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掘工作面管理制度二○一三年三月目录一、掘进工作面工程质量检查验收管理制度二、采煤面支护质量和顶板动态监测、分析、解决制度三、掘进面支护质量和顶板动态监测、分析、解决制度四、巷道开口、中腰线、停采掘、贯通及工程进度告知单制度五、采掘工作面变化管理制度六、采掘工作面安全检查制度七、采掘质量原则化实行方案八、采掘面隐患排查整治制度九、采煤面岩收检查惩罚管理办法十、工程质量负责制度十一、工程质量验收责任追究制度一、掘进工作面工程质量检查验收管理制度1、掘进工作面工程质量按照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制定《煤矿安全质量原则化及考核评级办法》进行验收。
2、掘进工作面工程质量在每月末进行验收,被检查验收单位,班队长及施工队计录人员必要同步参加检查验收。
3、掘进工作面必要配齐质量检查各种工器具。
4、矿验收人员在现场必要使用验收工器具进行检查,获得现场精确数据资料。
5、上井后,依照验收原始记录,认真填写工程质量验收评估表,同步,对查出质量问题和安全隐患进行“三定”。
6、在工程质量进行评级前,必要收集下列关于资料;(1)锚网喷工程记录:涉及冒顶、宽帮、壁后充填、钢筋布置和绑扎质量,锚杆间排距、角度及喷浆厚度等。
(2)锚杆拉拔实验报告、锚杆预紧力实验报告和砼、砂浆强度实验报告。
(3)水文地质资料、施工验收记录。
7、掘进工作面必要进行施工技术工作月度总结和巷道竣工验收,并认真填写《掘进巷道施工技术工作月度总结表》和《掘进巷道竣工验收报告》,在生技科存档管理,其中《掘进巷道竣工验收报告》上报矿长办。
二、采煤面支护质量和顶板动态监测、分析、解决制度为杜绝采煤工作面在复杂地质条件下发生大面积冒顶和垮面压架事故发生,切实加强现场矿压观测和支护质量监测工作,搞好采、煤工作面顶板安全管理,特制定本制度。
1、完善矿压观测组织机构,明确责任成立矿压观测组,矿压观测组设在生产技术科。
在矿长、总工程师、分管副矿长领导下,组织完毕关于矿压观测与支护质量监测各项工作任务,把矿压观测列为现场顶板控制工作重点。
充实观测人员,依照顶板监测需要,至少配备3名专职观测人员,由矿压观测组统一管理,做到有筹划有组织开展矿压观测和支护质量监测工作。
其重要职责有:1)制定矿压观测、支护质量监测所用仪器仪表、设备配备数量和维修检测筹划。
2)组织实行采煤工作面矿压观测与支护质量监测,对监测数据进行解决和分析,对存在问题提出整治意见并监督实行。
3)对特殊地点进行专项研究。
对采煤工作面过断层、富水区、破碎带、交叉点、沿空巷道,编写专项观测方案,进行矿山压力专项研究,对观测进行分析总结,对特殊地点顶板控制提出超前防止办法,严防重大冒顶事故发生。
4)对锚网回采巷道支护产品质量进行监督检查;对矿压、安全监测仪器仪表,严格按照国家计量器具管理制度进行强检。
杜绝各类不合格品使用。
5)对有关矿压观测、支护质量监测技术资料、总结报告和监测数据等进行存档管理。
2、采面支护质量与顶板监测制度(1)炮采工作面支护质量与顶板监测重要内容、指标、测站布置、办法1)工作面寻常支护质量与顶板动态监测重要内容和基本规定:撑紧、移够、站正、完好,使其可以有效控制围岩,减少冒顶事故,提高采面功能,保证安全生产。
2)重要监测指标分为支护监测指标、围岩状态指标和两巷超前支护质量指标。
(1)支护质量监测指标:①核心指标:1、初撑力;2、端面距。
②辅助指标:1、支架工作阻力;2、支架工作空间几何状态(支架歪角、排齐偏差、相邻顶梁台阶值、顶梁俯仰角、支架间隙);3、液压系统工况(泵站压力、液压管路和密封件完好状况);4、采高。
(2)工作面围岩状态指标:端面顶板冒高、冒宽、冒区长度,煤壁片帮深度,片帮区长度。
(3)两巷超前支护质量指标:煤壁超前20m范畴内支护完整,巷高不不大于1.8m,有0.7m行人通道。
按照作业规程规定加强端头及超前支护。
3)采面矿压及支护质量观测测站布置:每隔10台支架安设1台矿压观测表。
4)采煤工作面寻常矿压观测办法:(1)支架阻力观测:直接读取压力表读数。
(2)顶板动态观测:在各测线处对顶板状态作记录观测,记录采高、端面距、片帮高度等。
(3)支架几何参数观测:采用目测普查,超标明显处用工具进行测记,涉及顶梁走向角及倾角、顶梁错差。
(4)两巷超前支护质量监测测量单体液压支柱(柔性掩护式支架)初撑力或工作阻力。
5)特殊时期支护质量与顶板动态监测:重要涉及初采、末采、撤面、工作面顶板初次垮落和初次来压,该阶段对每台支架均要进行动态监测,其初撑力必要符合规定。
3、采煤工作面支护质量与顶板动态监测数据收集、分析、解决制度1)采煤队负责进行现场支护质量与动态监测数据收集工作,每班由验收员监测一次,并在井下认真填写原始数据登记表。
监测数据表内容重要涉及:支架循环初撑力、当前工作阻力、最大工作阻力。
不按现场实际状况填写或没填写监测报表,罚验收员100元。
2)现场验收员每班将井下测取各种原始数据按登记表格填写清晰,采煤队在每天下午5点前安排专人,将3班监测登记表报送矿压组,矿压组将监测数据进行解决计算后,填入整顿表格。
不准时或不送报表,罚采煤队长100元。
3)对工作面支护质量及煤岩稳定性作出总体评价,并对存在问题提出整治办法和建议,由分管领导订立意见、采煤队订立整治办法后,存档备查,并现场监督整治。
4)工作面安装、撤面必要对液压支架初撑力进行动态监测,对液压系统完好状况进行记录观测,并将监测记录保存。
3、回采巷道支护质量与顶板动态监测数据解决1)锚网巷道回采时,在采动压力影响区内,采煤队对掘进期间安设顶板离层仪、巷道位移等测点,安排专人(兼职)每周测读一次。
超前支护区内,每天测读一次,观测数据进行详细记录,观测期间还应对巷道支护状态进行记录观测,如有变形、网兜、片冒等现象要作出记录记录。
2)超前支护范畴内,每天测定超前支护及密集切顶单体液压支柱初撑力或工作阻力。
3)采煤队每天下午4点前将登记表报送生技科,生技科安排专人对监测数据及时分析解决,掌握顶板离层、围岩变形量随工作面推动变化规律,发现异常及时向矿领导进行报告。
三、掘进巷道支护质量与顶板动态监测数据收集、分析、解决制度1、顶板动态监测仪器仪表安装、维护1)掘进巷道顶板动态监测重要仪器为顶板离层仪,所有采用锚网支护煤岩巷从施工到报废都必要在矿压组协调指引下实行全过程地监测与维护。
巷道掘进期间安装、监测与维护工作重点由掘进施工单位在矿压组指引下进行;巷道竣工交接后到采煤工作面生产前其监测工作重点由矿压组负责,采煤工作面生产到巷道报废期间其监测与维护工作重点由采煤队负责。
掘进、采煤队应设立煤巷锚网顶板离层批示仪监测小组,由专人(兼职)负责,报矿压组备案,并在人员有变动后及时告知矿压组更改。
2)锚网巷道顶板离层批示仪观测采用定人、定岗、定期观测,煤巷锚网支护巷道监测责任单位都必要建立巷道监测与维护档案,在巷道交接时,其巷道监测与维护档案一并交接。
矿压组不定期进行抽查摸底,缺少此项每次罚责任单位100元。
3)所有煤巷锚网支护巷道及时安设顶板离层批示仪,不得以任何理由回绝回推迟安装,且规范安装,保证离层批示仪能精确监测顶板变化状况,提供顶板离层状况,深基点6m、浅基点3m。
否则罚观测人员100元。
顶板离层批示仪必要随迎头及时安设,不能滞后安设,否则罚观测人员50元。
4)顶板离层批示仪安设必要按50m间距控制,间距过大必要补加,并罚观测组负责人100元。
5)对于每条巷道顶板离层批示仪,观测组必要明确现场监测人员,否则罚组长100元。
6)掘进、采煤、以及涉及使用到锚网巷道单位,损坏离层批示仪按200元/个扣罚。
7)特殊条件(断层及围岩破碎带、顶板淋水、应力集中区、交岔点及硐室等)下巷道,必要按规定安设顶板离层批示仪,否则对观测组罚款100元,。
8)施工单位不能随意损坏监测仪器,损坏按仪器原值一倍罚款。
2、掘进巷道支护质量与动态监测数据收集、分析、解决按下列规定执行:1)巷道掘进期间距迎头200m以内,顶板离层仪测量读数每天不少于1次,距迎头200m以外范畴,测量读数每周不少于1次。
2)巷道竣工交接后到采煤工作面生产前期间,测量读数每周不少于1次。
采煤工作面生产至巷道报废期间测量读多次数,按回采巷道支护质量与顶板动态监测数据解决规定执行。
3)每个顶板离层仪观测人员要认真收集、整顿、保存顶板离层仪读数,并进行简要分析。
如发现异常:1、读数范畴内合计下沉100mm;2、日下沉量超过40mm/日。
现场施工区队跟班人员应及时采用应急办法,进行暂时支护保证现场施工安全,然后报矿压组及关于领导,进行分析并制定关于办法上报矿关于领导,进行解决。
4)区队监测人员必要按规定观测顶板离层批示仪,读数并记录,有较大变化时及时向安监科和调度室、矿压组报告,记录不全罚款50元。
5)记录台账每周向技术部报送一次,不报罚款50元。
6)矿压组每月组织定期及不定期对掘进巷道锚网支护质量进行检测,定期为每旬检测,不定期为随时组织人员对巷道进行检测。
检测锚杆间排距、锚杆角度、托盘贴沿状况、锚固力,不合格每项罚100元/次。
四、巷道开口、中腰线、停掘采、贯通及工程进度告知单制度1、为认真做好本矿安全生产施工工作,保证矿井安全生产,特制定工程施工告知单制度。
2、坚持巷道开口、中腰线、停掘采、贯通及工程进度等告知单制度。
3、每一项工程在施工前,生技科必要以告知单形式下发到班队长手中,明确施工断面、尺寸、规格、方位、倾角、支护方式等。
4、在巷道开口或变更施工实行方案时,生技科应提前三天向地测组及关于单位下发《开拓掘进巷道开口告知单》,没有开口告知单,地测组不得标定开口位置及中腰线。
5、地测组按工程设计及《开口告知单》规定,进行现场标定开口位置和中腰线,并按规定负责巷道施工过程中施工测量及现场标定工作,新开口及变向巷道施工4—8米时,应及时复测检查及重新标定,正常掘进巷道,每掘进80—100米时,应及时布设测点并进行检查测量。
6、施工队、技术员、验收员,负责巷道施工过程中中腰线延伸工作,巷道中腰点要成组设立,每组不少于3个点,点间距不不大于2米,并用明显标志标记。
最前面一组中腰线点距掘进工作面距离不超过30—40米,在延设中腰线点时,对所使用和新设中腰线点均需进行检查。
7、班队长必要每天向技术部门提供工程进度告知单,以便于技术部门制定出切实可行安全办法。
五、采掘工作面变化管理制度为加强矿井安全生产变化管理,掌握现场变化状况,实现积极超前预测变化、科学减少变化、有效控制变化,真正把变化贯彻在基层、贯彻在现场,着重从人员、时段、“三工”、环境变化四个方面抓好管控,提高安全管理力度、精度,构建透明、简洁、高效安全生产体系,实现变化条件下安全生产,特制定本制度。
A、人员变化管理制度㈠新工人入矿1、由矿培训中心进行岗前培训,经考试合格,获得相应上岗资格证后,方可持证上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