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对液压传动发展和液压系统的工作原理作了一个详细说明,并对液压技术在锻压机械中的单柱液压机的液压系统进行了全面的设计和计算。
首先对液压传动系统方案进行分析与比较,并确定设计方案并绘制系统原理图,其次对液压系统中液压泵、液压缸、活塞等主要参数进行计算、圆整及校核,并且绘制集成块单元回路图,然后确定调速阀、换向阀、溢流阀等各种液压元件及附件,最后根据各项数据绘制以集成块联接方式而成的系统装配图。
液压传动作为一门比较成熟的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农业机械、机械制造、汽车制造以及锻压等机械行业。
并且液压传动拥有高压、导向性能好、方便的操作、速度快、大功率、高效率、低噪声、高度集成化等特点,各项要求方面的显著优势使得这门技术有着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与市场需求。
驱动机床工作台的液压系统,它由油箱、滤油器、液压泵、溢流阀、开停阀、节流阀、换向阀、液压缸以及连接这些元件的油管组成。
它的工作原理:液压泵由电动机带动旋转后,从油箱中吸油。
油液经滤油器进入液压泵,当它从泵中输出进入压力管后,将换向阀手柄往内的状态下,通过节流阀、换向阀进入液压缸左腔,推动活塞和工作台向右移动。
这时,液压缸右腔的油经换向阀和回油管排回油箱。
如果将换向阀手柄方向转换成往外的状态下,则压力管中的油将经过开停阀、节流阀和换向阀进入液压缸右腔,推动活塞和工作台向左移动,并使液压缸左腔的油经换向阀和回油管排回油箱。
工作台的移动速度是由节流阀来调节的。
当节流阀开大时,进入液压缸的油液增多,工作台的移动速度增大;当节流阀关小时,工作台的移动速度减小。
为了克服移动工作台时所受到的各种阻力,液压缸必须产生一个足够大的推力,这个推力是由液压缸中的油液压力产生的。
要克服的阻力越大,缸中的油液压力越高;反之压力就越低。
输入液压缸的油液是通过节流阀调节的,液压泵输出的多余的油液须经溢流阀和回油管排回油箱,这只有在压力支管中的油液压力对溢流阀钢球的作用力等于或略大于溢流阀中弹簧的预紧力时,油液才能顶开溢流阀中的钢球流回油箱。
所以,在系统中液压泵出口处的油液压力是由溢流阀决定的,它和缸中的油液压力不一样大。
如果将开停手柄方向转换成往外的状态下,压力管中的油液将经开停阀和回油管排回油箱,不输到液压缸中去,这时工作台就停止运动。
小型液压机毕业设计开题报告2011年5月22日塑料模具开题报告2011-05-22 09:22:50 来源:评论:0点击:4一、本课题的目的及意义,研究现状分析1.目的和意义:液压机设计是集液压机总体结构设计、挤压结构设计及计算,绘制主要零部件图机架结构设计及计算,绘制液压机装配图液压机液压系统设计,绘制液压系统原理图液压机控制系统设计,编写、调试PLC程序等过程的全面系统设计。
通过对本课题进行设计,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液压系统、液压机、机械加工工艺等的理论知识,了解先进液压技术、工艺技术,提高液压系统分析能力、结构设计能力,加强分析和解决现场机械和结构设计问题的能力,为以后工作时的产品开发、技术改进打下基础,并在实际的生产中灵活处理质量、生产率和成本之间的关系,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小型液压机毕业设计开题报告2011年5月22日塑料模具开题报告,2.研究现状:(1)液压机简介液压机(又名:油压机)利用帕斯卡定律制成的利用液体压强传动的机械。
油压机由主机及控制机构两大部分组成。
油压机主机部分包括机身、主缸、顶出缸及充液装置等。
动力机构由油箱、高压泵、低压控制系统、电动机及各种压力阀和方向阀等组成。
动力机构在电气装置的控制下,通过泵和油缸及各种液压阀实现能量的转换,调节和输送,完成各种工艺动作的循环。
利用帕斯卡定律制成的利用液体压强传动的机械,种类很多。
当然,用途也根据需要是多种多样的。
如按传递压强的液体种类来分,有油压机和水压机两大类。
水压机产生的总压力较大,常用于锻造和冲压。
锻造水压机又分为模锻水压机和锻水压机两种。
模锻水压机要用模具,而锻水压机不用模具。
我国制造的第一台万吨水压机就是锻造水压机。
(2)油压机按结构形式现主要分为:四柱式油压机、单柱式(C型)油压机、卧式油压机、立式框架油压机等。
热锻液压机大型锻造液压机是能够完成各种锻造工艺的锻造设备,是锻造行业使用最广泛的设备之一。
目前有800T、1600T、2000T、2500T、3150T、4000T、5000T等系列规格的锻造液压机。
四柱液压机该液压机适用于可塑性材料的工艺。
如粉末制品成型、塑料制品成型、冷(热)挤压金属成型、薄板拉伸以及横压、弯压、翻透、校正等工艺。
(3)油压机按用途分控制阀:控制液压油的流量,流向,压力,液压执行机构的工作顺序等及液压回作用.讲的通俗一点就是控制和调节液压介质的流向,压力和流量.从而控制执行机构的运动方向,输出的力或力矩.运动速度.动作顺序,以及和调节液压系统的工作压力,防止过载等作用(如单向阀,换向阀,溢流阀,减压阀,顺序阀,节流阀.调速阀等)(4)液压成形技术与传统的冲压工艺相比,液压成形工艺在减轻重量、减少零件数量和模具数量、提高刚度与强度、降低生产成本等方面具有明显的技术和经济优势,在工业领域尤其是汽车工业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
在汽车工业及航空、航天等领域,减轻结构质量以节约运行中的能量是人们长期追求的目标,也是先进制造技术发展的趋势之一。
液压成形(hydroforming)就是为实现结构轻量化的一种先进制造技术。
液压成形也被称为“内高压成形”,它的基本原理是以管材作为坯料,在管材内部超高压液体同时,对管坯的两端轴向推力,进行补料。
在两种外力的共同作用下,管坯材料发生塑性变形,并最终与模具型腔内壁贴合,得到形状与精度均符合技术要求的中空零件。
液压成形技术的优点对于空心变截面结构件,传统的制造工艺是先冲压成形两个半片,然后再焊接成整体,而液压成形则可以一次整体成形沿构件截面有变化的空构件。
与冲压焊接工艺相比,液压成形技术和工艺有以下主要优点:□减轻质量,T2资讯网。
节约材料。
对于汽车发动机托架、散热器支架等典型零件,液压成形件比冲压件减轻20%~40%;对于空心阶梯轴类零件,可以减轻40%~50%的重量。
□减少零件和模具数量,降低模具费用。
液压成形件通常只需要1套模具,而冲压件大多需要多套模具。
液压成形的发动机托架零件由6个减少到1个,散热器支架零件由17个减少到10个。
□可减少后续机械加工和组装的焊接量。
以散热器支架为例,散热面积增加43%,焊点由174个减少到20个,工序由13道减少到6道,生产率提高66%。
□提高强度与刚度,尤其是疲劳强度,如液压成形的散热器支架,其刚度在垂直方向可提高39%,水平方向可提高50%。
降低生产成本。
根据对已应用液压成形零件的统计分析,液压成形件的生产成本比冲压件平均降低15%~20%,模具费用降低20%~30%。
(5)液压成形工艺的应用液压成形工艺在汽车、航空、航天和管道等行业有着广泛的应用,主要适用于:沿构件轴线变化的圆形、矩形或异型截面空构件,如汽车的排气系统异型管件;非圆截面空心框架,如发动机托架、仪表盘支架、车身框架(约占汽车质量的11%~15%);空心轴类件和复杂管件等。
图2即为液压成形工艺应用于汽车工业中所制造出的一些典型零件。
液压成形工艺的适用材料包括碳钢、不锈钢、铝合金、铜合金及镍合金等,原则上适用于冷成形的材料均适用于液压成形工艺。
液压机技术特点:□本系列液压机适合于可塑性材料的工艺,如冲压、弯曲、翻边薄拉伸等□也可以从事校正、压装、塑料制品及粉末制品的成型。
选装配置液压机技术□操作者应熟悉油压机的一般性能和结构,超负荷使用。
□使用前,应按润滑加油,检查高压泵、压力表、各种阀、密封圈等是否正常。
□开机前,应检查模具是否配套,料重是否符合要求,称料工具是否准确。
□时,摸具必须放在垫板中心,偏心使用。
每班开机前,试压后,应检查一次模具是否有裂损。
□多人操作时,要有专人开机,相互协调配合。
□严禁将手,头置于模具与压头之间。
□工作完毕,应将品、工具、模具整理好并放到指定地方。
二、本课题的基本任务、解决的主要问题,及其实现途径、方法和手段1.基本任务:设计一公称压力为6.3吨的小型四柱式液压机,该液压机可用作折边机或成型机,也可用于成型材料的翻边,以及粉末制品、塑料、玻璃钢、绝缘材料橡胶等的成型。
为完成一般的工艺,要求液压缸能实现“快速下行—慢速加压—保压—快速回退”的工作循环。
设计主要参数滑块最大行程400mm工作速度7~15(可调)2.要解决的主要问题(1)液压机的机械结构设计,内容包括:1)总体结构设计、挤压结构设计及计算2)机架结构设计及计算(2)液压机液压系统设计,内容包括:1)液压系统方案设计2)液压系统的参数计算3)液压元件的选择4)液压系统性能验算(3)液压机电气控制系统设计,利用西门子的S7系列PLC进行控制系统设计3.实现途径、方法和手段:(1)虚心向老师请教。
(2)检索相关的文献资料并恰当地运用。
(3)通过互联网向有经验的工作技术人员交流学习。
(4)通过图书馆借阅相关的参考书籍。
三、完成本课题所需工作条件(如工具书、计算机、实验、调研等),可能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和措施1.所需要的工作条件:计算机机械设计手册夹具设计手册AutoCAD软件等2.可能遇到的问题:(1)对AutoCAD软件的使用不够熟练,有些功能不会使用。
(2)在设计过程中有些问题处理不当。
(3)缺乏与设计相关的。
3.解决的方法和措施:(1)通过向老师和同学请教解决部份问题。
(2)通过自己研究和在互联网上查询。
(3)通过图书馆借阅相关的参考书籍。
四、已查阅参考文献目录[1]天津市锻压机床厂.中小型液压机设计计算[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77塑料模具开题报告[2]俞新陆.液压机[M].:机械工业出版社,1982[3]成大先.机械设计手册(第五版)[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4]周世昌.液压系统设计图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8-52[5]廖常初.大中型PLC编程及应用[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