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卫生事业管理学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卫生事业管理学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550万医药费事件
74岁的翁文辉生前是哈尔滨市一所中学离休教师。 一年前他被诊断患上了恶性淋巴瘤。因为化疗引起 多脏器功能衰竭,2005年6月1日,他被送进了哈尔 滨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心外科重症监护室。在 医 院 住 院 的 67 天 时 间 里 , 账 单 显 示 他 的 住 院 费 用 139.7万元,平均每天2万多元。而病人家属又在医 生建议下,自己花钱买了400多万元的药品交给医 院,作为抢救急用,合计耗资达550万元。2005年 8月6日,老人因抢救无效在医院病逝。
三是财政对医药卫生经费投入大幅增长,基层医疗 机构的经费保障和服务条件明显改善,服务能力和 水平有所提高;
四是公共卫生服务范围不断扩大,可及性不断提高 ,服务条件明显改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重 大传染病的能力明显增强。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足
一是公立医院改革进展缓慢,符合公立性质和职 能要求的运行机制和绩效考核评价机制还没有建 立起来,医院的人员工资和运行经费仍主要依靠 服务收费解决,医患之间仍存在利益冲突;
不成功的根本原因是商业化、市场化违背了 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规律;
一石激起千层浪,由此引起医改讨论热潮。
2、医改的大方向是正确的
哈尔滨医科大学杜乐勋教授 现在的医疗卫生问题不是“医改失灵”,而
是“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 政府职能缺位、越位、不到位,表现为投入
不足,监管不到位; “中国医疗卫生发展报告”课题组发布的《
2007年初,医改协调小组委托六家研究机构 对医改进行独立、平行研究,并提出建议。
2008年10月,《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 革的意见》开始在网络征求意见。
2009年4月,新华社正式发布新医改方案。
新医改的基本框架
总目标的解读:两个要点
医疗卫生的公平性:人人享有
对初级医疗卫生的强调和重视 对农村医疗卫生的强调和重视 对政府作用的强调和重视
2018年医改工作重点
一是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动分级诊疗取得更大进 展,巩固破除“以药补医”改革成果,进一步健全医保体系 ,深化药品供应保障制度改革,建立健全综合监管制度。
二是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质量。把更多的人才技术 、财力物力、优惠政策向基层倾斜,做好做实家庭医生签约 服务。
医疗卫生绿皮书》。
杜乐勋分析看病贵的原因
有病不敢就医——费用贵 医院建筑气派——占用医疗费用主要部分 医生变商人——开药提成、大处方 高端设备抢手——检查费用高昂
3、“政府失职”和“市场失灵”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李玲教授
认为80年代以后,政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对医疗卫生重视程度 下降,投入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下降,国 家对医院投入减少,只给医院自主经营政策 ,医院也对科室实行包干,造成医院和医生 追求商业利益,开大处方创收,造成资源的 巨大浪费。
例居于人口大国中间水平 看病难原因:医疗服务价格,医务人员收入
,医疗人才
新医改的亮点和突破点
在历史上有开创性 在国际上有进步性
■从历史上看,这是我国第一 次明确在制度上保障人民健康, 从“基本制度”的高度规划医疗 卫生事业。
■从国际上看,我国的“基本 医疗卫生制度”既借鉴又超越了 许多国家的经验,实现了跨越式 发展。
新时期中国医疗卫生体制及其改革
一、新医改的缘起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大背景 导火索——基本不成功论
二、新医改方案
医疗卫生大背景
到21世纪初,医疗卫生确实存在不少问题, 引起社会普遍不满,人们原来越关注疾病和 健康问题;
非典、禽流感等公共卫生事件,引起行业内 外的广泛研究、调查和反思;
“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严重。 哈尔滨天价大药方事件曝光,引起社会关注
三是预防控制重大疾病。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扎实 做好重大传染病和慢性病防治工作。
四是持续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安全水平。启动实施新一轮改善 医疗服务3年行动计划,严格落实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
二、改革开放时期(1979-2000)
医疗卫生体制的特点
3. 政府监督力度消弱 1992年,《关于深化卫生改 中央政府将协调管革件理的的职几单能点位更意办多见 成地经》交济:实支给体持了或有地实条 方政府,而地方政行府企又业扩化大管了理医,疗做到机自构主的经 经营自主权; 营、自负盈亏。 医疗机构在微观上基本实行企业化管理 商业化、市场化倾向日益严重
4、医改成就不应抹杀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蔡江南教授
1978-2005年间,卫生人员数和医生数增长 了75%和88%,卫生机构总数增长了75%, 人均卫生资源显著增长;
改革中,政府在财政支持上大步撤退,医疗 卫生机构走向市场,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自 己养活自己。预算支出只占总收入的10%, 90 %创收。
导火索——“基本不成功论”
2005年6月6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葛延 风发表初步研究成果,“中国医疗改革基本 不成功” 。
一份报告一句话助推了一场大辩论,使得中 国医疗卫生界炸开了锅,推动了医改进程。
新医改方案产生过程(2006-2009)
2006年9月,成立了由11个有关部委组成的 医改协调小组,国家发改委主任和卫生部部 长任组长。
二、改革开放时期(1979-2000)
医疗卫生体制的特点
4. 农村合作医疗解体与恢复 1985年,90.5%,1989年4.8%; 自费医疗再次成为农村主导地位的医疗形 式; 90年代开始重建,不成功; 1997年《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决定》, 强调其作用。
二、改革开放时期(1979-2000)
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主要内容
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历史进程 新时期中国医疗卫生体制及其改革 新医改进展情况
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历史进程
一、传统医疗卫生体制阶段 (1949-1978)
二、改革开放时期 (1979-2000)
一、传统医疗卫生体制阶段 (1949-1978)
这一阶段的医疗卫生体制是与计划经济紧 密相连的,具有明显的计划经济特色。
三、 9月30日前,全面推开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所有 公立医院全部取消药品加成
四、试点城市公立医院药占比总体下降到30%左右;实 行按病种收付费的病种不少于100个。
五、拓展深化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面实行以按 病种付费为主,按人头付费、按床日付费等复合型付 费方式。
六、扩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示范
五是药品生产和购销秩序仍比较混乱,药价虚高、 商业贿赂和药品回扣等问题仍比较突出;
六是社会办医仍存在不少障碍,多渠道办医的格局 尚未形成。
《关于全面推开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工作的通知》
一、 2017年全国公立医院医疗费用平均增长幅度控制 在10%以下
二、 7月31日前,所有地市出台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 革实施方案
新医改的亮点和突破点
在历史上有开创性 在国际上有进步性 在理念上有先进性 在框架上有整体性 在保障模式上有特殊性 在视野上有前瞻性
新医改的亮点和突破点
• 2. “一个目标、四梁八柱”,强调改革方案 的统筹兼顾、综合配套
• 3.三年内新增投入8500亿元, 强化政府责任,加大政府投入
新医改的亮点和突破点
5、医疗卫生改革出现了市场化倾向和公益性
质淡化问题——卫生部
中国医疗机构由各级政府、有关部门、行业 、企业分别举办,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合 理,卫生全行业和属地化管理难于落实;
政府卫生投入严重不足,医疗机构主要依靠 以药补医和医疗服务收费维持运行,直接导 致医疗机构营利动机和行为严重;
卫生资源结构和布局不合理。
新医改的亮点和突破点
在历史上有开创性 在国际上有进步性 在理念上有先进性 在框架上有整体性
■从理念上看,“基本医疗卫 生制度”的提出,体现了我们对 科学发展观和医疗卫生自身规律 的认识有了重大进步。
■从制度框架上看,“基本医 疗卫生制度”比过去更加强调综 合性和统筹兼顾,避免了“头疼 医头、脚疼医脚”。
医疗卫生体制的特点
5. 医疗卫生效益较差 国家投入连年增加,但国民健康指标却在 下降 资料:卫生绩效排名; 1978-2001年,平均预期寿命仅 增加3岁。
二、改革开放时期(1979-2000)
医疗卫生体制的特点
6. 缺乏公平性,社会矛盾加剧 由于医疗机构追求经济利益 ,“看病贵、看病难”的 问题非常突出。
二、改革开放时期(1979-2000)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评价
数据描述:
50%——应就诊而未就诊 30%——应住院而未住院 12-37%——大处方浪费卫生费用 80.2%——医院使用抗生素(2000年调查) 22.5%——2000年农村卫生费用
二、改革开放时期(1979-2000)
几种评价观点
二是医疗资源配置仍不够合理,优质资源仍集中 在大城市和大医院,基层医疗机构高素质人才少 、服务能力差的状况还没有明显改变;
三是合理的分诊制度还没有建立,群众患常见病 、多发病仍涌入大医院就诊,看病难的问题仍很 突出;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足
四是破除“以药补医”的补偿机制没有建立起来, 医院主要依靠增加医疗服务收费弥补减少的收入, 创收机制还没有真正改变。
• 4. 推陈出新,提出一些前所未有的举措
新医改的亮点和突破点
• 4. 推陈出新,提出一些前所未有的举措
新医改进展情况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成效
一是覆盖城乡全体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初步建 立;
二是在基层医疗机构破除了“以药补医”机制,切 断了医院收入与药品销售的联系,促进了科学合理 用药;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基本不成功” 哈医大:医改的大方向是正确的 北京大学:政府失职与市场失灵论 复旦大学:医改成就不应抹杀 卫生部:医疗卫生改革出现了市场化倾向
和公益性质淡化问题
1、“基本不成功”论
2005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葛延风等发 表研究报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