 被和湿生植物却在这片水位与pH值变化不定的水域里繁茂丛生。 适应性植物群落灵巧地装点着这块区域的景观,这种简单淳朴 的、名为“适应的调色板”的设计方案旨在利用自然、利用开 挖的21个大小深浅不一的坑洞——直径幅度从10~40米,凿挖 深度从0.5~2米——解决场地垃圾问题。 由于雨季和地下水位浅的原因,这些坑洞或成为了水塘, 或成为了湿地,或成为了季节性水池,或保持原状成为一些无 水的坑穴。经过雨水的冲刷过滤,那些无水坑穴内的土壤由此 得到改善,在汇集雨水径流的深坑中营养逐步沉积。
自然凌乱的野趣
桥园公园仅用两年就实现了其设计目标。水池内蓄存的雨水为多种多样 的水敏感植物群落提供了演替条件。植被的季节性变化与野趣的本土景观美 感结合在了一起,每天吸引着数以千计的游客前来观赏。公园开放的第一个 月(2008年10~11月)内,约有20万人入园游览。这座仅在一年内就将原有 景观进行更新的公园成为了既广受社会大众欢迎,又无需大量管理成本的成 功范例。 这一在生态系统服务中扮演着生态基础设施角色的公园以持续进化过程 的视角向人们展示了一种新的景观美学——没有规整的形式,没有刻意的种 植,洋溢着自然凌乱的野趣,使植物在景观中能够充分体现其自身特有的美 丽。这个以生态功能为主导的“适应的调色板”已成为了天津人心目中一块 珍贵的非凡之地。
布里斯托尔是一 个位于城市边缘浮动 港的价值1.2亿英镑 的多功能区域,对布 里斯托尔的历史滨水 区的核心进行重建。 可持续景观设计在总 体方案中发挥了关键 作用。
布里斯托尔公共区域景观设计的最后阶段由英国景观建筑 师Grant联合公司完成。布里斯托尔已经获得了好几个奖项, 包括星期日泰晤士报英国家庭奖,表彰其综合用途开发(2012) 和建筑黄金标准(2008)。再建项目完成之际,布里斯托尔庆祝 自己在2015年成为欧洲绿色之都——授予优秀的致力于可持续 发展、创造力、文化和创新的城市。
金华板凳龙的人行景观桥将“龙舞”两江一洲,成为三江 六岸最大的城市景观亮点奉献这一独特创意的是北大城市与区 域规划教授、著名景观设计大师俞孔坚。
燕尾洲地块位于东市街以西,总占地面积约75公顷。燕尾洲是金华城 市中心的“一滩一洲”之一,围绕中国婺剧院建设的燕尾洲公园,是启 动多湖区块的先导核心工程,重要性不言而喻。 俞孔坚倡导人与自然相和谐,尤其注重功能设施的景观性。由他创 意的人行景观桥连接江北江南及燕尾洲,时分时合、时而盘亘于两江之 上,时而回旋在湿地林中,兼具通行、观景和美化城市景观等多种功能, 一桥架“活”了整个燕尾洲。再比如建立燕尾洲头湿地保育区,引入梯 田式防汛堤等,都让人耳目一新。
坡地雨水绿道
坡 地 雨 水 绿 道 溢 水 闸
停 车 场 和 屋 顶 雨 水 汇 入 雨 水 渗 滤 沟
屋 顶 雨 水 汇 入 绿 地
广 场 雨 水 汇 入 绿 地 , 减 弱 水 流 的 冲 刷
在私人户外空间内,业主可以根据法律和合同要求,在技术 条件允许情况下做任何形式和尺寸的雨水渗透和滞留设计。 在系统的生态设计中,虽然进行了大面积的施工,康斯伯格 地区的自然水位仍得到保持,整个区域的降水几乎完全不流失, 极其接近1994年未开发时自然状态下的情况:14mm/a。和普通 居民区雨水165mm/a的流失量相比,康斯伯格城区的流失量仅为 19mm/a。
Kronsberg城区位于汉诺威市东南,2000年德国 世界博览会在汉诺威召开,Kronsberg城区规划项 目作为世博会生态设计展览部分开始启动。该项目 由汉诺威世博会组委会、德国环境基金会和欧盟共 同参与。规划总面积150公顷。
Kronsberg城区从规划到施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始终将可持续发展 与生态化设计列在第一位。在能源,水处理,垃圾以 及土地规划各个方面和专业部门共同合作。城区贯彻 了节约能源,“近自然”的雨水规划,注重环境保护 等理念,在雨水规划、新能源利用、生态建筑、土壤 利用、生态恢复等方面作了全面、科学的规划设计。
大 型 滞 水 区 域
城区雨水利用系统由“雨水渗滤沟”、“坡地雨水绿道”、“雨水滞留 区域”“蓄水湖”和“输水沟”五个部分组成。在这个系统中,雨水流入沿 路设置雨水渗滤沟,滞留在沟中并慢慢透过沟底的滤水层净化后下渗,当遇 到暴雨的时溢出的雨水再通过管道运到较大的雨水滞留区域中,保持在那里 慢慢渗透和蒸发。
都市人在钢筋水泥的丛林中逐渐忘却了田园之美, 而在 生硬的水泥防洪堤的传统观念支配,堤坝难以成为城市公园景 观的一部分。这一设计理念正是希望破除这种落后的意识,唤 回人们内心的田园情怀。
马恩河畔莱佩尔勒市重新思考 了与河流的联系,把它看成是一个 主要的环境、社会、城市和政治问 题。该项目的目标在于让人们重新 记起河岸,让其他种类的动植物回 归马恩河岸,焕发河岸的活力,弱 化水与城市的界限。混凝土防护转 变成植物防御,抵御洪水泛滥,扩 大环境功能。河岸一旦被改造成景 观人们就会被水景吸引,开始改变 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与城市的联系。
The sponge City
1.布里斯托尔海滨可持续的公共空间景观设计 2.金华燕尾洲公园 3.法国马恩河畔莱佩尔勒Perreux河岸景观设计 4.汉诺威康斯伯格生态社区 5.天津桥园公园 6.其他例子 7.土人设计——北京土人景观与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
欧洲绿都——布里斯托尔海滨可持续的公共景观空间,其亮 点包括:一个充满活力的空间、路线和公共广场: 创建一系列 的空间和路线可以为浮动港提供更广泛的公共领域,包括新的公 共广场、林荫大道、harbourside新港口进口。滨水区的视野和 通道极其开放,尤其是教堂和先前难以接近的港口,让海滨回归 城市。
设计的总体目标是为整座城市和周边市民创造一个有多种 自然服务机能的公园绿地,包括:雨水收集利用、净化;在自 然过程中改善盐碱土质;重塑乡土植被风貌,实现低成本管理; 发挥乡土植物、自然系统、雨洪系统、土壤改良及景观可持续 性的科普教育功能;为游人提供美的享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