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的思维方式很多人学哲学只学到了柏拉图什么观点、亚里士多德什么观点,最后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或者为了炫耀自己懂得很多知识。
这只是一个复读机,没有自己的想法。
那么应该如何学哲学呢?从必要性的角度学习。
本文的目的是介绍这种必要性的思维方式,希望读者看完本文后可以对哲学的这种必要性的思维方式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希望读者可以把这种思维方式应用于生活、学习中。
首先介绍什么是必要性(本文的目的不是介绍数学上的概念,所以这里只是非常简单的介绍必要性,详细内容参考数学教材)。
充分条件:有X一定有Y。
必要条件:没有X一定没有Y。
举一个例子:“学好一门外语(A)”和“学好听力(B)”、“学好口语(C)”、“学好阅读(D)”、“学好写作(E)”之间的关系。
充分条件:学好一门外语一定是同时学好了听力、口语、阅读、写作,也就是有了A 一定有B、C、D、E。
因此A是B、C、D、E的充分条件(这里的A是上面概念中的X,B、C、D、E是上面概念中的Y)。
必要条件:如果没有学好听力、口语、阅读、写作中的任何一个,都没有学好一门外语。
也就是没有B、C、D、E中的任何一个,A都不能成立。
因此,B、C、D、E中的每一个都是A的必要条件(这里的B、C、D、E是上面概念中的X,A是上面概念中的Y)。
哲学与其他学科不同,研究一个理论的必要条件,换句话说,一个理论需要什么先决条件才能成立,这样可以把平时没有注意的东西想出来(例如人要活着,必然需要呼吸,但是我们平时没有注意这一点)。
哲学研究一个对象的存在需要什么条件(哲学的研究对象已经存在了)。
例如康德研究科学如何可能,康德的研究对象是科学,科学是已经存在的,科学存在需要人的先天认识能力作为保障。
所以在康德看来,人的先天认识能力对于知识是必要的。
还需要区分2个概念:必要性、假设。
必要性是说一个东西是必须存在的,没有这个东西不行;假设是说给一种现象做出解释,但是解释还没有被证明、验证。
最后通过几个哲学理论看看必要性的思维方式在哲学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始基(本原)古希腊哲学家看见万事万物相互转化,例如下雨了,雨落到地上消失了,然后种子发芽了,变成了植物,有的植物结出了果实,果实掉到了地上,过了一段时间腐烂了,腐烂的土地又长出了新的种子,然后又下雨了,于是又开始了循环。
于是古希腊哲学家开始思考为什么万事万物可以相互转化。
最后他们认为是因为万事万物都含有相同的成分,否则相互转化不可能发生。
这个相同的成分被叫做始基(本原),希腊文是ἀρχή,英文是arche。
关于始基是什么,各个哲学家都给出了不同的解释。
泰勒斯认为始基是水;毕达哥拉斯认为始基是数学,等等。
古希腊哲学家认为始基并不是假设,而是必然存在的。
因为如果没有始基,万事万物不会相互转化;可是万事万物在相互转化,所以始基是必然存在的。
从始基的概念可以看出:某种理论(情况)是必然存在的,没有这个理论(情况)不能说明现实发生的事情。
这就是哲学中必要性的思维方式。
柏拉图的理念论人们通过概念来把握万事万物,认识世界。
哲学研究希望把人类活动用概念表达出来,人类可以通过概念把握到那些不能通过经验认识的东西。
例如长度的单位“米”,是由谁规定的呢?为什么是现在的长度,而不能更长一些(为什么是1米等于100厘米,而不能是101厘米)?这种抽象的事物只能通过概念来把握,由于概念,人对世界的认识不是分散的,而是有条理的。
柏拉图认为现实世界(我们生活的世界)之外一定存在一个理念世界。
因为人们可以运用概念(知识的一部分)谈论世界,但是概念从哪里来的呢?柏拉图认为是由理念世界来的。
因此理念世界是必然存在的,不是假设,因为如果没有理念,人们不能使用概念谈论世界(和始基一样都被认为是必然的,必要性的思维方式)。
那么人是如何获得理念的呢?通过回忆。
柏拉图认为灵魂是存在的,灵魂在前世认识了一些东西,然后人死后灵魂进行转生。
人从出生开始,就开始回忆灵魂在前世认识的那些东西,教育就是一个回忆的过程。
那么灵魂是如何存在的呢?神(上帝)创造了灵魂。
因此柏拉图认为灵魂和神(上帝)也是必然存在的,不是假设(必要性的思维方式)。
到了近代,神被人们所怀疑,这就直接导致了柏拉图的理念没有了。
那么概念、知识又是从哪里来的呢?因此笛卡尔需要通过自我意识来保证知识的根基。
后来自我意识也不能保证,这就产生了现象学。
胡塞尔早起研究自我意识是如何进行的,后期研究自我意识是如何产生的。
休谟的因果论我们都认为原因必然导致结果,休谟认为虽然存在原因和结果,但不存在这种必然性(原因必然导致结果)。
稍微想一下就可以理解休谟的理论。
我们看见一件事情发生之后,另一件事情也发生了,然后我们就判断第一件事情是第二件事情的原因,并且认为这种原因是必然的。
但是我们是如何知道这种必然性的呢?我们能够看见这种必然性吗?还是说能够听见必然性,例如必然性像人一样对我们说“我就是必然性”。
很显然我们不知道这种必然性。
休谟所说的必然性指事情,并不是数学公式,休谟并不反对数学推理的必然性。
既然必然性不存在,那我们为什么可以想到必然性呢?休谟认为必然性就是由人们的习惯产生的:人们看见先发生了一件事情A,然后发生了另一件事情B,根据习惯,我们就会在事情A刚发生的时候,立刻想到之后会发生事情B。
这就类似于一种条件反射,例如看见天空乌云密布(事情A),我们立刻会想到马上就要下雨了(事情B)。
休谟的理论很有洞察力,人们认为因果关系有必然性,但是这种必然性只是我们的习惯罢了。
既然是习惯,那么就很可能出错,例如:我们会遇到这种情况,朋友(或者亲人)的身体很健康,但是突然检查出了癌症,然后几个月内就去世了。
我们都会想,那个人的身体很好呀,平时也不怎么得病,怎么就突然查出癌症了呢?我们的这种想法就是休谟所说的习惯导致了必然性。
先发生了一件事情A(一个人的身体平时很好),一般都会发生了另一件事情B(那个人不会得癌症),于是我们就会得出结论:事情A必然导致事情B。
康德的“哥白尼式的革命”休谟的因果论对科学的冲击非常大:科学理论首先需要经过观察,然后才是用数学进行论证。
但是根据休谟的因果论,我们通过观察现象得出的结论很可能是错误的,因为从现象得出结论就是从原因得出结果,这就需要小心休谟的因果论。
那么人可以获得普遍有效的知识吗?传统的观念认为:知识必须符合对象(先有对象,后有知识,外在的对象是如何进入我们内在的知识的)。
就是说知识是通过客观对象刺激我们的感官形成的,换句话说,知识只能以那些经验的事物(经验与理性相对,通过眼耳鼻舌身等感官认识)为基础。
但是科学知识是普遍必然的,不能以个别偶然的感觉经验为基础。
这就得出了一个结论:科学是不可能的。
但当时有科学知识,例如牛顿的物理学。
牛顿的物理学就是以感觉经验为基础的,但同时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
那么科学知识是如何产生的呢?康德认为,传统的观念不能解决这个问题。
类似于哥白尼把地心说转变为日心说,康德把“知识必须符合对象”转变为“对象必须符合知识”,也就是对象必须符合认识主体的先天认识形式。
我们都拥有先天的认识形式,这套认识形式独立于经验(与经验无关)。
我们每个人出生就有这套认识形式,并且每个人的先天认识形式都是相同的,都是通过相同的认识形式来认识事物。
因此每个人认识个别偶然的感觉经验的时候,都可以得出相同的结论。
同样的,康德认为先天认识形式是必然存在的,不是假设(必要性的思维方式),否则就不可能出现牛顿的物理学。
结语最后希望大家不要做哲学的奴隶,要拥有自己独立的思想。
P.S.这篇文章主要是根据鲍克伟老师的思路写的,写完后给鲍克伟老师看过了,老师说问题还是挺多的,我现在驾驭不了这么大的题目,需要很大的改动。
有些表述不严谨,还有就是没有写出哲学家针对什么问题而提出一套理论,理论之间是否有联系,例如从始基概念如何转变到了柏拉图的理念。
总之我是不想改了,恐怕到时候要把哲学的博士读下来都未必能写这么大的题目。
不管怎样,必要性的大概意思我应该是写出来了,从这种思路去看各个学科都会非常清楚的。
剩下的就要靠自己去悟了。
推荐书目《西方哲学十五讲》,张志伟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十五讲》,陈嘉明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现代西方哲学十五讲》,张汝伦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一哲学的支点》,赵汀阳,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版《政治哲学导论》,托马斯著,顾肃译,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读哲学书是需要基础的,最好按这个从上到下的顺序读书,否则其中的一些书是看不懂的。
看完上面这些书之后,会对一些哲学家的思想感兴趣,这时再看感兴趣的哲学家的著作。
如果从西方选出六个最伟大的哲学家,应该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笛卡尔、康德、海德格尔、维特根斯坦。
建议先看完上面的3本推荐书目,然后再看这些哲学家的原著或者二手著作(康德、海德格尔、维特根斯坦的书很读,可以读一些二手资料帮助理解)。
因为看完上面的推荐书目可以对哲学是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这样就可以把这六个哲学家与哲学史上的其他哲学家联系起来,看出这六个哲学家和其他的哲学家思想的影响。
致谢:我先要感谢尚乐文老师,尚乐文老师最先使我对政治哲学入门。
然后要感谢鲍克伟老师,鲍克伟老师教了我哲学的基本知识、思维方法。
可以说,这篇主要是根据鲍克伟的启发写的。
最后还要感谢吴通福老师、宫理业老师、罗雄飞老师、徐海涛、陈凯航、张长。
本文能够完成,主要是受到了他们的启发,在这里一并致以感谢。
徐蔚然2015年1月10日初稿2015年4月3日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