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生儿科护理安全管理制度打印版

新生儿科护理安全管理制度打印版

新生儿科监护室护理安全管理制度一、新生儿科护理安全管理制度二、新生儿科用药安全管理制度三、防止新生儿被盗制度四、防止新生儿坠床制度五、防止新生儿抱错制度六、防止新生儿烫伤制度七、防止新生儿导管滑脱管理制度八、防止新生儿压疮管理制度九、新生儿科护理差错事故登记报告制度十、新生儿科输血管理制度十一、新生儿科高危物品及药品管理制度十二、新生儿科西地兰使用管理规范十三、新生儿科护理人员质量安全教育制度十四、新生儿科护理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方案十五、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及演练计划新生儿科监护室2020年2月修订(一)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法制和护理安全教育,增强护理安全意识和责任心,提高护理质量。

(二)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完善各项护理技术操作规程,落实各级护理人员工作职责,定期检查落实情况,建立各类培训考核制度手册。

(三)严格遵守护理查对制度,杜绝差错事故的发生。

(四)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防止医院感染发生。

(五)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护士要及时巡视病区,对高危儿应加强巡视,确保患儿安全,防止意外发生。

(六)加强病区药品管理,执行药品管理制度。

毒、麻药品应置专柜上锁,专人管理,有基数,有接班记录,使用有登记;急救设施和药品、贵重仪器有专人管理,处于备用状态。

(七)做好防火防盗工作,加强易燃、易爆、易损物品的管理及对护理人员和患儿家属进行安全教育。

经常检查电源、水源、防火设施,及时维修,保证安全运用。

不得私自对病区的设施乱拆或改建。

(一)毒麻药品管理制度:1、专人负责,专柜存放并加锁。

2、每班交接,清点并记录。

护士长每周检查1次并签字。

遵照医嘱使用后,由医师开麻醉处方,取药补齐。

3、每周检查毒麻药品有无变质、沉淀、变色或过期等情况,不合格者及时更换。

4、毒麻药品不得随意外借,一般只供本病区病人使用,医务人员不得处方自用。

(二)用药安全管理制度:1、口服药、注射剂、毒麻药品、外用药品,应分别分类放置,避免发生意外。

2、各类药品瓶签与药品相符,帐物相符。

3、各类静脉注射液体,收发药液时,必须做到先检查药液的生产日期、批号、有无过期、瓶体有无裂纹,液体内有无絮状物,软包装液体要检查有无漏液、漏气,包体有无损坏等方可使用。

4、液体管理:(1)使用大液体时,严格把好“四关”,做到“六查”。

四关:搬液体进治疗室的检查关,摆药前的检查关,配液体前的检查关,上挂输液架前的检查关。

六查:查瓶口有无松动,查标签是否清楚,查药液有无混浊、变质、絮状物,查生产日期和有效期,查瓶子、软包装有无裂痕及漏液,治疗室内液体每周大查1次。

(2)常规静脉输液卡,每日核对后打印。

加药前必须经两人核对输液执行单后方可加药。

一组液体加完后,在治疗室内的输液贴瓶签上签加药时间和加药者的姓名。

(3)执行静脉用药时,必须核对后再执行,并在病人床边的输液卡上打钩、签时间、签姓名。

病人自带药物一律不准应用,以减少医疗纠纷。

(4)静脉注射药物,应携带静脉注射单,静脉注射药物必须放置在治疗盘内。

严格查对后,根据药物作用和性质,控制注射时间,注射完毕后签时间、姓名,并保存入档。

5、口服药物:严格遵守口服给药法操作规程,发药时必须携带服药单,如有疑问及时核对。

服药后观察用药后的反应,发药者在服药单上打钩、签字、签时间。

6、药物过敏实验(1)药物种类:青霉素、链霉素、破伤风抗毒素、普鲁卡因、含碘的造影剂、细胞色素C、青霉素族药物、头孢类药物等。

(2)药物过敏实验原则:做过敏实验前,必须详细询问病人有无过敏史,有过敏史者不可做实验。

对过敏体质的病人,实验时应特别慎重。

实验前,药物必须经两人核对无误,方可使用,并在医嘱单相应栏内签全名。

并将实验结果输入微机。

皮试阴性者方可用药,并在阴性栏内注明批号。

实验结果阳性者,禁用该药。

应在医嘱单及床头卡上用红笔注明,标志要醒目。

配置实验的溶媒,一般采用生理盐水,不宜用注射用水,以免产生假阳性。

溶媒要专用,用后在瓶子标签上注明。

各类药物过敏实验用的注射器及针头均需专用。

实验药液现配现用,药物浓度、剂量要准确。

各类药物实验前的24-48小时禁用抗组织胺类药物,以免影响皮试结果。

疑为假阳性者,应做对照实验。

对照实验药液采用生理盐水为宜。

青、链霉素药物停用24小时或在用药过程中更换批号,均需重做过敏实验。

门诊病人注射药物后,需留观30分钟,无不良反应后方可离开,防止发生意外。

各类药物过敏实验前备好抢救物品,药品,以备急用。

三、防止新生儿被盗制度(一)科室外张贴“温馨提示”提醒家长们加强防范意识,除防止贵重物品被盗外,还应注意院方有关工作人员(含保洁人员)进入病房时,应向家属出示能够证明身份的证件并告知工作目的。

凡没有出示本院工作人员胸卡(含本人相片)及告知工作意图的工作人员,家属有权拒绝其接触婴儿。

(二)患儿入院后责任护士向家属介绍查房时间及询问病情时间,统一管理,其他时间不得有杂人进入监护室第一道大门。

如有家属在门外等候,护士及时询问原因并协助解决,防止家属在门外聚堆。

(三)科室装有两道安全玻璃门,平时需随时处于关闭状态,发现有陌生人应及时询问。

(四)加强病室管理,禁止非本科工作人员、闲杂人员及推销人员进入病室。

(五)患儿入院后双人核对患儿身份后及时给患儿系上手脚链、填写床头卡。

如患儿外出检查需有医生陪同,家属需持相应身份证明才能陪同患儿检查。

(六)监护室内装有监控系统,对病室实行24小时监控记录。

(七)监护室内24小时有专人看护,护士如有操作需短时间离开监护室必须由其他护士代替看护,不得有无人看护情况发生。

(八)患儿出院严格遵守出院流程,家属带患儿母亲及办理人的身份证复印件办理出院,双人核对患儿双腕带及床头卡上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诊断、入院日期及母亲身份证号码,做到统一,办理人签署出院患儿交接表并签字按手印后方可抱患儿离开。

(九)要求住院大楼门卫保安值勤人员,对所有抱出去的婴儿,白天必须持出院证明。

如果晚上需要紧急出院的,则必须由当班护士签署放行通行证后才可放行。

(一)加强护理人员教育和培训,增强对新生儿坠床的风险评估及防范策略的意识。

(二)新生儿入院后,由主班护士或责任护士对新生儿进行评估,填写坠床风险评估表,护士长在一小时内对患儿进行再评估。

(三)建立新生儿坠床预防及应急处理流程。

在床头卡上建立防坠床标志。

(四)新生儿入院后,抢救台加床档,暖箱门确保关紧,护理操作尽量集中进行,操作后切记关闭暖箱门。

(五)加强巡视,尤其是在婴儿床上的新生儿。

若新生儿哭闹或烦躁时,及时给予安抚,按要求包裹患儿,必要时可遵医嘱适当应用镇静剂。

(六)为患儿沐浴时,按操作规则抱持患儿,防止滑脱。

(七)一旦新生儿发生坠床,即可启用应急程序,严密观察患儿病情变化,按坠床报告制度及时报告护士长及有关部门。

(八)患儿出院时,由责任护士向家长做好出院宣教,增强家长的防范意识。

(一)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护理规章制度和安全教育,增强护理安全意识和责任心,严格执行工作规则,保证护理安全。

(二)每位患儿入院后由值班护士双人核对患儿身份后,立即填写新生儿科专用腕带两个,写明患儿床号、姓名、性别、住院号、诊断,分别佩戴在患儿的肢体上。

(三)值班护士填写新生儿床头卡,双人核对无误后将床头卡挂在婴儿床或暖箱上,以便严格查对。

(四)责任护士将床头号码牌悬挂在新生儿床头及监护仪指定位置,以方便查对。

(五)在执行任何诊疗护理操作时,必须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护士交接班及进行各项操作前必须仔细查对患儿身份,确保双腕带、新生儿床头卡统一。

(六)新生儿沐浴或抚触前,护士应认真查对新生儿的双腕带、床头卡,做到统一,沐浴或抚触结束后应再次核对。

(七)腕带如有脱落或丢失,应经双人严格查对无误后,给予补系。

(八)患儿在外出检查时,双人核对双腕带及床头卡后,由主管医师陪同前往。

(九)患儿出院时,家属需携带新生儿母亲及办理人身份证复印件办理。

由主班护士与责任护士共同核对双腕带、床头卡无误后,方可抱出监护室。

两人与新生儿家属共同核对双腕带、床头卡,做到统一。

新生儿家属在交接单上按手印签名确认后,方可抱走。

(一)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护理安全教育,增强护理安全意识和责任心,严密监护新生儿,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

(二)护理人员严格遵守热敷操作规程,避免新生儿在热敷治疗中发生烫伤。

(三)护理人员严格遵守热疗操作规程,预防新生儿在治疗过程中发生意外烫伤。

(四)建立新生儿烫伤预防及应急处理流程。

科室内有标志性的警示提醒。

(五)为新生儿沐浴或擦浴时,严格控制好水温,沐浴室设专用的恒温阀,以保持新生儿沐浴时,水温的恒定。

沐浴时水不可直接接触患儿身体。

(六)暖箱内或婴儿床旁不可使用热水袋。

暖箱、光疗箱及远红外辐射台温度设置适宜,严密监测温控系统工作是否正常。

(七)使用呼吸机的患儿,呼吸机管路加热温度设置适宜,并定时监测,防止新生儿呼吸道烫伤。

(八)一旦新生儿发生烫伤,即可启用应急程序,严密观察患儿病情变化,及时处理,及时上报。

(九)患儿出院时,责任护士向家长做好健康宣教工作,增强家长的防范意识。

七、防止新生儿导管滑脱管理制度(一)护理人员应以预防为主的原则,认真评估患儿是否存在管路滑脱的危险因素,如存在上述危险因素,要及时制定防范计划与措施,并做好交接班。

(二)加强巡视,随时了解患者情况并做好记录,对存在管路滑脱的危险因素,积极采取措施预防导管滑脱。

(三)对患儿家属进行宣教,使其充分了解管路滑脱的重要意义。

(四)发生管路脱后,要遵照安全第一的原则,迅速采取补救措施,避免减轻对身体健康损害或将损害降至最低。

(五)发生管路脱后,当事人要立即向护士长汇报,护士长将发生经过,患者状况及后果于24小时内报护理部。

(六)护士长要组织科室护理人员认真讨论,分析原因,提高认识,提出整改措施,不断改进工作。

(七)发生管路滑脱的科室或个人,有意隐瞒不报者,一经发现将严肃处理。

(八)护理部组织有关护理专家,进行分析。

八、防止新生儿压疮管理制度(一)患儿入院后,护士对发生压疮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预测压疮风险。

一旦出现压疮高危患儿,责任护士及时对患儿进行全身皮肤状况评估,立即向护士长汇报,并将评估结果向患儿家属讲解清楚,估计患儿在住院期间可能会发生不可避免的压疮,让家属签字,以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二)护士长24小时内亲自察看患儿,组织护士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制定详细周密的护理计划。

(三)责任护士根据护理计划,积极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从而使压疮发生率降低到最低限度。

(四)避免局部长期受压,经常改变体位,一般每2-3小时翻身一次,必要时每小时翻身一次。

建立翻身卡,每次要记录时间、皮肤受压情况等,易发部位可垫气圈、棉圈、棉垫、海绵垫、水垫等。

翻身时避免拖、拉、推等动作。

(五)避免局部刺激,床单位要应保持平整、清洁、干燥,伤口分泌物多的病人尤应注意皮肤的清洁干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