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人权法与人道法
主要作用是:提高人权意识;开展人权教 育、培训和研究作出积极贡献。
人权义务主体——个人
传统观点认为,人权不是义务主体。 1999年《关于个人、群体和社会机构在促
进和保护普遍公认的人权和基本自由方面 的权利和义务》提出,个人有权利和义务 促进国际和国内对人权和基本自由的尊重, 增进对人权和基本自由的认识。 因此,个人既是权利的享有者,也是义务 的履行着。同时,个人的义务相对时弱性 的,而国家和国际组织的义务是刚性的。
说明“鉴于各会员国业已誓愿同联合国合作以促进对人权和基本自由的
普遍尊重和遵行”等等,特“发布这一世界人权宣言”。[16]
1966年12月16日联合国大会通过的《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
约》之“序言”及第二条、第五条都确认了国家(政府)的人权保障义
务。
人权义务主体——国际组织
包括联合国系统的国际组织和非联合国间 的国际组织。如联合国大会、安理会、联 合国人权高级专员、国际法院、劳工组织、 教科文组织等。
人权实现的国家司法保障机制
司法保障是更重要于立法和行政的保护人 权的环节。也是人权保护的最后环节。各 国建立的人权的共同标准和原则有:
司法独立 无罪推定 法律平等 程序正当
一、司法独立
是近代民主革命的产物,是以三权分立为 基础的。它既是权利受损者或被告人的有 效的制度设计,也是人人都享有的一项人 权,即遭到刑事指控时得到独立公正司法 机关审理的权利。
作用:主要是监督和促进。
人权义务主体——非政府组织
非政府组织分国际和国内。产生于19世纪 上半叶,活动在人道主义和宗教事业。如 早期的红十字会;大赦国际等。
其地位和性质日益加强和提高。如《联合 国宪章》、《维也纳宣言》等承认非政府 组织在国家、区域和国际各级促进人权和 人道主义活动中的地位。
权力与权利之间的强弱关系。 主权国家的重要责任,而国际组织不能代替。
政府
1776年6月12日通过的美国《弗吉尼亚权利法案》第三条确证了政府的人 权保障义务。[12]
1776年7月4日美国的《独立宣言》在开篇宣告人所享有的神圣不
可侵犯的人权的同时也确认了政府的人权保障义务。[13]
1789年8月通过的法国《人权和公民权宣言》第二条就确认:“任
人权法与人道主义法
人权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权利。
人权法基本理论体系
第一讲人权的世界视野 第二讲人权的概念 第三讲人权的本原 第四讲人权的属性 第五讲人权的实现
引言
人人生而自由,在尊严和权利上一律 平等。他们富有理性和良心,并应以 兄弟关系的精神相对待。——《世 界人权宣言》第1条
由于历史、人口、时期、国家等差异导致 人权的特殊性。
人权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理论 依据
普遍性的理论依据
人权的普遍性是基于人的尊严和价值。 人权的普遍形式基于人类有共同的利益和追
求。
特殊性的理论依据
事物的相对性理论。 共性与个性的哲学基础。 意义:有利于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
区别
义务主体不同 适用情形和方式不同 监督主体不同
人权的主体
个人
有生命的自然人,不论其出身、民族、种族、性别、 语言、宗教、政治见解、国籍、社会出身、财产等 任何区别。
具有历史性,是发展变化的。古代、近代不同。
社会群体
包括:妇女、儿童、残疾人、少数种族或民族、消 费者、失业者 、伐罪嫌疑人以及罪犯的权利。
何政治结合的目的都在于保存人的自然的和不可动摇的权利。这些权利
就是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14]
1946年12月6日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国家权利义务宣言草案》第六
条确认:“各国对其管辖下之所有人民,有不分种族、性别、语言或宗
教,尊重其人权及基本自由之义务。”[15]
1948年12月10日联合国大会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在“序言”中
限的人权成就也并不十分巩固,总处于飘摇 不定状态。
基于生活立场的对人权的理解 首先,“人权”,“是人作为人享有或
应该享有的权利。或者说,人权是‘人’按 其本质应该享有的基本权利和自由
其次,人权之所以被称为人‘权’ (rights),其意思无非是说,有一些基本 自由和权利是每一个人按其本质或本性‘应 该享有’和‘不容侵犯的’。它们既不是一 种恩赐或施舍,也不诉诸一般的兄弟情意、 爱情或友情。
中国代表田进先生强调:人权具有普遍性, 也由于国情、历史等原因使其具有了特殊 性。《中国人权状况》(白皮书)。
人权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
人,作为人,不论其种族、肤色、性别、 语言、宗教、政见、财产、教育等状况如 何,都应当享有他应当享有的权利;再一 个国家里,任何时期,人人都毫无例外的 应当享有生命权、人身权、安全权、人身 自由权、思想自由权、人格尊严权、最低 生活保障权等与生俱来的最基本的人权, 这是人权的普遍性的体现。
人权表达这个要求的一种特定的正当理 由,如平等、自主。
人权概念的理解
是否存在普遍接受的人权概念。
正如著名国际法学家、宪法学家美国哥 伦比亚大学教授路易斯·亨金在其《权利 的时代》中所讲:“我们的时代是权利 的时代。人权是我们时代的观念,是已 经得到普遍接受的唯一的政治与道德观 念。
因为人权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 哲学、道德、历史和法律、政治等。
合作与对话。
人权的政治性和超政治性
人权的政治性
是指人权受政治的决定和影响。
人权的超政治性
主体的超政治性,即人不论其性别、种族出身信仰 等区别。国际文件反复重申。
人权等内容方面的超政治性。生命权、禁止奴役、 强迫劳役禁止有溯及力的刑法等,即使在社会紧急 状态、国家危难和战争等局势要保证。
人人有权享有生命、自由和人身安 全。——《世界人权宣言》第3条
人权使人之所以为人。
第一讲人权的世界视野
古代世界的人 权
现代世界的人 权
古代、现代中国的人权状况
一说认为;在中国传统 社会里,政治压迫、精 神压迫、经济压迫深重。 专制主义和团体主义下 摧毁人性、泯灭人性。 人的非主体地位。
人权对内表达的是人的普遍性与 同质性;对外则一方面表达了人 对于非人物种的独特性,另一方 面又表达了人对于基于人自身而 产生的社会因素如社会、国家等 的优先性。
人权是所有社会公权力合法性的 来源与正当行使的限度。
人权的历史发展
人权观念的发展历经了四个阶段,但其 过程并非简单的平面化的直线型路径,
素朴的或者直觉的人权观。 片面的或者差别的人权观。 全面的或者平等的人权观。 协调的或者综合的人权观。
人权法与人道法的概念
法律是人权的坚实的内核。 人权法是保护人权的法律规
范。 人道法是指适用于战争和武
装冲突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人权法与人道法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
都是保护人的尊严。 规定在国际条约和习惯法中。
人权所表达的内涵
1776年7月4日美国《独立宣言》开篇即称:“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言 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他们都从他们的‘造物主’那边被赋予了某些 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为了保 障这些权利,所以才在人们中间成立政府。”
1776年6月12日美国《弗吉尼亚权利法案》第一条宣布:“一切人 生而同等自由、独立,并享有某些天赋的权利,这些权利在他们进 入社会的状态时,是不能用任何契约对他们的后代加以褫夺或剥夺 的;这些权利就是享有生命和自由,取得财产和占有财产的手段, 以及对幸福和安全的追求和获得。”
国际人权习惯法所确定的。国际恐怖、国际贩毒、 种族灭绝等;国际人道主义法所确认的。
第五讲 人权的实现
人权的实现
人权实现的义务主体是多种多样的。
人权实现的义务主体
国家,即一国的政府,包括立法、行政、司 法等机关。是人权实现的最主要的义务主 体。
基于:
国家与公民之间的关系。(社会契约论和阶级 斗争说)
是社会的弱势群体。依据特定的国际条约等文本。 如,《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1979); 1989年《儿童权利公约》等。
人权主体——民族、一国人民、 全人类
民族的自决权。 一国人民的发展权。 全人类的环境权和和平与安
全权。
人权的内容
人权的三种形 态 应有权利 实有权利 法定权利
近代中国学者的观点
“斗争得来”说
人权经过革命斗争而来
“商赋人权”说
是商品经济的产物
“国赋人权”说
是国家权力的基础和源泉,国家权力的目的 是保障人权。
“生赋人权”说
是生产力即经济关系在法律上的体现。
人权源自人的本性
国际人权文书的依据
《联合国宪章》 《世界人权宣言》 《公民和政治权利宣言》 《维也纳宣言》 非洲、美洲社
会、政治、经济与文化实践方面,而人权的 规范设计与制度安排、人权的组织构建与实 践运作也就被热心的人权推动者们视为了自 己的当然任务。
因此,在国际社会之中,人权的歧见不断、 人权的争吵不休、人权的斗争不止;
因此,人权事业的进展甚微,人权实践的 成效也未见显著;
也正因为如此,国际社会与各国取得的有
另一说,中国古代文化 追求人类大同,最讲人 道。
现代——人的地位的提 升 漠视及践踏 重视与尊重 进步与不足
人权问题事例:
计划生育 错把未婚的妹妹强 行作节育手术案。
农民的地位 重庆撞死农民与撞 死城市人得到的不 同赔偿案。 农民为何没有最低 生活保障?
从“躲猫猫”到看 守所打死人
在理论上,起源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 洛克和孟德斯鸠。
在制度上,最先是英国1641到1689颁布 权利法案。第一次,明确写入宪法的事美 国1776年,《弗吉尼亚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