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收稿日期:2006-05-15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网络社会政治动员问题研究》(项目批准号06CZZ 005) 作者简介:张 雷(1968-),男,黑龙江海伦人,哲学博士,东北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
娄成武(1949-),男,辽宁北镇人,东北大学文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6年第4期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No .42006第46卷JOURNAL OF S UN Y ATSE N UN I V ERSI TYVol .46(总202期)(S OC I A L SC I E NCE E D I TI O N )General No .202“政治博客”的发展现状及其未来趋势3张 雷,娄成武(东北大学文法学院,辽宁沈阳110004) 摘 要:文章对政治博客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及其趋势进行了讨论,概括了政治博客的几个主要特征及其主要类型,以及政治博客影响政治生活的主要方式,并结合当前网络政治发展的现实状况,对政治博客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探索性的描述。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博客的剧增,政治传播的“自媒体”时代已经来临,政治博客在充分表达自己的政治见解影响社会民主政治进程的同时,也需要承担相应的社会政治责任。
关键词:政治博客;自媒体;政治责任;民主;政治公共领域 中图分类号:D66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9639(2006)04-0099-04 历史上每一次技术革命几乎都成为政治进步的触发点。
正在发生的数字技术革命已经改变了世界政治的生态,“博客”尤其成为非常值得关注的网络政治现象。
“博客”是B l og 或W ebl og 的音译,源于“W eb Log (网络日志)”的缩写,指在网络上发表、张贴个人“网络日志”的人,是继E -mail 、BBS 、QQ 之后的第4种交流方式,指人时对应的英文是“B l ogger ”。
本文认为,作为博客的一个重要类型———政治博客是指为表达个人政治见解、影响国家政治生活或者实现政治诉求,在网络上发表政治性网络日志的政治人物或关心政治的公民,是对国家政治生活的个人化网络表达方式。
据统计,2005年美国有1100万人创建博客、5000万人访问博客,约占美国互联网用户的30%,总人口的1/6;法国227万人创建博客,占法国互联网用户的9.3%,600~700万用户访问博客,占互联网用户的28%;德国428万人创建博客,714万访问博客[1];中国博客数量也已超过1600万人。
根据Technorati 公司2006年2月的统计,全球博客正在以每5个半月就增长一倍的爆炸性速度发展。
2005年8月,《美国博客研究报告》通过观测400个访问量最大的博客发现,在美国,政治博客最流行,其次是生活博客、科技博客和女性博客。
一、政治博客的产生与特征(一)政治博客的产生。
1998年,美国人德拉吉在自己的博客网站上第一个报道了克林顿和莱温斯基绯闻,被认为是最早的成功政治博客,在大约整整半年时间内,引领美国的政治舆论导向,在新闻史上创下了一个个人网站长时间设定社会焦点话题的先例。
在美国2004年大选期间,围绕伊拉克战争问题的争执,大量的政治博客涌现。
美国的政治博客有左派、右派之分,但保守派在博客领域中最引人瞩目。
著名保守派政治评论家沙利文指出,在2000年大选时,他的博客总访问量只有4000次,到了2004年访问量曾一度在24小时内达到10万次。
2001年在“9・11”突发事件中,在飞机撞上第一幢楼时,就有博客把自己所拍的照片迅速传到网上,事件发生后,政治博客成为报道“9・11”事件的主要新闻来源渠道之一。
一个重要的博客门类———战争博客(W ar B l og )因此繁荣起来,有人甚至认为“9・11”事件最真实最生动的描述在那些幸存者的博客日志中。
(二)政治博客的主要特征。
第一,具有强烈的政治99色彩。
政治博客与普通博客的最大区别在于其鲜明的政治色彩。
民主的政治形式由于出现政治博客而发生了改变,自由出版和个性化书写博客的传播也同时在改变我们这个时代的政治结构。
政治博客成为公众的武器,用来表达政治见解、参与政治生活。
博客的政治参与意识是在博客传播中体现出来的,它使博客更多地参与到公共政治决策中。
博客所提供的政治传播和自由书写的力量是人类在网络社会中呼唤民主自由的一种新型的形式,张扬社会正义、追求社会平等是博客的政治目标追求。
第二,政治博客是更为自由、廉价、简便的个人主页。
在公共论坛上发贴要受论坛主题和版主的管理限制,希望享受更多自由表达权并集中保存自己意见和发言内容的网络用户,自然转向个人主页的解决方案。
个人网站对网民的技术水准、资金条件、维护资源要求较高,只能少数人拥有,而博客网站的低门槛则使其具有很高的开放性。
B l oger的软件是免费的,要成为博客,用户只需在免费或付费的博客网站上申请注册,就可以拥有自己的B l oger。
博客网站是无数人对无数人的传播社区,是一种极自由的书写形式,它即时自由地出版或编辑自己的文章,构成一个随时发表达自己政治见解的政治空间。
第三,政治博客的政治表达方式比BBS更为严谨。
BBS论坛可以比喻为开放的公共政治广场,博客则是开放的政治私人房间。
BBS的帖子结构较为简单,通常是一篇原创信息或评论,后面跟上网友的相关发言。
政治博客文本的内容结构要相对复杂一些,是博客就某一政治主题,将原创性文章或搜索和挑选的网上最新政治信息线索,扼要整理汇集后放在网上。
政治博客文本是集原创文章、链接评价、链接、网友跟进文章于一体的,政治博客制作的日志更加审慎和仔细,其单个文本的丰富性、论题的拓展空间都超过了BBS的网友发言帖子。
相对于BBS的随意性和匿名性而言,政治博客的政治表达空间较为稳定,更多的博客甚至采取实名的方式发表言论、创立自己的主页,其社会责任感也较为增强。
二、政治博客的三种类型(一)普通网民政治博客。
这是政治博客最庞大的群体,他们关注政治生活,并在B l oger上发表自己的政治见解,甚至影响到国家政治发展。
2004年美国总统大选期间,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著名主持人丹・拉瑟在节目里公布了据称是布什当年服役时上司的备忘录文件。
文件指责布什服役时成绩没有达到要求,但这位上司却被人强迫篡改记录。
节目播出后,政治博客约翰逊将文件下载后重新在Word文件的标准格式下输入,发现自己做出的文件和30年前打字机打出来的文件完全相同,于是在自己的博客上提出质疑,有数百人迅速跟帖,最终导致丹・拉瑟辞职。
在伊拉克战争期间,博客萨利姆・帕克斯从2002年9月开始一直撰写并张贴有关巴格达局势的文章,据传他的工作地点就在巴格达。
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人登录互联网搜索他的网络日志,他从巴格达向世界发送的报道,比CNN、半岛电视台的报道更加鲜活有力,吸引各大媒体竞相引用。
(二)政治领导人博客。
为实现更直接的政治沟通,一些国家政治领导人也开通自己的政治博客,这种博客形式当然比普通网民的博客更具政治影响力。
日本首相小泉和柬埔寨的西哈努克亲王都有自己的博客。
2005年英国大选时,布莱尔每周都会在工党的网站上发表一篇竞选活动日志与英国选民进行直接的沟通。
2006年1月,英国《太阳报》为首相布莱尔开通了播客节目,播客就是声音版的博客,布莱尔因此成为英国有史以来第一位播客首相。
美国加州官方网站上施瓦辛格的播客首页,可以听到州长施瓦辛格的最新讲话,据称施瓦辛格加入播客阵营是要让加州人民更加接近他。
伊朗前总统哈塔米也于2005年12月19日开通了名为“哈塔米在线”的博客日志,在伊朗有很大的政治影响力。
(三)群体性政治博客。
群体性政治博客是具有共同政治诉求的一群人写一个博客,一个博客可以有多个管理员和作者。
博客本身就是政治沟通的工具,利益集团应用博客工具,能够共同维护一个博客,就共同感兴趣的政治话题进行深入地讨论。
群体性政治博客目前还不是博客世界的主流表达方式,但随着利益集团对政治博客的认识,这种博客形式也会有很大的发展。
三、政治博客对政治生活的影响 (一)发表政治见解,影响国家政治生活。
政治表达自由是伴随着人类近现代民主制度的产生而出现,并得到各国宪法和国际人权文件确认并保障的公民基本权利之一,是公民行使其他权利自由的重要前提和保障,也是民主制度得以实现和不断完善的基本条件。
公民自由地表达和交流其思想,以影响和形成公众舆论和政党政策是现代民主制度的基石。
在宪法框架下,制度性地拓展和保障公民的政治表达自由是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必要前提。
政治博客的出现,为公民政治表达自由的实现提供了一条数字化的通道,公民通过博客发表政治言论,被称为互联网上的“草根革命”、“精英革命”,大有演变成参政议001政、网罗民意、畅达民声新管道的趋势。
2005年我国人大、政协“两会”期间,记者、主持人纷纷开设两会博客。
“人民网”的“强国博客”则于3月1日开通了“两会”博客应用服务,率先以代表委员博客、“两会”记者博客和博友博客形式,推动与会者与网民互动,一些全国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在两会期间以实名制,发表文章畅谈会议期间的见闻感想、提案议案或履职情况。
(二)监督政治人物或政府的政治行为。
博客的技术门槛很低,任何人只要有一台电脑就可以做一名新闻人报道某些主流媒体忽略的事件,或者撰写评论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
1998年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性丑闻案信息来自传统媒体《新闻周刊》的记者迈克尔・艾西科夫。
他原本是要将此新闻发表在《新闻周刊》上的,但被其高层扼杀。
最后,这一重要政治信息被透露给德拉吉,“德拉吉报道”成为全球最有名的政治博客,博客访问量由每天900人次激增到12300人次,他本人被法新社列为“20世纪最具推动力和影响力的十大人物”之一。
2002年,美国资深保守派参议员洛特因为发表种族歧视言论而备受博客们的攻击,最终洛特只好向公众道歉,并被迫放弃竞选参议院领袖一职。
2003年5月,一名博客在其网站上刊登《纽约时报》内部人士的会议纪要和电子邮件,揭露记者杰森・布莱尔捏造新闻的事实,曝光《纽约时报》的造假内幕,使得该报总编辑雷恩斯被迫辞职。
(三)参与政治选举。
博客参与政治选举始于2004年美国前佛蒙特州长、民主党人霍华德竞选总统候选人的时候,通过博客日志直接和选民对话,网站访问量在初选前期基本上与白宫网站的访问量相当,仅通过自己的博客网站就筹集到了700多万美元竞选资金。
他还首创将互联网上为共同爱好和兴趣的集会方式“网上联系、网下见面”应用于征集义工和举行政治集会,将博客发展成为凝聚选民的有力工具,带动了一大批政客纷纷加盟博客世界。
2004年美国总统竞选活动中,有近1/3的美国成年人通过网络来了解新闻和有关议题,近30%的网民称他们浏览博客。
民主党和共和党竞选阵营除设立官方博客网站外,双方的拥护者还建立了许多“旁系博客网站”互道立场,形成一场大规模的“博客大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