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核心素养测评十一近代前期的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40分钟85分)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鸦片战争中,当地许多中国民众向英军出售蔬菜、牲畜、粮食;英军与清军作战时,当地民众只是以局外人的身份,犹如端午看赛龙舟似的兴高采烈地在远处观战。
上述材料 ( )A.是研究当时中英外交关系的重要史料B.反映了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C.可以说明中国民众缺乏民族国家意识D.证明清政府已经失去人民大众的支持【解析】选C。
鸦片战争中“中国民众”“以局外人的身份”对待交战双方,并没有认识到战争的性质,体现了C。
民众的态度无关政府外交,A错误;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腐朽的封建制度难以抵御资本主义的进攻,不是民众的态度,B错误;从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看,D 不符合史实。
2.(2020·唐山模拟)鸦片战争之后,马克思曾断言不平等条约不能扩大英国和欧美对华的输出。
1847年,欧洲爆发经济危机。
英国议会选出的专事中英贸易调查组得出的结论是:用银子来支付鸦片足以使华人的一般贸易遭受巨大损失,而丝和茶则能抵偿其余商品的价值。
由此可见,当时的中英贸易( )A.鸦片是英国对华输出的最主要商品B.中国处于出超地位C.受到了经济危机的冲击D.英国商品在华销售量有限【解析】选D。
材料看不出鸦片是英国对华输出最主要的商品,排除A;材料没有反映出中国处于出超地位,排除B;材料中的欧洲经济危机爆发,对当时中英贸易没有产生影响,排除C;从材料的内容可以看出,使华人的一般贸易遭受巨大损失的是鸦片,而中国的丝和茶能抵偿其余商品的价值,说明当时英国对华贸易中正常的商品销售量是有限的,故D正确。
3.据统计,19世纪40年代下半期,广州对外贸易的绝对值出现下降的趋势,对英国的贸易总额由3 100万银元下降到1 600万银元,来广州的美国商船由93艘下降到70艘。
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鸦片战争后中外贸易缩减B.广东人民抵制洋货C.《南京条约》开放五口通商D.清政府限制广州对外贸易【解析】选C。
鸦片战争爆发前,广州是唯一的对外贸易港口;鸦片战争结束后,随着《南京条约》开放五口通商,特别是上海,其对外贸易日益活跃,因此出现了材料中的现象。
【加固训练】阅读下列《1838-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统计图表。
对图表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鸦片战争后英国对华商品输出持续增长B.五口通商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的商品输出C.中国的民族资本抵制了英国的商品倾销D.英国对中国表现为较大规模的贸易顺差【解析】选B。
鸦片战争后英国对华商品输出持续增长与上图的内容不符,故A错误;1842年以后,英国对华商品输出量显著增加,故B正确;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故C错误;英国对中国表现为较大规模的贸易顺差图表中没有体现,故D错误。
4.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革命》中称:“在中国近代史上,没有哪一段插曲比鸦片战争为谴责‘帝国主义侵略’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它成为中国人对西方武力入侵和在此以后几乎整整一个世纪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地位的不满情绪的内容。
除了从这一角度看鸦片战争外,还有必要将其放到近代历史的主要趋势之中去观察。
”在该“趋势”背景下,费正清认为 ( )A.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华民族灾难的开端B.鸦片战争阻碍了中国现代化历程C.侵略者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者D.鸦片战争是西方工业文明的扩张【解析】选B。
题干材料“没有哪一段插曲比鸦片战争为谴责‘帝国主义侵略’提供了更多的机会”,“除了从这一角度看鸦片战争外,还有必要将其放到近代历史的主要趋势之中去观察”,题干要求从“趋势”背景下分析推断,实际上肯定鸦片战争是近代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的产物,是西方工业文明扩张的结果,故选B,排除A;C、D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5.“从民族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
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不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
鸦片战争中清政府最根本的“失败的理由”是( )A.清政府统治的腐朽和无能B.军事技术的落后C.英国的坚船利炮D.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差距【解析】选D。
根据材料“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不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表明没有革新才是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结合所学,鸦片战争是先进的工业文明对传统的农耕文明的一次胜利,经济是根本原因,故D正确。
6.(2020·唐山模拟)1856年,英法联军进逼北京前,清政府与联军代表进行通州谈判,接受了联军提出的所有不平等条款,但在礼节问题上寸步不让,在联军代表拒绝了见皇帝时必须跪拜的要求后,清政府扣押39名联军代表作为人质。
这些事件 ( )A.体现出清政府军事外交失据B.折射出晚清近代民族意识淡薄C.加快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D.成为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借口【解析】选A。
材料中清政府的做法是不符合外交常规的,是毫无根据的,所以也就体现出清政府军事外交是失据的,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民族意识问题,也和半殖民地化的进程无直接的关联,所以B、C不符合题意,排除;西方列强瓜分中国是在甲午战争后,D 在时间上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7.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
”材料表明 ( )A.中国享有与英国平等的外交权利B.天朝上国的观念被迫发生变化C.《天津条约》的不平等性D.中国受到西方文化的广泛影响【解析】选B。
题干信息“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反映了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冲击下,传统的天朝上国观念也随之受到冲击,促进了外交近代化。
故选B。
8.中日双方对1894年7月25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
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7点45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
”日文出版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称:“7点52分,彼我相距约3 000米之距离。
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迎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轰击。
”这说明( )A.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B.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C.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D.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解析】选A。
中日双方站在各自的立场上,由此导致了对同一历史事件的记载有较大差别;B、C、D均不是中日双方对丰岛海战记述各异的原因。
9.如图为19世纪末日本所绘漫画《李鸿章大头痛》:拿着十字架的外国传教士已救不了病入膏肓的李大人了,日本已经兵临城下,中国人用镰刀等农具应战。
该漫画表明( )A.洋务运动开展出现窘境B.甲午中日战争中国面临危机C.清政府遭受众列强瓜分D.日本与列强的斗争加剧【解析】选B。
根据所学和材料“日本已经兵临城下”可知甲午中日战争中洋务运动破产,所以不能得出甲午中日战争导致洋务运动出现窘境,故A错误;根据材料“拿着十字架的外国传教士已救不了病入膏肓的李大人了,日本已经兵临城下,中国人用镰刀等农具应战”分析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因西方调停失败而爆发,中国面临战争危机,故B正确;根据所学列强掀起瓜分狂潮是在《马关条约》签订以后,与材料所给事件不相符,故C错误;漫画反映的是中日之间的斗争和冲突,无法得出日本与列强的关系,故D错误。
10.甲午战前,英国人赫德认为,中国的“陆军和海军,并没它自己所想象的实力”,“(日本)料将勇猛进攻,它有成功的可能。
中国方面不免又用它的老战术,但是只要它能经得住失败,就可以慢慢利用其持久力量和人数上的优势转移局面”。
由此可见,赫德认为 ( )A.军事实力在战争中具有决定作用B.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战术的落后C.作战意志是日本取胜的充分条件D.中国的国情更适合对日本持久作战【解析】选D。
军事实力只是战争胜负的一个方面,不具备决定性作用,故排除A;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落后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而不是战术问题,故排除B;日本取胜的因素不是赫德论述的主旨,与题意不符,故排除C。
根据“只要它能经得住失败,就可以慢慢利用其持久力量和人数上的优势转移局面”可知赫德认为中国的国情更适合对日本持久作战,故选D。
11.津京陷落后,西方列强虽没有把慈禧太后列为“首祸”,却以另一种方式“惩办”了她,把她赶出了深宫,使她在仓皇“西狩”途中亲尝了颠沛流离之苦的滋味,几乎丧尽了皇太后昔日的威严。
给慈禧太后造成此影响的事件是( )A.太平天国运动的北伐B.英法联军进入北京C.义和团在北京的发展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解析】选D。
据材料“把她赶出了深宫,使她在仓皇‘西狩’途中亲尝了颠沛流离之苦的滋味,几乎丧尽了皇太后昔日的威严”可知外国侵略者占领了北京,并把慈禧太后赶出了北京,太平天国运动没有攻下北京,故A错误;第二次鸦片战争时主政的不是慈禧太后,故B错误;义和团在北京的发展得到了慈禧太后的支持,故C错误;八国联军占领了北京,将慈禧太后赶出了北京城,故D正确。
12.(2019·上饶模拟)1907年8月26日《时报》刊登了漫画《中国现形记》,漫画揭露的“中国现形”是(注:图中器具:坛、提勺、漏斗、壶) ( )A.清廷成为洋人朝廷B.政府统治岌岌可危C.清末新政收效甚微D.官府搜刮民脂民膏【解析】选A。
漫画体现的是提勺代表官员,他们从代表民众的坛子里舀出资源,再将它经过政府这一漏斗,注入外国人的茶壶中去,说明清政府只不过是个程序,是个摆设,所以这主要说明了清政府已成为列强侵华工具,故A正确;材料中不仅体现了政府是漏斗,统治岌岌可危,还体现了外国在华的地位,故B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清末新政的内容,故C错误;材料不仅体现官府搜刮百姓,还有满足外国侵略者的内容,故D错误。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5分)关于鸦片战争,许多历史学家基于史料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结论差异很大。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正当清朝嘉庆、道光两朝国势开始下降的时候,世界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已经变成走遍世界寻求殖民地的头等侵略国了。
随着工业的发展,英国涌现了许多新兴工业大城,这些工业城市具有大规模的工厂,制造着各种工业品。
由于英国工业的飞跃发展,提高了商品对殖民地和其他国家输出的要求;又由于新式交通工具的使用,英国得以广辟新市场和新殖民地。
在印度,英国侵略势力继续向广大腹地推进,获得剥削殖民地的无限利益。
这个贪婪强暴而又在印度积有经验的英国海盗,对清政府统治下的封建中国,抱着极大野心,一刻也不肯放松侵略的机会,是势所必然的。
——摘编自范文澜《中国近代史》1947年版材料二陈恭禄1934年完成60万字的巨著《中国近代史》,当时被列为大学丛书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