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思修结课期末论文参考

大学思修结课期末论文参考

大学思修结课期末论文参考摘要:当代大学生受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等三方面影响造成大学生礼仪的缺失。

结合当代大学生礼仪缺失的原因,给出了通过礼仪修养的培养来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方法和保障机制:以传统文化为载体进行礼仪教育;军训礼仪是大学的第一课;长效机制进行礼仪教育;礼仪文化氛围对教师的严格要求。

关键词:礼仪;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在中国古代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礼起到了最为核心的作用,钱宾四先生曾经说过:“要了解中国文化,必须站得更高来看到中国之心。

中国的核心思想就是‘礼’。

”而在中国文化里,道德就像无形的约束,约束着个人、家庭、社会,维系着社会和谐健康地发展,推动社会不断前进。

而礼是道德约束的外化形式,这也正如荀子所曰“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

一、礼的基本精神“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安民哉”是《礼记》开头的第一句话。

意思是说,任何时候都不要有不敬之心,容貌要矜庄,说话要谨慎,只有如此,才能安定天下民众。

《孝经・广要道章》这样定义礼:“礼者,敬而已矣。

”所有的礼,它的核心就是表达内心的敬意。

无敬则不成其礼。

礼的基本精神就体现在一个敬字,礼的基本精神就是尊重他人[1]。

与他人交往时要做到自谦与敬人;《礼记》记载:“古之道,五十不为甸徒,颁禽隆诸长者”。

对待父母与长者,要做到尊敬,孝顺。

通过践行礼来表现和推广对他人的尊敬与爱戴。

二、礼推进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礼仪,是一种行为准则和规范,是道德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个人如果不能遵守社会生活中的礼仪要求,那么他则是个缺乏修养的人。

大学生作为建设国家的中坚力量,理应掌握符合社会道德要求的礼仪规范,懂得在实际生活中按照礼仪规范来要求自己,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栋梁。

1.当代大学生礼仪缺失的现状和原因知书达理,待人以礼,应当是大学生的一项基本道德修养。

然而目前,我国大学生整体的文明礼仪素养不容乐观,存在着礼仪素养与所受文化教育程度不对等的情况,在礼仪修养方面存在缺失。

许多不知礼、不守礼、不文明的行为普遍存在,此外还存在很多与大学生的礼仪修养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背道而驰的现象,例如,在人与人交往过程中自私、高傲、鲁莽等缺乏基本交往礼仪的现象;在公共场合大声说笑、随便吐痰、乱扔垃圾等缺少自我约束的行为;在公交车上,不给老、弱、病、残、孕等需要帮助的人群让座等公德意识缺乏的现象;过分追求个人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绝对的自我,不会尊重他人,缺乏与身边人融洽相处的能力;不尊重师长同学,见面不问候不谦让;甚至更有学生把这种无视他人、无视纪律、放浪不羁的行为当成是个性追求,他们一味的要求别人尊重自己,却不知如何尊重别人。

他们自然会被认为是不懂礼、缺乏道德修养的群体。

这种礼仪的缺失,有着很多方面的原因:社会方面,国家的改革开放带来了西方先进的文明气息,但同时一些不良的生活习俗也悄无声息地影响着我们大学生。

西方的个人自由主义冲刷着我们传统的礼仪文化,一时间社会上出现了很多盲目崇洋媚外的现象,比如很多大学生将自己定位为“非主流”,穿衣打扮言行怪异夸张等等。

家庭方面,当代大学生大多是家里的独生子女,从小受到过多的疼爱甚至是溺爱。

长辈的这种教育方式往往让他们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不懂尊重关心体谅感恩别人或者不擅社交,内向孤僻甚至偏执的性格。

当然,这也离不开学校的教育,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脱离了大学生的思想和生活,没有做到主客体相统一,单纯的灌输教育;还有大学生思想的多元化现实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产生了冲击,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效性[2]。

这些方面的原因都是造成现在大学生礼仪缺失的重要原因,所以发挥礼的精神,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是如今教育上的一个重要任务。

2.发挥礼的基本精神进行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道德是礼仪的基础,礼仪是道德的外化形式。

道德与礼仪二者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

道德不同于法律,没有强制性,道德的遵守是依靠个人内在的主动性,并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惯以及信念起着作用,一个人思想进步、道德高尚,自然会表现得谦虚礼让、彬彬有礼。

在我们社会生活实践中,讲道德就必须讲礼仪,而讲礼仪又反过来有助于讲道德,一个人是否有道德修养,一定是通过他们自己具体的行为表现出来。

礼仪是大学生的道德底线,一般来说,一个有道德的人往往是一个知礼、守礼、行礼的人。

大学生不仅要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同时也要注重自身礼仪道德的修养。

礼与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是息息相关的,礼无处不体现在平时的言行举止上,要将礼的基本精神融入到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中来。

礼与大学生思想道德的要求是一致的,都规范人的言行举止,促进人和社会的共同进步。

大学不仅在于教授学生学习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而礼作为道德的一项基本要求,是规范大学生行为习惯的重要手段,能够作为媒介,正确引导大学生全面发展。

礼是社会公德的范畴。

礼文化的教育是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一个支点,礼文化理应为道德建设服务。

在我们传统的“礼”中,要求人要尊老爱幼,在平时的生活中,要使大学生以这种精神融到行为中,真正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满招损,谦受益”被人视为千年不变的美德,在进行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中,使他们明白做事要脚踏实地,切勿夸夸其谈、自吹自擂。

同时“动于心、发于情、止于礼”也是被视为良好道德修养的体现,要使大学生学会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待人接物不要鲁莽、不考虑后果。

三、礼与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结合的保障机制1.以传统文化为载体进行礼仪教育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经过五千年的历史选择和积淀,能够传承到今天并能够为全民族所广泛认同的,大多是精华。

我国被誉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

礼仪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样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历史演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很完整的礼仪修养和礼仪规范。

经过几千年的洗礼,它的精髓已深入人心,内化为中华民族的自觉意识并贯穿于人们的日常行为之中,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安身立命、经世治民、礼尚往来的重要的行为准则。

大学生的礼仪教育应以传统文化为载体。

学习以儒家文化为主流内容的传统文化中的精髓:“礼之用,和为贵”的和谐思想[3],重视人际关系的和谐,推崇仁爱。

孔子创立的以“仁”为核心的人际关系准则,为人们确立了一个可以普遍认同的处理人际关系的准绳。

同时,对于外来文化的传入,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取之精华弃之糟粕。

2.军训礼仪是大学的第一课经过高考升入大学,大学生面临的第一件事就是军训,军训是对大学生自我约束行为的培养,让学生注重团队,学会尊重他人、遵守纪律,因此,显得格外重要。

人们常说“言为心声,行为心表。

”中国传统美德强调“礼”应反映“德”,做到礼德相济,礼德相融,只有诚于中,才能行于表,即做到慧于中而秀于外。

军训就是培养大学生礼仪道德的第一课,让他们的行为符合礼仪道德规范。

3.长效机制进行礼仪教育在对大学生的礼仪教育中,应该建立一个长效具体的机制,这主要体现在要将礼仪教育融入到学生学习生活各个细节,也可以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礼仪教育活动。

比如课程学习中加入礼仪讲座、带学生观看礼仪表演或礼仪训练,也可以开展礼仪辩论赛、礼仪文化知识竞赛等社团活动;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可以让学生参加升旗仪式、毕业典礼等,通过把对大学生的礼仪教育着力点放在激励学生自觉地进行自我道德塑造的欲望上,而不是单纯的理论灌输。

4.礼仪文化氛围对教师的严格要求大学的功能是教书育人,而教师则是大学里的灵魂,不仅教授学生科学文化知识,亦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和道德行为。

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只有教师知道什么是礼,什么是礼文化,怎么践行礼,才能用自己的行为准则给学生做出示范。

因此,教师应自觉提高自己的礼仪修养,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表现出自己适当的行为举止和礼貌风范,真正做到为人师表,用自己的言传身教来增强学生的道德意识,使学生了解社会对个人礼仪方面的要求。

参考文献:[1]彭林.礼与中国人文精神[J].孔子研究,2021,6.[2]赵琳.试论当代大学生礼仪教育的理论与实践[D].天津:河北工业大学,2021.[3]杨桦.基于传统礼仪文化的当代大学生礼仪教育意蕴[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2021,8.摘要: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理论宝库中,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社会主义的思想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我们党和国家多年来遵循小平同志的指示,努力加快民主法制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

但是在大力推进依法治国的过程中,仍有不少模糊的观念在起着消极作用,阻碍着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社会主义;民主法制一、对民主的误解―曰:“民主就是为民做主”。

在我们社会主义的国家里,民主的基本含义是人民当家作主。

它主要是指国家政权掌握在人民手里;人民用民主制的形式组织国家机构;人民享有广泛的管理国家的权利;人民享有共同占有国家财富的权利;人民按民主方式组织自己的社会生活等。

我们的人民,是一切权力的最高决策者,国家的各级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都是在执行人民的意志,并在人民监督的前提下行使权力。

如果这些机关或者它的工作人员自认为有不受人民意志制约,不受人民监督的权利,那就是对社会主义民主原则的背叛。

但由于中国长期受封建传统观念的影响,在一些人的头脑中,总是希望多出现一些“为民作主”“为民请命”的好干部、清官,能带领人民奔富裕生活,把自己的命运寄托在好官之上。

有的群众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不是理直气壮地求助于法律,而是四处找“青天”,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剧。

在现代社会,判断一个社会的民主程度,主要是看人民对国家管理和决策的参与程度而不是看各级官员的清廉程度。

当然,在现实生活中,老百姓希望当官的“为民作主”,因为这比那些不为民作主甚至以权谋私的贪官要好,但在观念上,尤其是在各级领导干部头脑中,如果以为“民主就是为民作主”,那么无形中就会产生高人一等的思想,从而淡化了人民公仆的意识,在实践上也不利于社会主义民主的真正发扬。

二曰:“民主集中制就是领导说了算”。

在我国人民实现民主权利的根本途径是实行民主集中制。

民主集中制的实质,是指在广泛民主的基础上集中,又在正确集中的指导下充分发扬民主。

两者的关系是辨证统一的:民主既是前提,又是目的;集中是为了更好地发扬民主,经过集中得出的意见必须是人民意志的正确反映。

在实际工作中,有少数特权思想严重的干部,为了满足个人的私利,往往曲解民主集中制原则,把民主说成是手段,集中才是目的,因此集中高于民主。

什么事只要一“集中”,就是领导拍扳个人说了算,从不把群众的正当意见和要求放在眼里。

有些群众对这个问题也存在模糊认识,常常自动放弃自己发表意见的权利,有时明知道某领导作出的决定是违背政策和法律的,也不敢站出来加以抵制,只是听之任之,或者甘愿受人摆布,这就更加助长了某些人脱离群众,独断专行的做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