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kPPT课件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kPPT课件

比较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思想主张
孔子
孟子
荀子
仁的思想 仁者爱人
仁政
仁义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政治思想 以德治民 民贵君轻 君舟民水
人性论
性相近
性善论
性恶论
13
儒学的改造与独尊---西汉
1.背景:
a.经济发展,国家统一,中央集权需要巩固; b.黄老之学不能适应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 c.董仲舒的新儒学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
“忠恕”之道 改良政治

“礼”:周礼 实施方法
“克已复礼” “正名”
礼的实质: 礼是指西周时的等级名分制度,克己复礼实际上是维护西 周奴隶制统治秩序,代表奴隶主利益。
6
儒家思想的创立和发展---春秋战国时期
A.孔子(圣人)---春秋时期儒家学说创始人
2.哲学思想: a.对鬼神的存在持怀疑态度; b.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位置。(人本 主义思想)
11
儒家思想的创立和发展---春秋战国时期
B.荀子---战国时期儒家思想集大成者
主张: ①政治思想——治国要以礼教为主,礼法并用和民本思想 (“君舟民水”) ②伦理观——“人性本恶” ③哲学观——“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人定胜 天)
12
对孟子和荀子的评价:
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家思想,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 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儒学的转型与成熟---宋明时期
1.背景:
①政治原因: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社会动荡,政治分裂, 统治者要求加强中央集权。 ②经济原因:唐宋以来,封建经济发展繁荣,人身依附关系相 对减弱,为确保对广大人民的有效控制,迫切要求建立一套对 广大人民剥削和统治进行辩护的理论。 ③思想文化方面:儒、佛、道三教并立,“三教合一”潮流出 现,儒学吸收佛道思想,体系逐步更新。 ④宋代环境:宋代重文轻武,科举发达,这些为文化的发展提 供了人才和良好的学术文化环境。
17
3.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影响
①新儒学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巩固了国家统一,稳定 了社会秩序,同时也限制君权的过度膨胀; ②从此儒学之士在中国文化舞台上逐渐成为主角,儒家思想成为历 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 流,对中国人的伦理观念和文化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18
4
儒家思想的创立和发展---春秋战国时期
A.孔子(圣人)---春秋时期儒家学说创始人
1.政治思想:
核 心
“仁”:仁者爱人 为政以德 实施方法
“忠恕”之道 改良政治
仁的实质: a.民本思想(抑制暴政,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 b.维护统治阶级利益(奴隶主贵族)
5

“仁”:仁者爱人 为政以德
实施方法
西汉武帝 正统思想
魏晋南北朝 面临挑战
隋唐 新发展
宋明 新体系—理学
明清之际 批判继承,构建起具有时代特色的新
思想体系
2
近现代中国社会各阶层对儒家思想的态度
地主阶级: 继续把儒家思想作为统治思想
农民阶级:
洪秀全对儒家思想的利用,将儒家大同思想与西方基督 教义以及农民的平均主义思想结合起来,创立了拜上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 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2.知道汉代儒学成为 3.列举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4.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 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5、掌握古代中国科技成就的基本史实。
1
演变线索
春秋 应运而生
战国 初步发展
秦朝 遭到打击
7
儒家思想的创立和发展---春秋战国时期
A.孔子(圣人)---春秋时期儒家学说创始人
3.教育思想: ①教育原则:有教无类; ②教育方法:因材施教; ③学习态度:实事求是; ④学习方法:反复温习; 学思结合; 坚持真理;
8
A.孔子(圣人)---春秋时期儒家学说创始人
4.地位及影响
地位: 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影响: 孔子的教育思想影响深远; 孔子的政治思想对我国的政治建设影响深远; 孔子的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对中华民族的 民族性格影响深远; 对于世界,特别是东南亚地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是人类 重要的文化遗产;
程朱理学(宋:客观唯心论)
14
2.新儒学思想体系 a.内容 “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 儒术” ---加强中央集权;
“君权神授”、“天人合一”、 “天人感应” ---加强君权;
15

仁政:限民名田、薄赋敛、省徭役--缓和阶级矛盾 “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稳定统 治秩序
16
2.新儒学思想体系
b.特点:外儒内法,兼采各家,具有神学色彩。 c.目的:给统治者披上神圣的外衣,以加强君权、维护专 制统治。
帝教;建立政权后又将儒家经典贬斥为“妖”。
资产阶级 康有为赋予儒家思想新的内容 ,著《新学伪经考》、
(维新派): 《孔子改制考》,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传统
儒家思想相结合。
资产阶级 辛亥革命后----继续受冲击,南京临时政府规定学校
(革命派): 不读四书五经,教科书必须符合共和民国宗旨。
资产阶级 新文化运动前期---全盘否定儒家思想,陈独秀等人掀
(激进派): 起新文化运动,把斗争矛头直接指向儒家思想
新中国成立至文化大革命时期---儒学统治地位彻底
中国共产党: 动摇;
改革开放后---儒学焕发新春。
3
经济上: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使生产力大发展,井田制崩 溃;封建经济的发展。 政治上:分封制、宗法制崩溃,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 阶级关系上: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士”阶层活跃。 思想文化上:私学兴起,“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百家争鸣,科技文化事业有一定发展。 军事上:战争频繁,诸侯争霸。 总之,春秋战国时期历史出现两个发展趋势:一是政治上 从分裂走向统一;一是社会形态从奴隶社会转向封建社会。
9
客观方面: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分裂割据,缺乏一 个实行礼制的强有力的中央政权;而且当时各诸侯 国热衷于兼并战争和改革古制,以图自强。 主观方面:孔子恢复周礼和仁政爱民的主张不符合 当时统治者的需要。
10
儒家思想的创立和发展---春秋战国时期
B.孟子---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主张: ①政治思想——“仁政”学说和民本思想(“民为贵,社 稷次之,君为轻”) ②伦理观——“人性本善” ③价值观——倡导“养浩然之气”,强调先义后利,舍生 取义 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