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考试须知:1、请首先按要求在本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班级等信息。
2、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指定区域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
一、选择题1 . 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注音和画线词语的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不必说碧绿的菜畦(guī),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B.他正料作一团时,却听得豁的一声,一道金光从枕边飞出,外面便什么声音也没有了,那金光也就飞回来,敛(liǎn)在盒子里。
C.我的手指搓捻(cuō niǎn)着花叶,抚弄着那些为迎接南方春天而绽开的花朵。
D.突然间,我恍(huǒng)然大悟,有一种神奇的感觉在我脑中激荡,我一下子理解了语言文字的奥秘了。
2 . 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描述有误的一项是()A.驿道,古时传递政府文书等用的道路,沿途设有换马或休息的驿站。
B.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如刘禹锡的《陋室铭》。
C.叶圣陶,江苏苏州人,作家、编辑家、教育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稻草人》等。
D.科幻小说将科学与幻想结合起来,创造出一片奇妙而又合理的想象天地,如刘慈欣《带上她的眼睛》。
3 . 下列加点字注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嗤(chī)笑劫掠(lüè)尊(zūn)循前扑(pū)后继B.蜗(guō)行中(zhòng)伤亵读(dú)薄暮冥冥(mīng)C.停滞(zhì)阔绰(chuò)撩(liáo)逗觥(gōng)筹交错D.婵(chán)娟筵席(yán)折(zhé)了本自惭形秽(hìu)4 .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A.《经典咏流传》这个节目,在歌声中唤起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记忆,让更多的中国人得以传承经典、了解经典、走进经典。
B.旺苍小伙陈藜,患病后身高缩至1.3米,但身残志坚。
乐观面对生活,是他能否战胜病魔的关键。
C.为了广元的美好环境,我们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强化公民环保意识,推动形成绿色低碳、文明健康。
D.每日读书,犹如攀爬梯子。
通过攀爬无形之梯,我便可时刻丈量自己到底领略到多少人生真意。
5 . 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
破折号的作用是()A.表示解释说明B.表示意思的递进C.表示意思的转折D.表示声音的延长二、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秋天的怀念①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
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
“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
”她总是这么说。
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
“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②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
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③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
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
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
“好吧,就明天。
”我说。
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
”“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就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
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
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
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④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⑤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
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
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⑥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
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⑦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
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
妹妹也懂。
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6 .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7 . 第①段中母亲为什么“悄悄地躲出去”,又“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呢?8 . 第①段中母亲说“好好儿活”和第⑦段中“我”说“要好好儿活”各有什么含义?9 . 文中作者两次写到母亲要推“我”去北海看花,母亲的用意是什么? 最后一段浓墨重彩地写菊花的原因有哪些?10 . 已悟透生活的作者用“艰难”一词评价“母亲”的一生,你所理解的“母亲”的艰难表现在哪两个方面?请结合全文概括归纳。
11 . 安静是来自灵魂的力量①一座山从不喊出自己的巍峨,一面湖从不说出自己的浩瀚,一叶草从不与另一叶草攀比风雨的惠泽。
不招摇,就是巨大的安静。
从自己出发,然后回到自己。
这是一个人的狂欢与悲喜。
有什么与没什么,多一点与少一点,不必说给谁,也不值得说给谁。
安静就是盛下了所有,也放下了所有。
②在喧嚣的物质世界活着,能安静下来是个传奇。
如果一个人拥有的不算少,还能安静下来,枯守平淡,简直就是旷世传奇。
这么说的意思是,能安静下来的人太少了,安静下来的灵魂有多么高贵。
③一切事物,安静了就会显得厚重和可靠;反之,就容易流于轻浮和浅薄。
④一般说来,人在物质奢华和名声盛大的时候,精神层面就容易喧嚣和浮躁,张扬有余,内敛不足。
水开了,必然要喧响于外,以证其威势;风过后,必然要香消红堕,以显其刚猛。
有的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就是为了制造一点动静,产生一点影响,这样,好赢得他人的艳羡、仰慕,以满足自我的虚荣心。
这样的人,是不容易安静下来的。
⑤凡是能安静下来的人,欲求都不大,心眼都不多,想法都不盛。
也许上天给了他们很多,但他们在乎得很少。
得无所喜,失也无所悲,他们更在意内心的简单与丰富。
更多的欲望引领人走向的不是幸福,而是更大的痛苦和失望。
唯有内心的诗意,才直指精神天地的蓬勃和葱茏。
在一个安静的人身上,可以看到安静投射出的巨大张力:内敛,低调,温和,谦逊。
这些闪耀着人格光辉的力量,罗织着安静的另一个维度——人性的清简和纯净。
这是一方清幽地,瀑挂山前,鸟鸣幽林,岚流云飞。
不知道是安静烘托着美,还是美成全着安静。
总之,安静的人是喧嚣中的一抹珍贵的清凉,是张狂的众生相中的一帧恬静的优雅,风姿静美,怡然不同。
⑥喜欢跟安静的人在一起的,必然也是安静的人。
当然了,安静的人更愿意与自己厮守。
所以,他们大都是孤独的。
惟如此,才很好地解释了自我的安静,也惟空谷绝响,才丰富着自我的安静。
⑦人在春风得意的时候,容易忘乎所以。
多好的人,一旦安静不下来,就会穷形尽相,变得丑陋。
无论之前多亲密的朋友,无论曾经多患难与共,若一个深陷热闹,一个安守寂寞,只会渐行渐远。
这已然不是一个世界的两头,而是两个迥然不同的世界。
人世间,多少同路走到陌路。
只因为,安静时是一个自己,热闹时是另一个自己。
(选自《湖北日报》2017年4月14日,作者:马德,有删改)(1)仿照文章开篇的句子,续写两句。
一座山从不喊出自己的巍峨,一面湖从不说出自己的浩瀚,一叶草从不与另一叶草攀比风雨的惠泽,,。
(2)第①段划线句子看似矛盾的说法,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说说你的理解。
(3)从第④段、第⑤段看,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4)浏览全篇,结合内容分析第③段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
(5)紧扣文章主旨,将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①安静时是一个的自己。
②热闹时是另一个的自己。
三、文言文阅读伤仲永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12 . 解释下列加点字意思。
(1)父异焉(2)收族为意(3)贤于材人远矣13 .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2)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14 . 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世隶耕”三个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和对方仲永天资过人的有力衬托。
B.“余闻之也久”一句在文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C.本文语言平实而又不乏感情色彩,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方仲永遭遇的惋惜、哀伤、遗憾痛恨之情。
D.仲永的故事给了我们的启示是一个人即使有很高的天赋,如果不继续努力学习新知识,也很难取得成就。
四、句子默写15 . 请将下面诗文语句补充完整。
(1)__________,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2)水何澹澹,__________。
(曹操《观沧海》)(3)乡书何处达?__________。
(王湾《次北固山下》)(4)非淡泊无以明志,__________。
(诸葛亮《诫子书》)(5)__________,往来无白丁。
(刘禹锡《陋室铭》)(6)夕日欲颓,__________。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7)选贤与能,__________。
(《大道之行也》)(8)忽如一夜春风来,__________。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9)人生自古谁无死?__________。
(文天祥《过零丁洋》)(10)只见草萧疏,__________。
(张养浩《山坡羊·骊山怀古》)(11)__________,再而衰,三而竭。
(《曹刿论战》)(12)__________,在乎山水之间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13)浊酒一杯家万里,__________。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14)__________,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15)__________,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16)落红不是无情物,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