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新理念新设计人教版选修3-4《光的折射》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永嘉中学肖飞燕*************一、设计思想“光的折射”主要内容是折射定律、折射率以及材料折射率的测定。
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本节课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学习折射定律、折射率及初步应用;第二课时研究折射率的测量方法并测定玻璃的折射率。
“光的折射”是几何光学的主要内容,与以前教材相比,新人教版对几何光学内容删去较多,所以对“光的折射”的教学内容要更加重视。
设计时突出以下三方面:1、基于学生的已有知识,以实例和实验为基础,简单回顾光的反射定律和反射现象中光路可逆,初步形成光路概念。
在通过折射定律的应用培养分析光路图的能力,养成用光路研究几何光学的良好习惯。
2、用探究法得出折射定律,让学生经历规律发现的过程。
所以在折射定律的得出过程上多花些时间,首先用实验定性探究“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定性关系”;接着重点定量分析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定量关系,鼓励学生猜测并验证。
3、充分挖掘教材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功能。
通过“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定量关系”的探究和历史足迹的介绍,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的发现是经过曲折艰辛过程的,体验到认识发展的规律:实践——假设——再实践——修正假设,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同时使学生认识到各学科间是相互联系、互相促进,各学科全面发展的必要性,特别是数学与物理。
二、教材分析1、《课程标准》对本课教学内容“折射定律”的要求是“通过实验,理解光的折射定律;测定材料的折射率”。
《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对本课教学内容的教学要求如下:基本要求①知道光的反射与折射时光路可逆②掌握光的反射和折射定律③知道折射率的定义和表达式,知道折射率的决定因素发展要求①会用实验方法测出折射率②经历测定玻璃折射率的实验,体会其中蕴含的实验方法说明①不要求用惠更斯原理得出折射定律②不要求引入相对折射率的概念第一课时主要是达到基本要求,同时为第二课时铺垫。
2、本节课是光学的第一小节,教材在节前首先介绍了光学的发展史。
正文直接由生活中的反射和折射现象回顾初中所学知识——反射定律和折射现象,接着由光的折射现象中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定性关系直接给出了光的折射定律。
折射定律是研究几何光学的重要法宝,是全章的重点,折射率是掌握折射定律的关键,也是难点。
高中阶段只研究在两种介质中并且其中一种介质是空气的两界面间的折射情况及所遵循的规律。
三、学情分析光的反射的知识,内容本身比较简明,学生已有初中的基础,学习时并不感到困难。
光的折射的知识,初中学习的内容是很粗浅的,初中的折射定律是作为实验的结论提出来的,定律只是说入射角与折射角哪个大。
到这里光的折射定律进一步深化,而且要培养与提高学生分析光路图的能力。
高中学生具有乐于探究的品质,好奇心强,直接给出“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定量关系”,他们会觉得不满足,“只其然,知其所以然”才舒心。
学生学习时对于折射率概念的理解会有点困难,不真正理解就可能会乱套公式,教学中要弄清掌握折射率的几个层次。
另外由于初中的知识会存在负定试作用,初学者容易认为只要发生光的折射,则其折射角一定小于入射角。
学生已有一定的作图能力,但对几何光路可能会存在不规范现象,课堂上要密切观察学情采取有效措施,关注课堂,关注学生。
四、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实验,了解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并能规范做光路图。
2、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探究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并归纳折射定律。
3、通过比较光从空气射入不同介质(玻璃和空气)时,入射角的正弦与折射角的正弦比值的不同来引出折射率的概念和理解其物理意义,并能用来解释光现象和计算有关的问题。
4、知道折射率与光速的关系,并能用来进行计算。
5、知道在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建立光路是可逆的的观点并能用此处理有关的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1、能在学习光的传播和反射的基础上提出新的问题,培养提出问题的能力;2、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科学探究活动过程,提高探究能力;体会人类认识发展的规律:实践——假设——再实践——修正假设,认识逐步深入,从而改进学习方法,按照物理学科的特点去学习物理学知识;认识到各学科是相互联系,互相促进,全面发展的必要性,特别是数学与物理(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有与他人交流和合作的精神、敢于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2、逐步领略折射现象的美妙,获得对自然现象的热爱、亲近的感觉;3、借助课堂小实验、多媒体课件和丰富的网上资料,培养学生热爱物理、热爱科学的情感。
4、认识到科学的发现是经过曲折艰辛过程的,并树立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同时体验严谨的科学态度。
五、重点难点重点:折射定律的得出过程以及对光的折射率的理解难点:折射率的理解,折射定律与光路可逆原理的综合运用六、教学策略与手段引导探究“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定量关系”,分层理解折射率概念七、课前准备光的折射演示器,多媒体课件,直尺八、教学过程[新课导入]1.多媒体播放各种光的奇妙美丽的现象。
(创设情景)2.介绍光的发展史:从17世纪波、粒二种学说,到19世纪波动说的完美,再到二十世纪的波粒二象性。
3.介绍本书安排的知识:物理光学和几何光学[新课教学]一、反射定律结合实验现象回忆光的反射现象和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处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二、折射定律1、插针法体现光路图:学生回顾光的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
激励个别学生主动用实物放置来体现光的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并请学生放置体现的具体含义。
(空间——平面——1/4平面——线;空间——平面——1/4平面——比1/4平面更小的平面,折射光线暂不能确定)。
2、提出问题1:如何确定折射光线的位置?3、探究光的折射规律引导学生在光具盘上找出分界面、法线、入射光线、折射光线、入射角和折射角。
再次观察光的折射:空间——平面——1/4平面——线:定性观察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时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改变入射角的大小,观察折射角的变化,定性分析入射角与折射角的大小关系。
定量测定几组入射角与折射角(精度小)。
教师提供更精确数据(光从空气射入玻璃),组织学生分析数据:入射角折射角10°6.7°20°13.3°30°19.6°40°25.2°50°30.7°60°35.1°70°38.6°80°40.6°◆教师用PPT控制,先给出前四组数据,学生猜测可能的函数关系,如成正比﹍﹍﹍,再用Excell计算验证。
◆教师再给出后四组数据,验证假设——修正猜测﹍﹍﹍,得出初步结论。
4、介绍历史足迹,渗透思想、方法教育公元140年,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曾经认为,入射角与折射角之间存在着简单的正比关系,并且用实验方法求出了从空气射入玻璃时=0.67。
但是,由此计算出来的折射角,只对比较小的入射角才大致与实验结果相符,当入射角增大时,就不符合了。
为了研究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定量关系,科学家作了多方面的尝试,直到1621年,斯涅耳才终于找到了这个关系。
人类从积累入射角与折射角的数据到找出两者之间的定量关系,经历了一千多年的时间。
直到1621年,荷兰数学家斯涅耳才终于找到了入射角与折射角之间的规律:入射角的正弦跟折射角的正弦成正比。
5、归纳折射定律折射定律:折射光线跟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入射角的正弦跟折射角的正弦成正比。
即式中是比例常数。
说明,我们在上一章研究波的折射时已见过这个等式,那时从惠更斯原理得出的推论;而这里是用实验得出的。
由此我们可以想到:光可能是一种波?6、实验直观观察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演示光路可逆实验。
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的实验已经在前面做过,若让光从玻璃射入空气中,结果会如何?请一位同学用笔在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的位置分别做上一个标记。
再让入射光线逆着原来折射光线的方向入射,观察现在折射光线的所在的位置是否与原入射光线的方向相同。
三、折射率1、创造情景2:进一步验证折射定律(光从空气射入水时的情况)入射角(度)折射角(度)107°29'207°52'3022°01'4028°49'5035°49'6040°30'7044°48'8047°36'2、发现问题2:光从空气射入水时入射角的正弦跟折射角的正弦的比值不一样?3、探讨比值常数的含义光从第1种介质射入第2种介质时,虽然入射角的正弦跟折射角的正弦之比为一常数,但是对不同的介质来说,这个常数是不同的。
由此可见常数与入射角、折射角无关,只与两种介质有关。
交代常数就记为在实际应用中,遇到最多的情形是光从空气射入某种介质,或从某种介质射入空气,而空气对光的传播的影响很小,可以当作真空处理。
因此,以后我们讨论光从真空射入介质的情形,常数就记为。
对于不同的介质常数是不同的。
光从空气射入玻璃时,常数=1.5;光从空气射入水时=1.33。
可见常数与介质有关系。
4、折射率(1)定义:光从真空射入某种介质发生折射时,入射角的正弦与折射角的正弦之比,叫做这种介质的绝对折射率,简称折射率,用符号表示。
=sinθ1/sinθ2(2)不同介质的折射率介质金刚石二氧化碳玻璃水晶岩盐酒精水空气折射率2.421.631.5-1.81.551.551.361.331.00028(3)意义:是一个反映介质光学特性的物理量。
常数越大,光线从空气射入这种介质时偏折的角度越大。
5、折射率与光的传播速度的关系:研究表明,光在不同介质中的速度不同。
这也正是光发生折射的原因。
某种介质的折射率,等于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c跟光在这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之比,即由于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c大于光在任何其他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所以任何介质的折射率n都大于1。
光从真空射入任何介质时,sinθ1都大于sinθ2,即入射角大于折射角。
思考“当光从介质射入空气时,会怎么样呢?”根据光路可逆,光由玻璃砖射向空气时,即入射角小于折射角,并再次实验演示。
并引导学生讨论“当光由玻璃射入空气时sinθ1是否与sinθ2成正比及比例常数是多少?玻璃的折射率是多大?”。
从而真正理解折射率和灵活应用光路可逆。
[课堂巩固] (看时间选做)1.为什么人在水上看到物体的像,比实际物体位置偏上,感觉水比较浅。
(“学以致用”,定性分析实际问题)2.光在大气层中的折射。
“日出:分析3.光在某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则该介质的折射率多少?当光线以30°入射角由该介质射入空气时,折射角为多少?(有关折射率的综合计算)4.如图一个储油桶的底面直径与高均为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