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疫
非啮齿类野栖动物如狐、 狼,家养动物如狗、猫、 骆驼、羊、猪等。 人鼠疫传染源以家鼠、 旱獭以及各型鼠疫患者 (肺鼠疫患者)为主。
流行病学特点
鼠蚤是鼠疫的主要传播媒介。 鼠—蚤—人 是主要传播方式
患者的痰、脓液。 病兽、家畜的皮、血、肉、唾液等可经破损皮
肤或黏膜使正常者受染。 人—飞沫—人,经呼吸道传播肺鼠疫常引
疫源地总面积140余万平方千米。
流行病学特点
流行范围扩大,四川、西藏、广西、贵州新疫 源地不断被发现;
云南、广西等间隔多年再度暴发; 鼠疫向城市及人口密集区逼近,拉萨、昆明等; 远距离传播构成新威胁,青海、甘肃、西藏。
流行病学特点
野生啮齿类动物是鼠疫的主要储存宿主和传染 源。
发病机制与病理变化
鼠疫杆菌侵入皮肤后,靠荚膜、v/w抗原抵抗 吞噬细胞吞噬,先在局部繁殖,随后又靠透明 质酸及溶纤维素等作用,迅速经由淋巴管至局 部淋巴结繁殖,引起原发性淋巴结炎(腺鼠疫) 大量病菌及毒素入血导致全身感染、继发性败 血症和严重中毒症状。
发病机制与病理变化
直接吸入病菌引起原发性肺鼠疫,在此基础上 病菌通过血液播散,称继发性败血型鼠疫。
临床表现
败血型鼠疫 原发者病情险恶,突然高热或体温不升,
神志不清、谵妄或昏迷,无淋巴结肿大。 皮肤黏膜出血、呕血、鼻衄、便血或血尿; 极易发生DIC和心力衰竭,多在发病后24 h内死亡。病死率几乎高达100%。 继发性败血型鼠疫可继发于肺鼠疫或腺鼠 疫,症状轻重不一。
临床表现
肺鼠疫
起病急、发展迅速,中毒症状严重,面部 潮红,眼结膜充血,发绀,起病2天内出现 剧烈胸痛、咳嗽、咳大量泡沫或鲜红色血 痰,痰中含菌,呼吸急促,可出现胸膜摩 擦音。
鼠疫病原体——鼠疫菌
病原学与流行病学
鼠疫耶尔森菌属于耶尔森菌属(Yersina)。G的卵圆粗短杆菌,单个散在,偶成双或短链。 新分离的菌株用亚甲蓝或吉姆萨染色,显示 两端浓染(由于细胞核质集中的缘故),有 荚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无芽胞、无鞭毛。
病原学与流行病学
培养:需氧和兼性厌氧,普通培养基, 28℃~30℃,pH6.9~7.1。培养16~18h, 用显微镜观察可见一层形状不一,浅灰色小菌 落,是培养初期的菌落特征。24~48h后可形 成直径0.1~0.2mm,圆形,中心突出,透明 的浅灰色小菌落。72h后直径4mm
液体培养基中生长良好,开始浑浊生长,24h 后沉淀生长,48h后形成菌膜,稍加震动菌膜 呈钟乳石状下垂。
流行病学特点
三次世界人间鼠疫大流行
首次大流行发生于公元6世纪,疫情持续 了五六十年,流行高峰期每天死亡万人,死亡 总数近一亿人。
三次世界人间鼠疫大流行
第二次大流行发生于公元14世纪,持续近 300年。这次大流行仅在欧洲就造成2500万 人死亡,占当时欧洲人口的四分之一;意大利 和英国死者达其人口的半数。
少数患者病情极重,病菌直接入血并迅速繁殖, 称原发性败血症型鼠疫,病死率极高。
发病机制与病理变化
基本病变: 血管和淋巴管内皮细胞损害及急性出血性、坏
死性病变。 淋巴肿常与周围组织融合,形成大小不一的肿
块,呈暗红色或灰黄色。 脾、骨髓出血;皮肤黏膜有出血点,浆膜腔血
性积液;心、肝、肾见出血性炎症。 肺鼠疫的支气管及肺泡内有出血性、浆液性渗
三次世界人间鼠疫大流行
第三次 19世纪末(1894年),流行持续到 20世纪中叶,暴发于中国广州、香港,波及 亚洲、欧洲、美洲和非洲的60多个国家的沿 海城市及其附近内陆居民区,死亡约1200多 万人。
我国鼠疫自然疫源地类型与分布
包括旱獭、黄鼠、沙鼠、田鼠、家鼠5大类型 鼠疫疫源地。
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西南、东南的19 个省、自治区、295个县。
鼠疫
基本内容
一、鼠疫的概念 二、病原学和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特征 三、发病机制和病理变化 四、临床表现 五、诊断及鉴别诊断 六、预防和治疗 七、消毒、隔离、防护的基本技能 八、相关法律法规
鼠疫的概念
鼠疫(plague)—— 鼠疫是由鼠疫耶尔森 菌引起的一种烈性传染病,一种自然疫源 性疾病,原发于野生啮齿动物中间。当人 们进入疫区生产、劳动或捕捉剥食,让染 疫的跳蚤叮咬,并能引起人间鼠疫流行, 传染源主要是啮齿动物,传播媒介主要是 蚤类,临床主要表现为高热、淋巴结肿痛、 出血倾向和肺部炎症等,发病急、传播快、 病程短、病死率较高,危害十分严重。
用品
发病机制与病理变化
主要靠鼠毒素作用于全身外周血管及淋巴管内 皮细胞,引起炎症、坏死出血,导致血液凝固 和致死性休克以及心肌、肝、肾纤维实质性损 害。
F1抗原及v/w抗原有抗吞噬作用; 产生的扩散因子、毛细血管渗透因子、透明质
酸酶及RNA酶等可使其迅速播散,引起原发 性淋巴结炎(腺鼠疫)。
起人间肺鼠疫大流行。
流行病学特点
人群普遍易感。自然疫源地野鼠鼠疫长期存 在。牧民、农民、工人(养路工、司机)等多 见。患病季节与鼠类活动和鼠蚤繁殖情况有 关。病后可获持久免疫力。
疫区发现有无症状的咽部携菌者。
流行病学分析
发病前10天内曾否去过鼠疫疫区。 曾否与鼠疫病人或尸体接触 有无剥食或猎捕啮齿类及其它动物 有无被跳蚤叮咬的可能 发病当时是否为当地鼠疫流行季节 当地曾否发现病死啮齿类或其它动物 当地是否有鼠疫自然疫源地存在 是否进入过鼠疫实验室或接触过鼠疫实验
临床表现
腺鼠疫 以全身中毒症状和急性淋巴结炎为特征。
突然寒战,高热,头痛,局部淋巴结肿大, 约1-10cm,呈单个或成串的不规则结节, 坚实无波动,表面皮肤红肿,有明显的疼 痛和压痛,常因剧痛而不能活动。继而发 生坏死和脓疡。可发展成败血症、严重毒 血症及心力衰竭或肺鼠疫而死亡。
左腋下淋巴腺鼠疫
出及散在细菌栓塞引起的坏死性结节。
临床表现
潜伏期数小时至一周。曾预防接种者可延至 12天。
除其他型外,各型初期的全身中毒症状大致相 似,表现为寒战、高热伴头痛、头晕及消化道 症状,50%以上的腺型、败血型鼠疫患者有 呕吐、腹泻,重者很快陷入极度虚弱状态,早 期出现意识不清、烦躁不安、谵语及步态蹒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