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理解答题方法与技巧基础知识:1.景物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的品质, 衬托中心意思2.运用描写方法的作用:表现人物性格,反映作品主题3.文章题目的作用:概括内容;揭示主题;提示线索4.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1、这种题目往往就是限定不能直接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从另个层面上来说,也就是暗示你原文中有相关语句,所以你首先应该找出原文中的相关语句;2、现在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将原文中的语句变成自己的话,可以采用下列方法:①概括大意法,适用于原文相关句子较长的情况;②翻译句子法,适用于文言文语段;③解释重点词法,适用于原文语句中有生僻词;④变换句式法,适用于原文使用的是疑问、设问、反问的语意未能完全明确的句子,而题目又要求作出明确表达的情况。
5.中间句、段的作用: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6.结尾议论性句子的作用: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点明中心,深化主题7.写作人称的好处: 第一人称,真实可信; 第二人称,亲切自然第三人称,可以多角度描写,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8.容易弄错的术语:(1)表达技巧= 艺术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2)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3)表现手法= 象征、对比、衬托、烘托、伏笔铺垫、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借景抒情、借物喻人(托物言志)……(4)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问、设问、引用、反复……(5)语言特点= 通俗易懂/ 严谨/ 优美、生动、鲜明/ 充满感情色彩(常与修辞手法合用)9.在哪儿找线索:标题;反复出现的某个词语或某个事物;抒情议论句10. 引号的作用:表引用(引用人物对话、诗文句等);表特定称谓(特殊含义);表否定、反语、讽刺等意味;表强调。
记叙文阅读一、记叙文基础知识:(一)记叙线索的形式:实物;人物;思想感情变化;时间;地点变换;中心事件(二)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记叙文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三)记叙文第一段的作用: 1)环境描写: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2)其他:开篇点题,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二、语段阅读题答题总原则:1、快速浏览全篇文章。
答题前应快速浏览文章,弄清文章的人物、事件、结果。
可适当做标记2、带着问题读文章的相应段落。
注意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意思,找出中心句、主旨句。
开头、结尾、过渡句段、修辞句、抒情议论句画上角标记号。
注意从题干中找出答题关键点,带着问题读文中相应段落。
3、答题。
具体题目涉及到相关段落,要对这些段落反复研读;如涉及全篇,则要再读全文。
运用下文常见答题技巧回答;如无法判断,可摘抄文段原文原句。
字迹工整,卷面干净;可用①②③等序号对答案进行标注。
三、常见题型答题技巧(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也就是说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考虑。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2、文中:承上启下(过渡句);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二)修辞手法的作用:答题技巧: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
答题格式:这句话运用了的修辞手法,表现了的特点(使语言更加),表达了的感情(反映了的形象)。
可以从2个方面谈:(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运用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运用排比的手法,强调了的语气。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使用设问,引起读者对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了语气。
6、夸张:突出(什么事物)的(什么)特点,使(什么)的特征更加鲜明,更让人印象深刻。
例:桂花开的最旺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三)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1、用第一人称;2、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3、答题格式:我认为(觉得)因为。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答题技巧:表态,一般答不好。
先分别说出加点字、词和换的字、词的意思,再主要说用加点字、词的好处或换的字、词的不好,所以不能换。
表态,一般答不好。
先解释原字、词的意思,在句子中有何表达效果,删掉有何效果,所以不能删。
动词: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形容词: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副词(如都、大都、非、只有等):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不能。
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事,你受到了什么启发?(读完文章你有什么看法,联系实际谈谈你的体会)答题技巧:理解文章中心+生活实际,一定要结合文章中心。
写人的记叙文的表达形式是:本文记叙了……表现(赞扬)了……品质(精神)。
写事的记叙文的表达形式是:本文记叙了……(事),说明了(赞扬了)……道理(精神)。
写景状物的记叙文的表达形式是:文章描述了……抒发了……(思想感情)。
成语故事、童话、寓言的表达形式是:本文通过……(故事),告诉(说明)……道理。
一、理解加点字、词。
考题形式:1、联系上下文,解释加点字(词)意思。
答题技巧:先答字、词本意,再答出在文中的含义。
2、直接理解加点字、词,表达作者什么感情?答题技巧:结合文章中心,解释字、词在文章中的意思。
二、理解句子。
考题形式:1、怎么理解“……”这句话?(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某句话的理解)答题技巧:从文中理解,把文章中的这句话用最通俗的方法再说一遍,可以给这个句子换说法,也可以给这个句子作解释。
然后根据文章的中心再理解句子,说出自己的看法,最后可以联系生活再说说。
三、概括文章(段落)的主要内容。
1、概括段意。
答题技巧:①组合法:将每一段(层)的意思叠加起来,就是这一段的意思。
用谁干什么的语句来表达。
②摘抄法:找到这一段的中心句,一般是总起句或者总结句来概括段意。
③拓展法:文章中心句可以帮助你进行概括段意,找到每一段的中心词和文章的中心词挂钩,用拓展法来概括即可。
2、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是读懂文章的主要内容,既不能太简单,也不要太具体,要抓住文章的主要任务、主要事件或叙述的几个要点简要地写出来。
答题技巧:①要素综合法(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谁干什么怎么样?②标题法:根据文章的标题,加以补充。
③段意连接法:把各段的段落大意连起来,稍加整理。
说明文阅读一、常见的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常见的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二、常用的答题技巧:(一)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分析题:答题格式:本句用了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具体直观/深入浅出/科学准确)地说明了(说明内容),使读者。
(二)“××”词好在哪里?答题格式:用了“××”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三)“××”词能不能删掉?答题格式:①不能,用了“××”词,生动地说明了……,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去掉就没有这种效果。
②不能,删掉“××”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太绝对化;用了“××”词,准确地说明了……,符合实际情况,留有余地,具有科学性。
(四)说明文中的主观题1、对文中的内容进行简明、准确的改写。
如:根据提示给事物下定义、文字图表式处理、图表文字化、简要概述所举例子等。
2、对文中内容进行合理的补写。
如:加标题、结合语境补写句子、对文章说明的对象按要求进行补充说明。
3、联系实际举例说明。
(要符合文段的说明中心的要求)4、对文章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建议与设想。
(要有科学性,切忌胡编乱造)5、对语言的表达特色进行评说。
(结合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文语言特色来考虑)躺在母亲身边7、A.备受 B.惊喜8、“暖暖的”形象地写出了“我”躺在母亲身边的惬意之感。
通过触觉之感含蓄隽永地表达出“我”多年后重新体验到亲情时的幸福感受。
9、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母亲生病时因身体不适需要人来照顾,以及多日卧床而倍感孤寂无聊,渴望与“我”说会儿话、解解闷的心理。
10、这两个自然段补充交代了母亲生病的原因及母亲生病时仍常年一个人忙里忙外、默默承受疾病折磨,最后积劳成疾却又遭受家人抱怨的事实。
这样写使母亲的形象更加鲜明,文章内容更加充实,中心也更为突出。
11、在忙碌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常常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里,忘记了对身边亲人的关爱。
文章的结尾发出对人间真情的呼唤,升华了文章的主旨,读后发人深思。
(紧扣文章主题,意对即可。
)12、语言高度概括,简洁凝练,1分;文笔优美,饱含深情,1分;中心明确,1分。
(三)你为什么拿这一个13. 答案:她是个能为别人着想、富有诗意和环保意识的人。
评分:每个要点1分,共3分。
意思对即可。
14. 答案:原指不能变更的信条,这里指老板娘多年卖水果所积累的经验。
评分:每小题2分,共4分。
意思对即可。
15. 答案:以小见大,易于引发读者共鸣,耐人寻味。
评分:每个要点1分,共3分。
意思对即可。
16. 答案示例:作者不计较生活琐事,却看重生命、事业等人生大事。
这启发我们在生活中不要斤斤计较,而是要把精力放在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上。
评分:理解恰当得3分,启发合情合理得2分。
共5分。
意思对即可。
信任23、插叙24、.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25、情绪不好;我的心情格外愉快。
26、没有帮人作弊。
27、点明了“我”当时的心情,写出了“我”心理上的进一步28、抒情、议论、点明中心(突出中心)10、(1分)老师的忏悔或者蒙迪的梦想11、(2分) 因为蒙迪的理想离现实太远。
12、(2分)蒙迪对自己理想的描述不只是一份作业,实际上是他对自己人生道路的选择,他必须对自己的决定负责,因此父亲要蒙迪“慎重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