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思维模式对比
• 中国哲学坚持有机联系的整一宇宙观,努力将人投入到自 然中,以认识主体与客体的合一为认识的基本前提;而西 方哲学则专注于对事物作本质区别,细心地分解万事万物 ,欢欣于人的独立,给他以地位和荣耀,以独立主体的确 立作为认识的基本前提。
从宇宙观到认识论 • 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
• “天人本无二,不必言合。”
Element Vs. Soul 素与灵魂)
(元
Heracleitus, one of the founders of dialectics 赫拉克利特—辩证法的奠
基人
Material Vs. Spirit 质与精神)
(物
从宇宙观到认识论
• 19世纪英国历史学家亨利· 托马斯· 布克尔在他的《 英国文明史》中说:“全部文明的进程是以精神 法则战胜自然法则——人战胜自然为标志的。” • 从荷马史诗《奥德赛》以1.2万余行的诗句叙述希 腊英雄十年海上历险的故事到海明威《老人与海 》面对自然虽败犹勇的抗争精神,这是西方人光 荣的征服史,现代人类把自然的范围扩展到宇宙 太空,又演出了星球大战的主题。
从宇宙观到认识论
• 希腊哲学家热衷于哲学本体的探讨,火、 水、数、原子是他们眼中的自然本质。 • 同时他们不懈地寻找着人与自然的质的区 别, • 《圣经》说:“凡地上的走兽和空中的飞 鸟,都必惊恐、惧怕你们;连地上一切的 昆虫并海里一切的鱼,都交付你们的手, 凡活着的动物,都可以做你们的食物,这 一切我都赐给你们,如蔬菜一样。”
从宇宙观到认识论
• 尽人事,听天命”, •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 “天作孽,尤可为,人作孽,不可活” • 成了脚踏实地的农业民族的行动信条。由 此,它引导中国文化理性趋于实用,它使 中华民族不虚妄,不狂噪,它指导了一个 较少宗教情结的乐观坚定的民族,一个关 注热爱现实生活的文化。
【安分守命】 【安贫知命【安之若命】 【薄命佳人】【达官知命】【达人知命】 【福轻命薄】【红颜薄命】 【佳人薄命】 【命薄相穷】【命薄缘悭】【命舛数奇】 【命蹇时乖】 【命途多舛】【命与仇谋】 【命运多舛】 【命中注定】【乐天安命】 【乐天任命】【乐天知命】 【穷通皆命】 【生死有命,富贵在天】【顺天应命】 【听天安命】 【【听天委命】
从宇宙观到认识论
• 萨特“他人即地狱”。人们为了他一时的 利益经常结约、携手,但又经常分裂,重 新为变化的利益结伙。阶级集团间、经济 组织间、社团间、政党间更无常态的合作 ,而有永恒的对立;民族间、种族间、国 家间亦无常态的和平,却有难以消解的敌 对和长期的战争。
• If you're lonely when you're alone, you're in bad company. 如果你独处时感到寂寞,这 说明你没有和你自己成为好 朋友。
Ways of Thinking
西方的代表哲学家 及其主要思想
中国的主要哲学家 及其主要思想
宇宙观和认识论
天人合一
二元对立
从宇宙观到认识论
• 原始人类的思维方式有许多共同之处,如人与自然同出一 宗,人与自然通灵的联系性认识和天人一体的宇宙观念。 表现在文化中,几乎所有原始文化都有自然神灵崇拜和图 腾崇拜现象。人类愈是走向文明,也就愈是脱离自然,直 至最后从自然界中彻底分离出来,成为独尊者,成为万物 的主宰。
• 我是个百依百顺的孩子, 至死不变,但我只顺从我 自己。 • "Hell is other people"
• 所以作家应该拒绝被转 变成机构,哪怕是以接 受诺贝尔奖这样令人尊 敬的荣誉为其形式。
作业
• • • • 收集有关“君子”的名言 探讨中国君子的意义及内涵 西方文化中与君子相对应的概念? 西方概念的意义与内涵?
从宇宙观到认识论
• 对社会关系的认识 • 卡洛· 斯密特说:“欧洲人将意识从它与‘自我’ 之外的事物的关系中分离出来,从而使得埋没在 集体之中,任凭各种偶然事件摆布的人变成一个 个体。然而个人的尊严,恰恰表现为人不能再用 纯自然的历史的或社会的理由来为自己的行为辩 解。” • 西方文化的观念:个人是自由独立的,有鲜明个 性特征的,而群体则注重共同目标。 • 从这种意义上讲,社会共同利益的原则对个人个 性原则毫无疑问是一种限定、制约、压制。而个 性原则、创造精神则总要反抗这种束缚。
直觉思维与逻辑推理
• 一、主观联系的直觉思维 • 直觉思维:体验、领悟、个体经验、主观情志、 心理事实等,它的主观性和感悟性的意向已呈 现出来。 • 事实上,直觉思维是一种很独特的思维方式, 它以个体经验与智慧直接切入事物本质。我们 不能因为具有形象和感知认识的特点,或因为 它缺乏逻辑的表述,而简单地把它理解为粗浅。 直觉思维因为强烈的主观色彩而带有模糊性, 让人难以把握,但直觉思维的一些特征却是显 见的。
Ancient Greek Philosophers 古希腊哲学家
Thales泰勒斯 Heracleitus赫拉克利特 Plato柏拉图
(624 – 547 BC) (540 – 480 BC) (427 – 347 BC)
Linear dividing philosophy
Thales, the first Greek philosopher 泰勒斯—古希腊第一位哲学家
从宇宙观到认识论
• 《黄帝内经· 灵枢· 五味篇》说:“谷不入,半日则气衰, 一日则气少矣。” • பைடு நூலகம்仲舒“天人相类”说。他说人有“小节三百六十六,副 日数也;大节十二分,副月数也;内有五脏,副五行数也 ;外有四肢,副四时数也。” • 苏东坡“哀吾生之须臾,念天地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 抱明月而长终”的对永恒生命的向往; • 刘勰“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 道家返璞归真,浑然与物 • 庄周化而为蝶,精神自由往来于物我之间 • “天人合一”的思想使中国文化强调人对自然的顺应、协 调和感恩,以人与自然的亲和为其文化的价值基础。
直觉思维与逻辑推理
• 直觉思维是非逻辑的思维。 • 如果我们把中国哲学中负载着多种意象的认识转换成西方 的逻辑概念,我们就会发现中国思维的心理底数。 • 如“天”,天为何也?它是人们头顶上的一片空间,是神 之所在,是自然规律,是命运,是权威的象征,是法 则……当你去追究它的确定含义时,你被拒绝了。 • 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 又如“道”,它是宇宙之本体,是自然规律,是实体,是 虚空…… • “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言, 言而非也”。
• 所有重大基本的哲学概念都落不到实处, 都没有确定明晰的内涵与外延。没有落实, 又最为落实,它回答了万物本体的无限广 大、精深,无始无终,又难以认识的性质。 人只能不断地认识它,却永远也不可能完 全清晰地把握它,因而不能明确界定它。
直觉思维与逻辑推理
• 钟会率众士拜访嵇康,到城外嵇康的铁匠铺。嵇康正在树 下锻铁,没有理会众人。一会,钟会率众士要离去。嵇康 叫住他们问:“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会答: “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 • 冯先生认为中国式的回答好像违背了逻辑规律,在作概念 往复,好像没有回答任何问题。但却最好地回答了问题, 它包含了无限多的可能性,是最智慧的回答。所谓中国式 的智慧,是指这种思维拒绝任何规则的限制,包括逻辑和 语言规则,因而灵活,有创造力。同时,这种思维方式拒 绝一个肯定的答案,它使认知处于永远开放的状态中,这 也符合中国哲学对本体模糊本质的认识。
从宇宙观到认识论
• 《朱子语类》日:“天人一物,内外一理;流通贯彻,初 无间隔。” • 禅宗讲:“默默与天行,默默与天语。” • 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 • 陆九渊说:“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 孟子日:“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 儒家讲去欲去私以达无我,忘我之境界; • 庄子讲心斋坐忘, • 老子要人回到婴孩的无知无觉状态, • 佛家则只管悟空,“会理知无我,观空厌有形”,“水将 空合色,云与我无心。”
从宇宙观到认识论 • 一、二元对立的认识前提
• 对自然的认识与驾驭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 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便由简单地适应、依 赖变为积极的利用、改造的进攻性关系, 创立了人与自然分离的哲学认识,即由原 始混沌、物我相通的朦胧联系走向物我分 离,主客对立的二元世界。
从宇宙观到认识论
• 哲学家古利安说:“原始人同时既认识自 然,又藐视自然;既掌握着自然,又处于 自然的控制下;既细心观察着自然,又使 自然蒙上神秘的色彩;既崇拜自然,又惧 怕自然。” • 在希腊神话中得到象征性的表现。
从宇宙观到认识论
• “天人合一”成为中国哲学最基本最重要的命题, • 它构造了一个阴阳、天人、形神、理物、道器、内 外等重大范畴统一的宇宙;它培育起“溥天之下, 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广土大众的文 化; • 它向往大同社会,四海为家,中央集权,一统天下 ; • 它崇尚秩序,追求和谐,反对战争,痛恶分裂,也 不尚竞争; • 它倡导“知行合一”的实践原则,要求理论的实际 效用,要求言行一致,为人师表; • 它反对空谈玄想,憎恶口是心非,也造成了对纯理 论和纯思辨的轻视。 • 它铸成“礼之用,和为贵”的大众行为模式,它包 含对家人的关怀和责任,对乡土的眷恋与归依,也 有老道圆滑的一团和气和息事宁人的柔顺。
直觉思维与逻辑推理
• 中国哲学思维偏好运用直觉体验的方式去 获取和传达涵盖力极强、极灵活、为认识 主体留有极大领悟空间的认识成果。西方 式的哲学思维则希望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 去获得和传递精确、可靠、稳定的知识, 因而它注重规则的缜密,力求避免认识主 体理解和阐释对象时的任意性,重视认识 的客观性与同一性。
从宇宙观到认识论
• 西方学者指出,在疯狂的政治权力崇拜中 ,在热烈的国家主义、民族主义中,个人 与社会有着最尖锐的对立。为此汉密尔顿 说:“政府本身若不是对人性的最大耻辱 ,又是什么呢?”美国思想家约翰逊不无 极端地说:“在任何形式的政府下生活, 我都不愿意交出半个基尼,因为在那里, 没有个人一时一刻的幸福。”