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稿日期]2001-05-25 [修回日期]2001-10-20[作者简介]陈正权(1979-),男,江苏洪泽人,南京大学哲学系2000级硕士研究生。
劳动扬弃资本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中的私有制批判陈正权(南京大学哲学系,江苏南京 210093)[摘要]私有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而对这个范畴进行理论批判起始于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
在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中,马克思认为异化劳动必然产生私有财产,私有财产反过来又定会造成新的异化,因而,要反对异化劳动必须同时反对私有财产。
而反对私有财产,不是反对所有的私有财产,反对的只应是人格化的奴役人、奴役劳动的资本。
所以,最终的出路只能是共产主义。
[关键词]私有制;异化劳动;资本;共产主义[中图分类号]F 032 1 [文献标识码]A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以下简称 1844年手稿 )是马克思思想不成熟时期的一部读书笔记。
因而它的方法还不是历史的实践的唯物主义。
此时的马克思的立场还是哲学人本学的立场,其对资本主义的批判还是建立在人性基础上的人本主义批判。
尽管如此,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无疑仍是一部重要的著作。
这部著作表现出马克思用哲学来指导经济学,用经济学来补充哲学研究思路的初步尝试,进而为马克思主义完全异质于资产阶级诸意识形态打下了基础。
马克思的经济学不仅仅是经济学,在经济学的话语中凸现出哲学;同样,马克思的哲学也绝非先验的、纯学院的哲学,而是历史的、具体的、现实的哲学。
而这些都是在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中初现的。
1844年手稿 出现了劳动、异化劳动、私有财产、共产主义等诸多影响深远的范畴与概念,而在其中,异化劳动通常被认为是最重要的范畴,其实未必然。
我认为,在 1844年手稿 中,马克思对私有财产、私有制的批判无论在理论发生、还是在重要与否的层次上都不亚于他对异化劳动的批判。
毕竟对私有制的批判贯穿于其后马克思经济学哲学研究的始终,而异化劳动因为方法基点的转移,很快就消失在马克思理论研究的视野之外。
综观思想史,无论劳动、私有财产、私有制、异化还是共产主义都不是马克思首创。
劳动创造财富这是亚当 斯密劳动价值论的核心内容。
私有制、共产主义早在托马斯 莫尔的 乌托邦 中就有描述。
莫尔认为 只有完全废除私有制度,财富才可以得到平均公正的分配。
[1]异化是德国古典哲学长期形成的一个哲学范畴,马克思此时认为的人的类本质异化直接来源于费尔巴哈。
伟大理论家的创新之处并不在于他发明了多少新概念而在于他在别人发现的间隙之处又找到了什么。
同理,马克思的理论贡献不在于他创立了这几个范畴,而在于他通过实证研究与思辨分析重新指认了它们之间新的联系。
一 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经济学是实证科学,在实证过程中必须要预设一个前提。
但马克思首先是一个哲学家。
这就促使他不满于看到的国民经济学 把私有财产、劳动、资本、土地的互相分离,工资、资本利润、地租的互相分 第5卷第2期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Vol.5,No.2 2002年6月Journal of Ji mei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Jun.,2002[文章编号]1008-889X (2002)02-06-04离以及分工、竞争、交换价值概念等等当作前提 [2](第150页),而力求于理解它们为什么会是前提。
这样,马克思在研究的入口不同于国民经济学的事实使马克思可能发现国民经济学家们未能发现的东西。
马克思也的确发现了新的东西。
这些新的发现首先是异化劳动,其次就是异化劳动造成的私有财产。
何为财富,何为价值,这是理解马克思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关系的重要入口。
重商主义是古典经济学之前的一个重要的经济学流派。
重商主义站在商业资本的立场上,单纯从经验出发, 偶像化了货币,把货币看作社会财富的基本的,即使不是唯一的来源,从而企图在国际贸易的流通领域中寻找社会财富的来源。
[3]由于重商主义代表的是商业资本而非工业资本,表现的是对货币、价格的追求而非对价值的追求,因此,重商主义必然不可能微观地深入到产品生产过程中去,进而,劳动者在劳动中的相互关系及其存在状态也就完全被排除在重商主义经济学家的理论关怀之外了。
重农主义是 从重商主义体系到亚当 斯密的过渡 ,他 直接是封建所有制在国民经济学上的解体 [2](第75页)。
重农主义把全部财富归结为土地和农业,只有农业才创造财富,工业和商业顶多只是实现财富的现实形态而已。
这虽然有重回封建所有制的嫌疑,但重农主义把农业的耕作和土地一起当作财富的来源,在理论上提高了耕作过程亦即特殊劳动在价值学说上的地位。
无论将财富的本质归结为货币还是土地,都只是对象化的本质。
但魁奈用经济学的语言把财富的本质描述为农民的耕种土地的过程,这就使财富的主体本质无形的移入劳动中。
这种过程虽然是特殊的劳动,但毕竟已经揭示了财富的主体性。
从特殊劳动到一般劳动的完整跨越由亚当 斯密系统地完成了。
亚当 斯密在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中第一次宣称任何一个生产部门的劳动都是国民财富的源泉,从而大大完善了劳动价值论,进而超越了重商主义把对外贸易、重农主义把农业劳动当作财富来源的偏见。
既然劳动创造财富, 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 [4],那么在现实资本主义社会中,财富直接表现为商品,因而对财富的向往,必然导致对商品生产的追求,进而是对劳动本身的崇拜和重视。
但是对劳动的重视和崇拜决不是意味劳动地位的提高。
相反,这意味着对劳动进行赤裸裸的奴役和压迫的开始。
在劳动价值论发现之前,虽然常识使人隐约感觉到劳动创造了财富,但在理论上仍然把物化的货币、土地当作财富的代表,因而人们追求财富还不直接表现为追求劳动。
但一般劳动创造财富被发现以后,对财富的渴望等于对劳动的追求被理论地确认,人们对财富的贪得无厌进而更多地转移到对劳动本身关注和占有上。
就这层意义讲,劳动价值论的发现,不仅未能给劳动者带来福音,相反却招引了更大的灾难。
这是现实历史彻底异化的理论前奏。
1844年手稿 表明,马克思看到劳动创造财富,占有劳动就等于占有财富,占有财富越多表明占有劳动越多。
而个人的劳动毕竟有限,因而对占有劳动的执著必然导致对别人劳动的强占,所以当劳动价值论被揭示后,人们对财富追求的欲望也就转化和表现为对别人劳动及其劳动成果攫为己有的实际行动。
这就出现了 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
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
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
[2](第26页)这就是劳动异化的现实。
根据对国民经济学理论的研究,马克思在手稿中指出了异化劳动的4种表象,即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相异化,劳动过程同人相异化,人的类本质同人相异化,人同人相异化。
劳动异化直接导致 人 的丧失和 自由 的消失。
劳动创造财富,而在资本主义现实中也就相应变成了异化劳动创造财富。
因而,作为财富表现的资本、工资与地产都可以成为异化劳动的产物。
而无论资本、工资还是地产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都是私有的,因而,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私有财产也必然是异化劳动的产物。
进而,我们可以得出作为异化劳动结果的私有财产 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
[2](第52页) 二 反对私有制与资本从上述的论证可以得知,私有财产就是外化劳动,就是异化劳动的物化形式,亦即 工人对自然界和对自身的外在关系的产物、结果和必然后果。
[2](第61页)私有财产由异化劳动得来,同时,7 第2期陈正权:劳动扬弃资本8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5卷形成的私有财产又促成了新的异化劳动。
所以私有财产不仅是异化劳动的结果,而且又是异化劳动的根据和原因。
这是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
因而,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异化劳动,必然要批判私有财产。
虽然马克思批判异化劳动的原因是因为他站在哲学人本学的立场上认为异化劳动背离了人的类本质,但基点不代表全部。
当马克思进入经济学分析的领域后,经济学的实证分析已经使马克思逐渐偏离了原先的人本学唯心主义的起点,而转向社会唯物主义,通过经济学研究而把握社会唯物主义方法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形成的重要前提。
[5]因而,方法无形的转变使马克思反对私有财产及围绕私有财产而形成的私有制关系就不再仅仅是哲学人本学的空洞口号而具有初步的科学基础。
私有制不是一种简单的关系,也绝不是什么抽象概念或原理,而是资产阶级生产关系的总和。
[6]因而反对私有制财产必然反对现实的私有制,这就超越了单单反对异化劳动的抽象性。
所以,我认为,马克思从异化劳动入手而发现了私有财产,进而通过对私有财产的批判而反对私有制,在私有制批判逐渐科学化、实证化的同时,异化劳动这个概念也在渐渐的淡出马克思的理论地平线。
马克思并不认为所有的私有财产都是应该全力反对的;私有财产内部有不同的区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私有财产有3种表现形式,资本、劳动和地产。
无论资本还是劳动都直接是现实劳动的结果。
但地产则不然。
地产是死的、无价值的物质。
[2](第71页)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地产的本质也逐渐由贵族特权转变为资本。
地产由不完全的资本变成资本经历了一场资本与地产竞争的过程,最终的结果是活的异化劳动对死的封建遗传的胜利,是 发达的私有财产对不发达的、不完全的私有财产的胜利 [2](第71页)。
当地产被消融后,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私有财产形式也就只剩下资本和劳动,亦即资本和工资。
从哲学人本学角度看,无论资本与工资都是异化劳动的产物,因而,反对异化劳动必然要同等的反对资本与工资,要彻底的反对一切异化劳动的结果。
但此时的马克思经过经济学研究,已经开始摆脱人本学异化逻辑。
工资固然是异化劳动的产物,但工资与资本的地位在生产中却是不平等的。
国民经济学已经 十分清楚地揭示了工资与资本利息之间的反比例关系,指出资本家通常只有通过降低工资才能增加收益,反之,则降低收益。
[2](第67页)可见,工资与资本是一对矛盾,若要扬弃这对矛盾,要么是资本战胜工资,要么是工资战胜资本。
马克思在 1844年手稿 中对私有财产中的劳动与资本的关系作了详细的论述: 私有财产的关系潜在地包含着作为劳动的私有财产的关系和作为资本的私有财产的关系,以及这两种表现的相互关系。
一方面作为劳动,即作为对自身、对人和自然界因而也对意识和生命表现来说完全异己的活动的人的活动的生产,是人作为单纯的劳动人的抽象存在,因而这种劳动每天都可能由他的充实的无沦为绝对的无,沦为他的社会的从而也是现实的非存在。
另一方面是作为资本的人的活动的对象的生产,在这里,对象的一切自然的和社会的规定性都消失了,在这里,私有财产丧失了自己的自然的和社会的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